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艺术下册全册教案 3

沪教版九年级艺术下册全册教案 3
一、音乐长廊
(一)欣赏
1、内容介绍:
《第十交响曲——江雪》
作于1997-1998年春。《第十交响曲•江雪》是为吟唱、古琴(预制录音带)和大型管弦乐队而作的。作曲家从柳宗元同名诗词所蕴涵的冷峻的意境与独特的声韵中获取灵感,以人声的吟、诵、唱,古琴的时代韵律与交响乐队的现代化铺陈交相辉映所构成的跌宕起伏的音响,传达、塑造、讴歌了浩然正气的独立人格精神。对这样一部“抽象”的作品,谈“具体”的技术几乎是多余的----尽管后者是前者的基础----但朱践耳对12音这一老技法是常用常新。这里仅说主题的构成:作曲家得心应手、举重若轻,以琴曲《梅花三弄》曲首纯五度音程为据,按五度间隔相生原则得一中西合璧的音列----1、2、5、6、3、#4、7、#1、b6、b7、b3、4----其前四音为“四基音”,后四音为四曾音;整体是12音,局部则首尾相扣c宫、e宫、ba宫三个五声音阶。
作曲家在《江雪》的演出诠释中写道:“这首交响曲,并非单纯为古诗谱曲,也不在写柳宗元的个人遭遇,而是借助于诗的意境,以吟、诵、唱相结合的手法,加上古琴新韵,站在今人的立场上,给以交响化,现代化的表述,以弘扬浩然正气的独立人格精神。”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公元773—819)因主张革新而二度被贬,五言绝句“江雪”就是在第一次被贬时所作,该诗虽是写景,但却意在其外,寄托了诗人藐视世俗、忧虑愤懑、不甘屈服、孤傲清高的情怀。在诗文平静的表象中,包藏着无穷的动力,在平仄有序中蕴含了丰满的韵律感和音乐性。朱先生从此引申、拓展,用源自中国汉语的艺术神韵、籍现代交响乐的手法,成功地表述了中国历代爱国的知识分子精英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和高风亮节的独立人格精神。对音乐语言的开拓,对中国汉语的音乐神韵全方位的继承和发展是朱先生“江雪”的一个重要特点:
汉语“字”有声调,各声调在高音走向上有区别,在长短、快慢、强弱和音色上也有区别,汉语的词组和语句又因表意、表情和使用者的人物特征的影响,而在上述五个方面产生了灵活丰富的变化发展。在这种具有强烈的音乐性和特殊神韵的语言基础上,产生了中国诗词极富音乐性的吟哦,也产生了中国民间歌曲和戏曲、曲艺中丰富、多样的润腔法和韵白,并影响到中国器乐演奏的风格特征。
朱践耳先生不仅继承性地运用吟哦、韵白的音乐语言,而且还作了发展和创新。他在乐曲的录音部分要求人声用中国唱法,以吟、诵、唱相结合的方式表述,这都通过尚长荣的演唱,得到完美的体现;乐曲的第一部分呈示乐思,尚长荣主要用的是老生唱法;乐曲的第二部分是乐思的展开,用黑头的唱法抒发激情、表现气魄;乐曲的第三部分尚长荣用青衣唱法的口吻(但并不模仿青衣的音色)来表现潇洒、清高的气质。
《江雪》的录音部分的古琴声部,不仅直接采取琴曲《梅花三弄》的主题来象征孤傲、清高的品格,充分运用了古琴散、按、泛三种音色,吟、揉、绰、注的按弦法,还创造了双音、泛音走弦、泛音到实音的走弦等韵白化的技法,又表现狂放的豪情,以表现意境的深远。
作曲家在《江雪》大管弦乐队的写作上,也与人声和古琴声部保持了统一的风格,充分使用了吟哦,韵白式的音乐语言,在乐队作引述、呈示、展开、陪衬、烘托、引申、补充时都大量运用了微分音以及频率渐变的奏法,同时弦乐的细致分部、泛音奏法、加弱音器奏法以及管乐的一些特殊处理,也和人声及古琴完成了融洽的衔接,使之成为统一体。其中对打击乐作了精巧的选择和安排,将16种乐器作为打击乐,分成四组,细致地增强了全曲的交响性。
此外,乐曲丰富的音色和饱满的音响,给人提示的是一种高科技时代才有的音乐形象,它所提示的联想,已不是一幅山水画、一首抒情诗,也不是某个具体的人物,而是一部在三维空间中,用各种形象和色彩组合成的现代画式的“影片”,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一种宇宙万象和人的感情融合的力量。就以第一部分的四句唱腔来说:第一句“千山鸟飞绝”,在乐队的引导和烘托中,人声和古琴完全合为一体地从高处、远处传来;第二句“万径人踪灭”,人声和古琴迂回至低处;第三句“孤舟蓑笠翁”,古琴、小号、双簧管为人声作了铺垫和提示,颤音琴成了人声的呼应,这时有一种镜头快速推进,主题在正前方呈现并得到回响的效果,但我们并没有看到具体的人物,而是感受到了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第四句“独钓寒江雪”,低起高扬又突然回落,豪放而又深沉。(节选自《当代中国交响乐的巨鼎——朱践耳的第十交响曲〈江雪〉》•黄白著)
