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六国论》语法修辞


    《游褒禅山记》语法修辞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甚孰能讥之乎?
    这句话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它只问不答,而是把要表达的确定意义包含在问句里。虽是问句,可意思是明确的。这同平铺直叙的表达比较起来语气强烈,加重了语言的力量,能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反问(“反问”又叫“激问”)
    “其”字在文言文中主要是用作代词,有时也可用来表示不同语气。例如:
    1.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
    3.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4.吾其还也,亦去之(还是。语气助词,表委婉语气。)
    “道”字在文言文中用作名词,有时也可用作动词。例如:
    1.有碑仆道(道路。名词。)
    2.何可胜道也哉(说。动词。)
    “文”字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名词,有时也可用作形容词。例如:
    1.其文漫灭(文辞。名词。)
    2.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华美。形容词。)
    “夷”字在文言文中用作名词,有时也可用作动词或形容词。例如:
    1.逆夷又往三元里及萧岗各乡,复行扰害(旧时泛指外国或外国人,这里指英军。名词。)
    2.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平定。动词。)
    3.夫夷已近,则游者众(平坦。形容词。)
    《六国论》语法修辞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较”的宾语,不只是“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还有“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秦之所得”是秦在攻取之外的所得,也就是秦接受六国割地之所得。
    “诸侯之所亡”是诸侯在攻取之外的所失,也就是诸侯割地的所失。
    “其实百倍”是“其实多于后者百倍”的省略形式。两个“百倍”的对比令人触目惊心。
    “暴霜露,斩荆棘”
    极言先辈创业之艰难。
    举以予人
    “举”字生动,描绘出拱手把土地送给别人的形象。
    如弃草芥。
    比喻精当,责斥“赂秦者”败弃之轻易。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诚,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今日”、“明日”形容割地的多而且快。“夕”、“起”形容苟安时间的少而短。两句都用夸张手法,再一次强调了赂秦之弊。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偶句排比,“有限”与“无厌”相对,“奉”与“侵”、“繁”与“急”相对,意在规讽“赂秦者”改变对策,否则定然得出下边的结论。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比喻精当,可见“赂秦”弊病之大。
    嬴
    以姓称秦,含有轻蔑之意。
    齐亦不免矣
    “不免”后面承前句省略,“灭亡”二字。
    义不赂秦
    “义”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坚持大义。
    至丹以荆卿为计
    省略句。“至”后省略“太子”,“荆卿”后省略“刺秦王”。
    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诛”为被诛。
    且
    “且”是连词,况且的意思,用在下一句的开头,有承接上句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互文,是胜负存亡的理数。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以礼相待。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动句,用“为……所……”表示。
    日削月割
    “日”、“月”均为名词作状语,有每日(日日),每月(月月)的意思。
    天下之大
    暗指北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教案   汉语知识   修辞标点   精当   代词   修辞   文言   动词   形容词   诸侯   反问   语法   所得   语气   名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