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导学案

教学目标:
①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② 使学生掌握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③ 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培养学生抽象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求一个数的因数,你想怎样求?
2.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3.下面的数中,哪些是12的约数,哪些是2的倍数?1、2、3、4、5、6、7、8、9、10、11、12、13、……
12的约数有: 。
2的倍数有:。
4.求下列各数的因数。25的因数有( ),49的因数有(),17的因数有( ),60的因数有( )。
5.根据3×5 15,请你说出谁是谁的倍数?
二、自学预设
自学内容
1、仔细看例2,怎样找倍数?例如18,36的倍数是什么?
2、倍数数有什么特点?一个数有最大的倍数吗?有多少个倍数?
3、倍数和因数有什么区别?
4、同桌互相说说20内数每个数的5个倍数
尝试练习
1、试着完成p13的做一做练习
2、求出下面数的倍数
12 4  61520
三、探究新知,展示交流
(1)出示p14例2:你能找出多少个2的倍数?
小组合作。
思考:求2的倍数有哪些,该怎样想?
①从最小的倍数找起,边找边列算式。
②你发现规律了吗?
③2的倍数有多少个?为什么?
④得出2的倍数有:2、4、6、8、10……
用图表示为:2 的倍数
 2、4、6、
 8、10…
(2)学生总结:只要把2与一个非0自然数相乘,所得的积就是2的倍数。
你能找出多少个2的倍数?(无数个)
强调:因为2的倍数有无数个,写不完,所以后面用省略号表示。
(3)尝试练习。
完成p14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圈、写,集体订正。
(4)观察,为什么它们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呢?这些数的倍数中最小的倍数是多少?
小结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是: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四、反馈检测 :
完成p15题3 6
1.第3题,先说说什么是倍数?再找出8和9的倍数
2.第4题,自己找出下列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再说说因数和倍数有什么区别?
3.第5题,学生自己判断,并说出理由。
4.第6题,40以内7的倍数为什么不打省略号。
5.拓展思维
一个数是42的因数,又是3的倍数,这个数可以是多少?
五、学生小结今天的学习内容。
求一个数的约数 = 求能整除这个数的所有整数(或者说是求这个数能被哪些数整除)
求一个数的倍数 = 求能被这个数整除的所有整数(或者说是求哪些数能被这个数整除)
一个数的约数是有限的,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最小的约数是1。
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
板书设计
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只要把这个数与一个非0自然数相乘,所得的积就是这个数的倍数。
附检测题:
因数和倍数的认识
一、判断题。
(  )1. 任何自然数,它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它本身。
(  )2. 一个数的倍数一定大于这个数的因数。
(  )3. 个位上是0的数都是2和5的倍数。
(  )4.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  )5. 5是因数,10是倍数。
二、填空。
1. 一个自然数比20小,它既是2的倍数,又有因数7,这个自然数是(  )。
2. 如果a的最大因数是17,b的最小倍数是1,则a+b的和的所有因数有()个;a-b的差的所有因数有()个;a×b的积的所有因数有()个。
3. 比6小的自然数中,其中2是(  )的因数,又是(  )的倍数。
4. 个位上是()的数,都能被2整除;个位上是()的数,都能被5整除。
5. 根据算式25×4=100,()是()的因数,()也是( )的因数;(  )是()的倍数,()也是()的倍数。
三、选择题。
1. 15的最大因数是(),最小倍数是()。
①1②3 ③5  ④15
2. 一个数,它既是12的倍数,又是12的因数,这个数是(  )。
①6②12 ③24  ④144
3. 下面的数,因数个数最多的是(  )。
①18  ②36 ③40
4. 甲数×3=乙数,乙数是甲数的(  )。
①倍数 ②因数  ③自然数
5. 同时是2、3、5的倍数的数是( )。
①18  ②120③75 ④810
四、应用题。
1. 一个小于30的自然数,既是8的倍数,又是12的倍数,这个数是多少?
4. 下面是育才小学五年级各班的人数。
(1)班 (2)班 (3)班 (4)班(5)班
39人 41人 40 人 43 人 42人
哪几个班可以平均分成人数相同的小组?哪几个班不可以?为什么?

课后反思:只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内在的智取因素,数学学习的无穷魅力才能深深地打动学生。这节课的练习设计紧紧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设计有效练习,拓展知识空间。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很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使学生享受到了数学思维的快乐。但由于我缺乏时间观念,这部分时间太仓促,没有展开练习,学生没有尽兴,也没有达到充分地练习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教案   数学   小学数学   小学五年级数学   求法   倍数   个数   约数   自然数   算式   因数   个位   课时   最小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