2.教学建议:
(1)这是一个综合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的作品,欣赏前,可作诗歌朗诵等作导入,也可听京剧说白作导入。
(2)该首音乐运用了现代作曲技法,可能学生不喜爱听,教师应引导学生领会意境,如音乐的高低起伏是否像朗诵中的抑扬顿挫,音乐的气氛如何,根据内容介绍,教师应设计一些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
(3)自始至终抓住几个关键的内容:吟诵诗、古琴、乐队的音色变化,节选片断欣赏。
(4)参考答案:运用了文学(古诗)、京剧、西洋乐器、中国民族乐器、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图形谱:教材上是第一次吟唱,要求学生画第二次吟唱。(其余答案见“内容介绍”)

《白帝城随想》 
1、内容介绍:
在琵琶作曲,演奏中注入新的意境,新的风格,加入电子音乐,小提琴,现代打击乐是涂先生划时代的创新。竹笛,笙,杨琴,二胡,琵琶都是民族音乐的宝藏,都是祖国文化的财产,涂先生给国粹乐器闯出一条新路,大胆在固有的琵琶技巧中,使用喜多郎的电子音乐作伴音。喜多郎先生是当代新潮的先锋,号称自然之子,宇宙之光。琵琶配电子音乐,好比让国粹穿上比基尼泳装登台,真是大逆不道。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国粹穿上西装,进入世界有何不好?
“白帝城追想曲”这是涂先生的最新创作的压台乐曲,凝聚了涂先生的理想和心愿,引用了唐代雅乐音阶的优美旋律和在复调音乐中插入敦煌琵琶古谱的特征音节,令人遥想唐代音乐的浪漫。在作品中别出心裁地加入,自己演唱的川江号子和(早发白帝城)的激昂的诗吟。展现出一幅壮丽的画面。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中华民族文化蓄势已久,润气龙腾,一定会像大诗人李白所描述的那样:
轻快出三峡, 浩荡奔东海。
2.教学建议:
(1)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城在山上,地势较高,常为云霞所罩。请去过白帝城或读过《三国》的同学讲讲白帝城的历史风貌,也可朗诵一下李白的七言绝句《早发白帝城》,以感受作品的质朴意境。
(2)由乐生画,想象作品的山水风光,并用语言或绘画等手段加以表达。情绪性乐段可用色彩加以表达。
(3)参考答案:乐曲中运用了现代电声乐器、中国民族乐器、西洋乐器、融合了独奏、合奏、歌唱、吟诗等,目的是为了丰富音响,增强艺术表现的魅力。其余见“内容介绍”。(二)歌唱  《天堂》
1.内容介绍:
运用蒙古长调素材写成的创作歌曲。全曲分两乐段。第一乐段轻轻低吟,深情地赞颂家乡的美景,第二乐段高亢奔放,激情澎湃,发自内心地呼唤:“我爱你,我的家”,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两个乐段的节奏型、句型基本相同,但在音域上形成对比。
2.教学建议:
(1)该歌曲的特点在于采用现代音响配器及摇滚乐的节奏来表现民歌,因此单看歌谱旋律很难表现歌曲的现代气息,必须让学生听范唱,体验传统民歌在现代表现手法上的创新。
(2)该歌曲的演唱者十分富有情感,但有些唱法不适宜学生学习,不要声嘶力竭地吼叫。
(3)这是一首蒙古长调风格的歌曲,因此,必须掌握唱出这一风格的几个关键:
a.装饰音:应快速、灵巧、飘逸。
b.延长音:保持足够的气息。
c.高音:用假声或轻声演唱。
(4)本曲高低音起伏很大,有五度音程,也有八度音程,故要特别注意这些音的音准。
(5)歌曲的装饰音较多,这给识谱工作带来了一些困难。识谱学唱前可先作针对性练习,如:a  3 5 6  1 6  6• 53               b  5•612  53 2 2• 1
    c  6 3   3 2•  2 - 2 2 1           d  6123  3 3•3  0 56
(6)乐谱只是一种符号,仅仅照它唱出来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告诉学生唱出少数民族歌曲的韵味。可让学生听听吴松华的内蒙古民歌。
二、艺术天地
(一)舞蹈《醉鼓》
1. 内容介绍:
独舞《醉鼓》是青年舞蹈家黄豆豆的早期代表作品,94年获全国“桃李杯”舞蹈大赛金奖。曾有人说“醉鼓”非黄豆豆莫属,编导邓林确是为黄豆豆量身定做的。黄豆豆高超的技艺娴熟的旋转,弹跳与柔韧性和很强的舞蹈表现力使作品引人入胜,更完美无缺。
