美国立宪的历史考察及其意义

一、美国立宪的历史考察

美国的历史可大致分为七个阶段,分别是建国前期、建国时期、南北战争、重建时期、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冷战时期、冷战后至新世纪。虽然这里建国前期真正的作为独立国家意义上的美国并不存在,但是从1607年到1733年,英国殖民者先后在北美洲东岸(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这段殖民历史为后来美国诞生提供了根本上的基础,我且将它算了进去。而独立意义上的美国开始形成,必然是从独立战争爆发加快了步伐的。到18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各邦之间恶性经济竞争,没有兑付的战争债券,发生在马萨诸塞州的谢斯起义,这一系列社会难题让美国领导阶层认识到,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来解决这种内忧外患。

1787年,55名来自各州的充满智慧与魅力的代表,在经过一番争论后就制宪会议的任务和目标达成共识,即秘密举行会议,创建一个新的政府框架,将其直接提交给各邦批准。当以麦迪逊、伦道夫为代表的弗吉尼亚的方案一提出,代表们的担心随之而来。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因为它名义上是要修订《邦联条例》,实际上是要用新拟的《联邦条例》代替之,用按照新《条例》组建的新政府取代原来的邦联会议,将13个主权独立的邦极其联合体改造成一个主权、一部宪法、一个政府的统一国家。不自由毋宁死的美国人,从欧洲桎梏的大陆好不容易来到更广阔的北美大陆,当他们的自由受到威胁(殖民国家不断加重的赋税与统治)时,不约而同拿起武器为独立而战,当战争结束,独立重回,他们怎么能轻易再让渡手中的权力组建一个集权政治体来压迫自己呢?然而面对共同的挑战,基于大家对于利益受保护的共同愿望,最终一致达成了建立新国家的方案。

会议过程可谓跌宕起伏,经过了对于联邦立宪的合法性、国家的形式、政体的设置、政府的权力、议院的名额分配、选举权利的分布、总统、法官等设置与权力、黑奴问题等等的探讨,1790年,反对宪法草案的最后两个州,北卡罗来纳和罗得岛,批准宪法和《权利法案》,最终加入了联邦。至此,美国立宪告一段落。

二、美国立宪的历史考察的意义

细究美国宪法以及立宪过程研究之意义,当有以下几点:

首先,美国制宪史非常典型地突出了思想在建构政治制度中的重要作用。在美国宪法制定之前,殖民地时期、独立战争时期和邦联时期,早已存在关于政制思想的分歧。而在美国宪法最终生效之前,它更是经历了制宪议会与批准大会上的激烈辩论,使各种思想要素不断斗一争与相互妥协的结果。最关键的是美国政制背后有着极为明确的价值原则,而这种价值原则,正是之前提到的促使开端产生的精神力量。虽然影响美国政制建构的思想因素很多,但具有根本性的政治理念却清晰可见,不因思想方面的变理论和斗一争而改变。或不如说,正是思想方面的辩论与斗一争更加强化了美国政制的精神原则,使其成为美国的立国之本。在美国立宪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到,美国的立法者同时兼为思想家与政治家,他们把理论与实践的力量融为一身。作为具有政治智慧与政治意志的政治哲人式的立法者,他们的立法体现了思想与行动的统一。

其次,美国宪政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美国宪法自创立以来历经时间的考验,其本身和所确立的原则二百年不动摇,被称作活的宪法。尤其是美国宪法在立宪之后,又经历了1860年内战和1930年经济危机两次生死攸关的宪法时刻,并分别在林肯和罗斯福这两位伟大政治家的领导下顺渡难关。这最为雄辩的证明了美国先发的强大生命力。随着美国国力的强大,特别是于二战之后成为所谓自由世界的领袖,美国政制所蕴含的价值原则和精神理念也随之向外扩散。而在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后,美国更成为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其价值形态形成了一种所谓的普遍价值。总之,美国已是民主政制的化身,似乎任何试图迈向政治民主化的政治体都不能摆脱他的影响。

最后,美国宪政对于西方政治文明的传承与引领。如今,我们提到西方,尤其是中国人,第一反应联想到的自然是美国。欧美文化正是西方文化的代名词,并且这种文化从各个方面渗透着我们东方文明。美国,意味着现代化。美国政制,是现代性与传承胜的合一。同时,美国政制及其体现的价值原则更典型的代表着西方政治文明的发展。通过探讨在美国政制建构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立法智慧,我们可以更好的认识到这一点,进而还可以发现西方政治以及西方政治思想具有的本质性特征。

综上,对美国宪法,美国宪政、政制的研究,对于中国自身宪政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我们要注意到,美国宪政并不是创造,而是生长,是民族遗产。美国宪政的生长过程提醒我们宪政建设的阶段性特征,中国的宪政生成也必须植根于中国土地之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论文   法学论文   国家法/宪法   立宪   美国   邦联   政制   宪政   宪法   时期   意义   独立   思想   政治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