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回答孩子的提问

家长认真对待孩子提问意义重大

 

孩子好提问题,说明孩子好学习,爱动脑筋思考问题,求知欲旺盛。这是优良的品质,家长要精心呵护。那么,怎样呵护孩子的好问精神呢?

孩子天生地好奇。好奇必然导致好问。看到自己没有见过的东西或事物,看到同他熟悉的东西或事物不一样时,往往就会缠着父母问这问那,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爸爸,这是什么?”“妈 妈,那是怎么回事?”表明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通过提问题,可以认识未知的世界和事物,获得知识,开阔眼界。

德国十九世纪的著名教育家福禄倍尔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说过:“渴望知识的孩子,会接二连三地提出问题——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时候?做什么?是什么?——每一稍能满足孩子的答案,就给孩子开拓了一个新的世界,儿童分别地从各方面学到语言,把它作为认识客观世界的媒介。”

家长回答孩子的问题,既能够获得知识,认识客观世界,还可以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对孩子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家长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好问

 

因此,对于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家长首先要以积极的态应对。

所谓“积极的态度”:

一是要欣赏、赞扬、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和好问的精神,听到孩子的问题,要由衷地高兴;

二是要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表示出浓厚的兴趣,让孩子深切地感觉到家长对孩子的问题也很关注,以家长的情绪感染孩子,强化孩子的好问精神;

三是要努力用生动形象的、孩子能听得懂的语言,耐心地给孩子讲解,回答提出的问题,不要让孩子失望;

四是尽量不用论证的方法给孩子进行问题的解释,要多用贴切的比喻,即用孩子熟悉的事物或故事打比方,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尽一切可能讲清楚,说明白,直到孩子满意。

在这个问题上,鲁迅先生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据鲁迅夫人许广平回忆:有一次,鲁迅先生靠在藤躺椅上,海婴骑马式地坐在他的身上,边吃边谈天。鲁迅一一回答孩子提出的幼稚的问题:

    “爸爸,侬(你)是谁养出来的呢?”

    “是我的爸爸、妈 妈养出来的。”

    “侬的爸爸、妈 妈是谁养出来的?”

    “爸爸、妈 妈的爸爸、妈 妈养出来的。”

    “爸爸、妈 妈的爸爸妈 妈,一直从前,最早的时侯,人人是哪里来的?”

    这样子追寻到物种原始来了。告诉他是从子--单细胞--来的,但是海婴还要问:

    “没有子的时侯,所有的东西都从什么地方来的?”

    这问题不是几句话可以了,而且也不是五六岁的幼小心灵所能了解,在盘问了许久之后,回答不清了,就只好说:

“等你大一点读书了,先生会告诉你的。”

 

解答孩子的问题力求准确无误

 

第二,在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时,要努力到正确无误,切不能摸棱两可,给孩子以错误的概念。

孩子初次来到这个世界上,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鲜,渴望了解接触到的一切,认识所面临的事物,就像海绵吸水一样到处寻求、吸收知识。小孩子的心理就像一张白纸,第一次接触到的知识,会深深地印刻在他们的记忆里。中国有句成语:“先入为主。”意思是以先听到看到的为主,其他的难于理解接受。先接受了一种说法或思想,无论是对是错,都会以为是正确的,有了成见,后来就不容易再接受不同的说法或思想,甚至予以排斥。因此,回答孩子的提问,要力求正确无误。

孩子年龄小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一般比较简单、浅显,回答起来也比较容易;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他们提出的问题会越来越复杂、深奥,假如不能立刻做出准确的回答,就要查阅一下有关的资料,给孩子一个科学的答案,或给予一个恰当的回答。作为孩子的“首任教师”,家长要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千万不能认为小孩子好“糊弄”,为了维护家长虚假的“面子”,而假装“圣人”,“强不知以为知”,不懂装懂,给孩子似是而非、摸棱两可的回答。

比如,有家长在教小孩子算术的时候,就这样告诉孩子说:“加法、乘法的等数一定多,减法、除法的等数一定少。”孩子以为这是“规律”,记等牢牢的。等到孩子上学以后学“正负数”时,就会遇到麻烦。

 

最好能够做到即问即答

 

第三,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要尽可能当即做出回答。

小孩子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即兴式的,就是对眼前的事物、景物、环境或情况,临时发生兴致而提出问题,诸如“这是什么?”“这是为什么?”“这是怎么啦?”孩子常常是迫不及待地希望马上就能得到答案。这就要求家长反应要灵敏,最好不要拖延时间。因为有许多的事物、景物、环境或情况的出现带有很大的偶然性,甚至是“稍纵即逝”,稍一迟疑就会消失,从而失去教育的大好时机。比如孩子发现了天上的彩虹,或是孩子在乘坐汽车发现了一个新鲜、奇异的景物,等等。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要迅速做出回答,及时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就要求家长平时必须加强学习,不断积累知识,切实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修养。“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那是不行的。

 

             不见得都给予现成答案,最好给孩子留有思考的余地。

 

第四,有时候回答孩子的问题,最好给孩子留有思考的余地,以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

孩子提出的问题,有时是“一无所知”,完全不了解,家长就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如果家长知道孩子曾经看到过类似的事物和景物,或经历过类似的场合和情景,家长就不见得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可以启发孩子回忆、联想,尽量让孩子自己找到答案,或与家长一起共同寻求答案。

比如,带孩子到动物园看到斑马,孩子问这是什么?家长可以启发他回忆在马路上看到驾车的大马,告诉他身上有斑纹的马叫斑马。孩子看到池塘的鸭子在水中游,问鸭子怎么能游动呀?家长可以让孩子背诵唐朝文学家骆宾王的《咏鹅》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告诉孩子这诗中最后一句诗就告诉我们鸭子为什么会游动,让孩子自己思考;如果孩子学过游泳,就可以让孩子联想人游泳的动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4

标签:教案   幼儿教育   育儿观念   鲁迅   孩子   景物   鸭子   小孩子   事物   爸爸   家长   答案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