舞蹈运用了黄河流域汉民族舞蹈语汇,运用了古典舞的技巧与身法韵律,配以现代的民族音乐,采用了现代的编舞技法,使多种舞蹈元素交合融汇在一起,塑造了一位在醉酒情态下幽默、有趣味的民间艺人的生动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独舞难度大,在鼓面上独舞难度更大,圆鼓面上表演区域狭小,然而艺术家们的舞蹈创作运用鼓沿、地面的空间,突破并提升了舞蹈表演空间,作为小道具的西北小腰鼓不再捆绑在胸前,时而双手抱扶,时而滚夹于身体间,时而作为情感交流的物象,使舞蹈的肢体活动更灵巧便捷,使舞台人物特定性格化的塑造更细致成功。
十年后的今天,人们的审美心理变化趋多元化,以今日人们的视角,借醉酒击鼓寄情于酒中意,鼓中乐,是在呼唤从古至今人们渴望的一种精神的觉醒和心态的平和宽松。独舞“醉鼓”中融聚的民族情韵、清新的格调,鲜活的乡土气息与深厚的酒文化内蕴,形成了这一舞蹈作品强烈的艺术魅力,令人回味无穷。
2.教学建议:
(1)中国有着悠久的鼓文化,观赏作品之前,先了解一下鼓的种类,流传地域,应用场合及打击方法等作导入。
(2)《醉鼓》将生活中的击鼓动作艺术化了,抽象化了,但经过艺术家的精心创编,它又形象地展现了作品内涵。学生可从标题入手,了解一下作品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去理解抽象的舞蹈动作及艺术化的动作。
(3)老师准备一点打击乐器中的小鼓,让学生模仿舞蹈中鼓点敲击一下,摆些造型。
二、芭蕾对手顶《化蝶》
1.内容介绍:
在蒙特卡洛国际杂技节获“金小丑”奖的作品,走上xx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确实让观众大饱眼福。惊险中充满着美,充满着表演艺术与背景音乐的完美统一。魏葆华、吴正丹这对来自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的年轻演员,在委婉、抒情的《梁祝》音乐伴奏下,演绎了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化蝶”的一幕。其匪夷所思的动作设计、流畅优美的翩翩舞姿,是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一大亮点。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女演员居然把身体的平衡点放在男演员的臂膀上,在人身上跳芭蕾,令人叹为观止。观众也许不知道,这还是在男演员带伤上场的情况下完成的,这对年轻杂技演员的敬业精神令人折服。
其动作惊险、流畅,刚柔相济,演员配合默契,把观众带入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美妙境界。被称为《情景杂技》。
2.教学建议:
(1)这是一个集音乐、舞蹈、杂技于一体的创新之作。为了准确理解作品,可先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及芭蕾舞剧《梁祝》作导入,然后比较一下它们与芭蕾对手顶《梁祝》有何异同——芭蕾对手顶的音乐是根据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改编的,它的形体动作的本质源于芭蕾舞剧。但从整个动作的构思看,其性质更偏向于造型,是一种高难度的、风险性的,但不注重情节与人物刻划的技巧表演。
(2)参考答案:新意在于把“杂技”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进行“舞蹈化”、“情景化”,造型独特,难度极高,堪称一绝。
三、创造与拓展
(一)题一
1.活动要求:让学生熟悉几首用通俗唱法的民歌,感受其新风格,从而更热爱民歌。
2.活动建议:作对比法进行教学。这几首民歌都曾在教材中出现过,因此学生比较熟悉,然后再听赏由xx组合演绎的歌曲,进行比较,最后说明:用无伴奏等方式演唱、用通俗唱法演绎,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歌曲的表现活泼轻松,悦耳动听。但其风格离民歌的风格也有些距离。可允许学生存在不同观点,老师也可故意与学生唱反调,进行讨论。
(二)题二
1.活动要求:通过听赏,让学生自己分析作品的新意,以检查学生对作品的分析能力。
2.活动建议:参考答案
创作背景:香港回归
艺术表现形式:大型交响乐,但其中有童声合唱,大提琴演奏。
立意:编钟代表中国厚重而又灿烂的历史,孩子的声音昭示未来,大提琴凝重浑厚的声音作为串联着过去与未来。
(三)题三
1.活动要求:了解“电视散文”这一新颖的艺术形式,并能尝试进行制作“电视散文”。
