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互转 情动辞发——《师恩难忘》教学谈

本文的作者刘绍棠先生一生经历过一次大的起落,作为一名享誉乡里的“神童”,他的童年就是在光环中度过的。可是,成人后,虽然没有像仲永那样“泯然众人矣”,但仍逃脱不了神童带给他的副产品——骄气,给他的伤害。他的一意孤行狂放不羁直接导致他被打成“右派”。回乡反思一去就是20年。很多人或许至此一蹶不振,或许在批判的压力下惶惶不可终日,直至默默的消失在这个世界。刘绍棠不然,他勇敢的承受着这一切,他勇敢的反思着自己的所作所为,痛定思痛,直到20年后,卷土重来,一发而不可收。成为乡土文学这一流派的开山祖师,收入世界名人词典,在中国甚至世界近代文学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篇《师恩难忘》(原文题目是《老师领进门》)应该就发表于此时。
此文不愧为乡土文学的一篇妙文,语言质朴,条理清晰,内容简单,情节有趣,感情真挚。在教学本文时,完全可以采用“言意互换”的方法,以达到“情动而辞发”的效果。
1、据言得意,感受田老师的可敬形象
阅读理解的首务在于对“意义”的追寻,而对“意义”的追寻始于对言语的感知。简单来说,我们的教师完全可以学习文中田老师的教学方法。先念一遍,再连起来讲一遍,最后编一个故事娓娓动听的给学生们讲一遍。三遍过后,绝大多数的字词句(娓娓动听、引人入胜等等)的障碍被扫除,剩下的时间教给学生阅读,品读感悟:由言生像,由像起意。在这个过程中让田老师温文尔雅,敬业爱生的形象逐渐鲜明起来。
2、据意识言,体会田老师形象的塑造
大多的阅读教学都只停留在据言知意的阶段,而至于这“意”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即文本的言语形式却很少关注。这一点我们不能只责怪学生,其实,很多的老师都没有这样的意识。拿本课来说,为了让田老师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煞费苦心。采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故事的出示,让我们读了恍如身临其境。四年来读了这么多的故事,作者独独选择了第一课上讲的故事,独具慧眼,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故事中的情节,既关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照顾到对学生道德的熏陶。美丽的花儿,应该让大家一起观赏。往大了说,这就是人文和工具的统一。
3、以言表意,沉淀心中的老师形象
学生在据言知意的过程中,意开始酝酿。一个可敬的老师形象已在眼前鲜明起来,同作者一样,学生对这位田老师也怀有深深的敬意之情了。“情动而辞发”,意的充盈,心中便有了表达的欲望。这时候,就必须以言的介入来实现意的完成。老师适时地提出写作要求:写一写你的老师。(具体要求见习作一)抓住老师的某个特点,通过一件或者两件事情具体说明这一特点。《师恩难忘》就是范例。读写结合,言意互换,情动辞发,学生言语智慧也一定会从这一过程中得到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教案   语文   小学语文   小学五年级语文   乡土文学   娓娓动听   可敬   神童   言语   难忘   形象   老师   作者   故事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