2.活动建议:这是一个综合了图象、音乐、文学多种艺术形式的作品,其画面风光旖旎,散文文字秀美,音乐雅致,既是高科技产物,又是传统艺术的发展的产物。教学中教师要把这几者有机结合,让学生产生兴趣,然后指导学生以身边的环境为题,进行创作。
(四)题四
1.活动要求:让学生了解“音乐电视”这一常见的艺术形式的特点。
2.活动建议:该题的内容学生比较熟悉,可让学生作交流欣赏,讨论学习。
课时建议    三教时 
 第一教时  听赏《第十交响曲》
 第二教时  艺术天地、唱歌
 第三教时  《白帝城》、部分《创造与拓展》
《创造与拓展》穿插于各课中。

第四课  探索的展示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目前艺术还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发展。
2.通过听赏《异国的鸟》、《弦乐、打击乐与钢片琴的音乐》、使学生了解音乐的内容,知道音乐可以制造出各种音响,同时也初步了解现代音乐。通过观赏舞蹈、戏剧,了解一些在探索过程中新创造的艺术门类。
3.通过观赏现代舞、多媒体剧及活动,拓展艺术视野,了解多种音乐与艺术的作品,并尝试进行探索性的学习音乐。
4.初步了解现代舞、现代音乐。
教学内容与教学建议
一、音乐长廊
(一)欣赏
《异国的鸟》
1.内容介绍:
梅西安(19xx年生于法国)是一位乐此不疲的鸟类学专家,因而在他的作品中描写鸟和表现各种鸟鸣的占了相当的比例。《异国的鸟》是他抒写鸟鸣的三部作品之一,于1955年10月5日动笔,1956年1月23日脱稿。作品是为钢琴、两支单簧管、木琴和小型乐队演奏而写的。
由于梅西安从小就喜欢听鸟叫,二十岁前后起开始作有意识的收集和记录,1944年又出版过有关的专著,因而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他所要实践的主张:“鸟是伟大的音乐家,鸟是伟大的艺术家”、鸟是“生活、运动和欢乐的象征”。
在《异国的鸟》总谱前面的第二篇作者序言中,梅西安说明了在这一不同凡响的作品中曾运用了印度、中国、马来西亚和北美、南美的多种鸟鸣。在打击乐中,则汲取了印度和古希腊的节奏。值得注意的是梅西安并不以表现来自世界各国的鸟鸣为满足,而是更进一步,从色彩和声音组合的对应关系出发,去描绘这些鸟的五彩缤纷的羽毛。
全曲由十三个部分组成,我们给大家欣赏的是其中第三段:四种鸟的间奏曲。
四种鸟的间奏曲(印度八哥、巴尔的摩的黄鹂、红喙山雀及加里福尼亚鸫鸟,由九件乐器重奏奏出。)
2.教学建议:
(1)可以简介梅西安及其作品的主要风格作导入。
(2)对初三学生而言,不应如小孩般听辨有什么鸟叫,而是体会音乐家如何用乐器创作出各种音响描写自然,即他们扩大了音乐的表现范围,扩大了乐器的表现功能,这也是现代音乐的主要特征之一,要知道其创新的思路。
(3)参考答案:见内容介绍。
《弦乐、打击乐与钢片琴的音乐》
1.内容介绍:
1936年,巴托克(1881-1945 匈牙利作曲家)在瑞士作短暂的停留。瑞士指挥家保尔•沙赫尔对巴托克的音乐极为推崇,他将自己的山区别墅提供给巴托克。在那里,巴托克为沙赫尔指挥的瑞士巴塞尔室内管弦乐团创作了此曲。这时,巴托克五十五岁,是他创作技巧已完全成熟、创作力也是最旺盛的时期;然而也正是此时,世界形式动荡,法西斯势力日益抬头,大战的乌云笼罩欧洲,巴托克心情十分压抑。他将阴暗沉思、紧张激情和光辉奔放等种种情绪织入其中,以高超独创的技巧、结构写成这部杰作。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在音乐史上亦有很高的价值。
乐队配置为打击乐、钢片琴、竖琴、钢琴、弦乐队(分成两组),四个乐章的速度分别为慢、快、慢、快。
第一乐章是一首形式独特的赋格曲。一开始,由中提琴单独奏出以a音为基音的主题。复杂的半音进行在狭窄的音程中移动,显得神秘阴暗。它是乐曲的中心主题,在其余三个乐章中均变化出现。(见教材主题1)
接着,主题在小提琴上高一个纯五度(e)进入,然后在大提琴上低一个纯五度(d)进入。依照这种形式,按上五度及下五度关系不断叠置上去,主题始终在外声部,逐渐像扇形般地扩展开来。利用主题的第六次进入(#f)和第七次进入(c)形成紧张的增四度关系达到高潮,这以后主题移至内声部。
在赋格的第二部分中,前面聚集起来的紧张度迅速瓦解,常常出现主题的反向进行,回到乐曲起始的音,也就是中心音a。简短的第三部分是再现也是尾声。整个乐章由于各声部以不同的调进入并结合在一起,形成复杂的多调性,从压抑阴沉一直发展到暴风雨欲临的紧张窒息感。
第二乐章始自由的奏鸣曲式。序奏之后,第一弦乐组呈示第一主题,第二弦乐组以高五度应答。它是第一乐章赋格主题的变形。第二主题旋律呈大幅度跳动。由钢琴演奏的结束部主题,不规则的重音处理,使之带有中欧民间音乐的节奏特点,激烈粗犷。
(1=c 2/4) 0 2   5671  1 1  1 1 1 1  1 1 4 1  1 4 1 1   4 1 1 4   1 0 2 6   3  3 7
长大的展开部分成三个发展阶段,用复杂的赋格引入再现。第一、二弦乐组形成齐奏,把呈示部的音乐稍加变化地再现。
第三乐章分成五个部分(abcba),是巴托克爱用的“拱形”形式。其中b是中心主题的变形。
(a)木琴的敲击引出的第一小提琴演奏的主题:
(1=c 4/4)3 1• 1•0  2 3•  3•0
旋律带吟诵风格,节奏自由。第二段(b)钢片琴与两个独奏小提琴在高音区奏出第二主题,弦乐细分并加弱音器,用颤音、滑奏等手法形成奇异的背景。第三段(c)是“拱形”的顶,速度稍慢,出现钢片琴、竖琴、钢琴的刮奏与琶音和弦的震音,音量逐渐增强,达到强烈的顶点之后,反复强调五个音 1  6  7  3  2  ,从乐章一开始逐渐积累起来的紧张度慢慢瓦解。第四段再现(b),弦乐合奏在高声部与低声部之间形成增四度的卡农并伴以钢片琴的声音。第五段再现(a),仅八个小节,也可说是尾声。
快速的第四乐章节拍多变,旋律的切分节奏和调式音阶的运用,使它比前面三个乐章有更强烈的民族色彩,并显示出巴托克自由而精巧的结构:以近代手法处理古老的回旋曲。请听:四小节拨奏之后出现的主题:(见教材主题2)。其间五次插入对比段落,仿佛是一首首生气勃勃的民间舞曲。最后一个插部用乐曲的中心主题(即第一乐章赋格主题)的变形。
(8/8)1  2 5  4 3 3 1   (6/8)2 5 6  7  4  (5/8)3  2 5 1 (8/8)7 6 4 5  3  4 7
使全曲达到统一。
2.教学建议:
(1)该曲只能进行节选听赏。
(2)该曲的结构很深奥,学生没有学过,可略去不说,但可以用听辨主题的方式展开。
(3)重点听赏音色的变化与情绪。
(4)该曲是多调性的音乐,通过听赏,使学生感受音乐的多变,同时感悟,音乐不是以一种旋律形态出现,而是可以以多种方式出现,但是它仍能表达情绪和气氛。
(5)适当介绍乐器钢片琴等。
(6)答案见“内容介绍”。与传统乐曲相比,它淡化了旋律要素的清晰、动听,而是充分发挥了节奏、色彩的变化功能;不描写具体一景一物,而是着力于内心情感的抒发。这也是巴托克的一大特点,他的作品以节奏见长,善于把旋律变成打击乐,不追求旋律效果,音高模糊不清,但色彩、节奏变化复杂。作品追求“综合德彪西优美的和声、贝多芬严密的结构、巴赫杰出的复调,创造出一种富有活力的现代风格。”
二、歌唱   《明天会更好》
1.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多年传唱、经久不衰的通俗歌曲。它的旋律流畅,歌词深情。全曲分两大乐段,同一般的通俗歌曲类似,第一乐段在中低音区回旋,第二乐章副歌渐渐走向高音区,在委婉中呈现热情,歌曲感情真挚、深沉,表达了对美好明天的向往,对即将毕业的年轻人而言,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此歌在首演中,有60位歌星同台演唱。
2.教学建议:
(1)主歌部分的头两句为弱起小节,在乐句的连接上注意时值与强弱的恰到好处,而段尾的八度大跳要注意音准;副歌部分的重点是“让我拥抱你的梦”一句,要唱好同音相连的切分及弱拍节奏,唱出青春的律动和生气。
(2)要注意分节歌的部分乐谱的细微差别。
(3)这是一首比较经典的流行歌曲,大部分学生对它比较熟悉,因此可发动大家通过卡拉ok进行自娱自乐或创造表演。
(4)由于是初中阶段最后一首歌曲,可通过歌曲内容畅想未来,这是该曲的选材意图。
二、艺术天地
(一)舞蹈《红与黑》
1.内容介绍:
现代舞——作为二十世纪人类精神创造的产物,旨意反对对人性的压抑与异化,着力发掘潜藏在人类文明行为之下的本能欲望,“反叛”是现代舞基本特征之一。非逻辑思维构成了现代舞艺术创造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代舞突破了传统舞蹈审美观念,主权精神、感觉、知觉直接转化为象征性动作,同时又是以肢体语言外化着一种使人内心激动的东西,所以现代舞具有抽象性模糊性特点。
现代舞发展经历了一次次脱胎演变,形成了今天众多的流派与风格,受现代哲学、美学和文艺思潮影响,现代舞有着广博和深厚的内涵。
金星创作的现代舞《红与黑》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舞,舞蹈作品运用了具有中国传统的道具“折扇”,它代表着一种情感的张力,体现了群舞的色彩。红色是最热的颜色,其热烈与亢奋代表着无限生命力,折扇有力的挥舞纵横,充分体现了这一色彩的魅力,在对黑色的诠释中,通过服饰的凝重、沉稳的动作轨迹来表现一种严肃和深沉的形象。
在舞台调度上,编导金星用她独到、细腻的审美视角来切割、调度、变幻整个舞台布局,通过大量的流动跳跃、腾翻,舞蹈者手中折扇的急速折合上下翻飞,把红色的炽热与黑色的深沉尽情地闪现在舞台上。
舞蹈中扇子的运用,在“红”与“黑”所代表的人性冷暖两极地带间作了缓冲,拉近了广大观众与现代舞的情感距离,使人们在现代舞艺术的天地里有各自的领悟和感奋。
金星的现代舞《红与黑》融汇了东西方的艺术精髓,每个动作都干脆利落。男人的阳刚和女子的阴柔浑然天成,充满想象的力量有如火山喷发,瞬间迸发。在舞台上她不再是简单的人,成了舞蹈的精灵,成了一个神话。金星创作的舞蹈《红与黑》荣获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发的“文华奖”。
2.教学建议:
(1)首先了解一些关于现代舞的知识,对欣赏作品很有必要。
(2)从灯光、布景、道具、音乐,尤其是富有个性化的动作语言来理解舞蹈的“现代性”,感受舞蹈的意境。
(3)现代舞是自由创新的,因此观众应以一种新的审美眼光来审视这种艺术。往往传统的剧情与主题不很重视了,取而代之的是欣赏者的内心感受与思维的遐想。
(4)参考答案:这个答案是不固定的。仅提供几个思路作参考:如热情与冷峻、阳刚与阴柔、美与丑、太阳的火焰与宇宙的黑暗等等。
(二)戏剧《震颤》
1、内容介绍:
该剧通过令人耳目一新的多媒体艺术表现方式讲述了一段经历了血与火洗礼的爱情故事:一场战争拆散了一对年轻夫妇。昔日的恋人天各一方,丈夫不甘落入敌手而潜逃。妻子为了寻找心上人,忍痛舍弃亲生骨肉,背井离乡,一路颠簸,历经千险,至死不渝。该剧突现“战争、爱情、命运”的主题,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人类情感的炽烈与战争的冷酷。
  该剧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通过灯光与道具的巧妙运用,将演员的舞台表演与大屏幕投影的完美结合,加上荡气回肠的音乐及女中音的现场吟唱,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布景,营造出电影般的真实场景。观众在观看时仿佛身临其境。在场景的不断变换中,两位男演员与一名女中音的深情演绎所传递的巨大艺术感染力将带给观众一次心灵的强烈震撼!该剧因观众无不被舞台上的演出所震撼,故取名为“震颤”。
舞台上有3层多媒体投影,根本分不清演员究竟是真实存在于舞台上的,还是存在于投影画面里的。刚才还是屏幕前的一个剪影,一忽儿便掉进了屏幕里,叫人摸不着头脑。从头至尾没有一句台词,只有前卫的电子音乐和着女中音的现场吟唱。这就是一出没有台词,却用音乐、影像和表演串起剧情的多媒体音乐剧。
该剧的导演丹尼尔告诉记者,《震颤》最引以为豪的,就是通过灯光与道具的巧妙运用,将演员的舞台表演与大屏幕投影的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布景完美结合,营造出电影般的真实场景。观众看到的是在现实与电影中交替出现的演员—— 一个演员从舞台上消失了,却在屏幕中惊恐地望着观众。观众必须目不转睛地盯牢演员,以及演员身旁瞬息万变的多媒体背景和灯光,如果走神,很容易漏掉一大截精彩故事。
技术总监托马向记者解释了"多媒体"这个最近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上的词:“多媒体,就是运用声、光、电、影等多种科技手段,设计出电影、投影、皮影与演员之间相融合的最佳效果。”另外,对于《震颤》这部多媒体音乐剧,他说,这台演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连剧中的多媒体效果也是角色,而不是演员表演时的附件。
《震颤》是“多媒体剧”这一年青剧种中的经典之作,它已在美国、墨西哥等20多个国家演出,曾获包括加拿大艺术界最高荣誉“加拿大总督”在内的众多奖项。
2.教学建议:
(1)这一作品的教学是有难度的。因为不在现场,很难观看到其多媒体效果,如激光造成舞台上的影视立体效果,在vcd上可能认为是电影手段,因此教师应先作介绍该剧何谓“多媒体剧”,运用了哪些多媒体的手段。
(2)该剧是多媒体音乐剧,因此听赏音乐也是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剧中有女中音独唱,但无歌词,形式新颖,音色醇美(用美声唱法),旋律起伏,与剧中女主人公的情感丝丝相扣,这也是该剧的创新之处。
(3)参考答案:见内容介绍。
(三)水上芭蕾《出水芙蓉》
1.内容介绍:
   故事梗概: 一个由澳洲出生的从小不良于行的小女孩,每天在水中挣扎,在会走路之前就学游泳,终于获得新南威尔斯自由式冠军。移居英国时,巧遇稣利文,开始有水上嘉年华——水上芭蕾的构思。从伦敦泰晤士河游泳打知名度,到在拉维尔海滩表演长游,因穿着泳装被控不得体的暴露上法庭,引起挑战波士顿保守人士之争议,为摧毁假正经的枷锁,解放传统女性的甲胄,不肯妥协,后来由泳装下面缝了长裤上面加女紧身衣而在法庭胜诉。经艾佛烈哈伯安排在纽约竞技场表演,使肢体的表演发挥到一种全新又不同的境界。芭蕾巨星巴夫洛瓦以世人对其赞语,亦加诸安尼特凯身上;未料在好来坞拍摄水星之女时,巨大的玻璃水箱破裂,使其伤势严重脊骨受伤以至于演艺生涯中断,此时那个四处冒险的疯狂苏利文再度出现在病榻前,助她快乐地打败病魔、再创人生。
本教材观看的是水上芭蕾的表演,其场面宏大、辉煌,技巧精湛,布景华丽,造型优美别致,是整个电影的核心部分,该剧为该女演员量身定作。
2.教学建议:
(1)将芭蕾艺术与水中运动完美结合是《出水芙蓉》这部电影的最重要的特征,欣赏前可先观看一些舞台上的芭蕾舞,对这一艺术的脚尖舞特征有个感性认识。
(2)欣赏这部作品时不要把剧情放在太重要的位置,重要的是感受艺术与体育是怎样经过巧妙的构思结合在一起的, 因此,老师可将一些精彩的表演片段进行集中编辑放给学生观看。
(3)参考答案:舞蹈、舞美、体育、服饰。
三、创造与拓展
(一)题一
1.活动要求:使学生认识民族音乐也在不断的探索其发展的新道路,并获得一定成功,从而更热爱民族音乐。
2.活动要求:该内容是女子十二乐坊的新民乐音乐演奏,从演奏的形式、姿势、形态、配器的音响都具有现代性,有的学生很熟悉,可让学生作介绍,并可以谈谈不同的看法。
(二)题二
1.活动要求:对现代音乐进行拓展性认识。
2.活动建议:可介绍该作品特点。
《青年之歌》有两个主要特征:
首先,这是用五组扩音器放置在五个方向把听众围绕起来的“空间音乐”;
其次,这是使电子音乐与人声结合起来的作品。
由此可见,通过普通的录音、播音设备,是无法听到这部作品“空间音乐”方面的音响效果的。但是,对于它的电子音乐与人声结合方面,这里播出的音响仍有一点参考价值。
《青年之歌》这部作品虽然选用《旧约圣经》德语译本中的词句重新组成《三个青年的赞歌》,但是词句的处理则有时使词义明了,有时则有意使词句变成完全与电子音乐融合起来的纯粹音响而放弃词义。
《青年之歌》中的“青年”,按《旧约圣经》中的解释,是指约十八岁以前的纯洁无瑕的青春时期的男孩子。全曲十二分五十秒,这里只选录开头的片段。该作品由法国作曲家施特克豪森作。
(三)题三
1.活动要求:继续拓宽音乐视野,认识各种新颖的表现手段及作品。
2.活动建议:这是一个打击乐作品,乐队成员新使用的乐器均以日常生活中所见的铁桶、铁块等废品,但却以精湛的敲击技术及复杂的节奏使这些废品成了乐器,因此可以作“听——看——学——创”的练习,听听这是什么乐器音色?看看究竟是什么?然后利用身边的物体学一学。
(四)题四
1.活动要求:拓宽艺术视野,认识到音乐与动画及高科技手段相结合所产生的新的艺术形式。
2.活动建议:重点不在于看《东北人》,而在于关注电视中的flash及学着制作、共享。
四、艺术小辞典
(一)现代舞
与拥有大量动作规范、审美标准和保留剧目的芭蕾截然相反的是,现代舞一开始是没有严格的动作规范、统一的审美标准和任何保留剧目。事实上,他们的开山鼻祖们邓肯,恰恰是因为坚决反对古典芭蕾的这一切,并称之为“反自然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现代舞也开始形成了各种风格的动作规范。然而,现代舞的各大流派甚至后现代舞在审美标准上却有着极大的共性,那就是永远不因袭前人的遗产,而是与今天这个时代同步,以个人的真实感受为依据,去追求创新,甚至是越新越好。在这种崇尚创新的审美标准作用下,现代舞从原则上说,是不提倡什么保留剧目的,更很少有上演他人的(包括前人的)剧目之现象,而剧本上是每个现代舞蹈团都是某位编舞家个人的风格。
(二)现代音乐
狭义的“现代音乐”的含义与“先锋音乐”或“前卫音乐”等词所指的对象大体相同,是指大胆采用新的作曲技法、提出新的艺术主张的音乐。换句话来说,即使是二十世纪谱写的音乐作品,倘若仍然采用十九世纪老一套的作曲技法而并无新意的,并不被认为是现代音乐作品。
对于世界音乐史上“现代”的时间范围,各家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四种:
(一)二十世纪以后,即19xx年以后;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即1918年以后;
(三)十月革命以后,即1917年11月7日以后;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即1945年8月中旬以后。
现代音乐流派林立、主义多样。
1900——1917年期间的现代音乐,以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印象主义”和勋伯格的“表现主义”为主要代表。印象主义力图表现人们从外界获得的内心印象,是在继承和发扬古典乐派以来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要求,在音乐内容的表现方法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创造了新颖独特的作曲技法。“印象主义”的作品时常运用全音音阶、五声音阶、中古调式、平行和弦、自由节奏、别具一格的配器法等表现手法。“表现主义”跟“印象主义”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意识到新世纪的到来而从事创造性的探索,强调标新立异和独创性。不过,与“印象主义”相反,“表现主义”不是去描绘人们从外界得来的内心的印象,而是要把潜伏在人们内心的下意识冲动或欲望推向外界。以勋伯格、贝尔格、韦勃恩三位奥地利作曲家为代表。他们冲破西欧古典音乐的传统作曲技法的框架,运用无调性、无主题性、非节拍性的节奏、尖锐的不协和弦等表现手法。民族风格鲜明而又富于现代气息的斯特拉文斯基与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的创作活动,对于当时欧美的作曲界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巴托克的钢琴曲《粗犷的快板》、《罗马尼亚民间舞曲》,乐队与钢琴曲《狂想曲》,以及《第二弦乐四重奏》等,都是至今经常演奏的名曲,均属于这个时期的创作。欧美作曲界已经摆脱以往的德奥音乐一统天下,呈现出“多中心”的局面。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多种主义与作曲技法的并存,说明当时的作曲家已不是像以前的作曲家那样,在一种共同的样式(风格)中发挥个性,从事创作活动;而是需要去“开发”自己独特的样式(风格),创造各异的音乐语言才能站稳脚跟,开拓新的音乐园地。
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17—1945年期间,首先从苏联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曲家,如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哈恰图良、卡巴列夫斯基等。
另一方面,勋伯格则在二十年代初创制十二音体系而成为这一派的鼻祖。人们有时用“新维也纳乐派”来称呼他。
在这个时期,匈牙利的民族乐派作曲家巴托克创作了《弦乐、打击乐与钢片琴的音乐》、《管弦乐队协奏曲》等名作。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乐坛上出现愈加复杂多样的音乐形态。它们一般已不用乐派和主义命名,而是用“xx音乐”称呼。如序列音乐、具体音乐、电子音乐、偶然音乐。先锋派音乐或现代主义音乐等词泛指这些音乐形态。扩大了音素材的范畴。1955—1956年中,施托克豪森采用电声与年轻人的声音作素材,采用五个频道制成电子音乐作品《青年之歌》,并称此为“空间音乐”。他将声音的空间位置作为具有音乐功能的构成要素,使“音位”与传统的“音高、音值、音强、音色”四要素并列,将声音在空间的运用和对比积极地采纳到作曲技巧中来,使其成为乐曲构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课时建议   三教时
  第一教时  听赏《异国的鸟》、《弦乐……》、唱歌《明天会更好》
  第二教时  艺术天地
第三教时  创造与拓展内容   
第二单元  展示与论坛
才艺展示
题一
1.活动要求:要能作创新的尝试,如表演rap、表演唱等。可作为评价内容。
2.活动建议:可尊重学生的选择与组合,尽可能挑选教材中的歌。
题二
1.活动要求:能集体进行,并能编创,可作为评价内容。
2.活动建议:对歌唱有困难的可选择演奏,但必须有创意,也可加分。不希望独奏。
题三
答案不定,通俗音乐皆可,不作为评价,作为课堂讨论内容。
艺术论坛
总结两年来学习艺术的体会,谈谈艺术创新贵在精神的创新,应迁移到其它学习工作中以创新思维看待一切,可以写小结形式进行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教案   音乐   初中音乐   白帝城   艺术   现代舞   古琴   下册   九年级   舞蹈   建议   作品   主题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