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由于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先从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继而才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旨在强调了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本节的教学是全章教学的基础,完成好本节教学任务,可为后面的教学做一良好的铺垫。
二、学情分析
有关人体对外界感知的方式、器官,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并不陌生。但涉及到这些器官的结构名称、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感觉外界环境变化,学生又不十分清楚。那么如何从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现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地学习是本节的关键所在。
三、本课对教材的处理
1.从学生的亲身经历,亲身体验出发章、节、引言中的设问
2.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地学习了解眼球的结构、功能。
3.给每个学生以同样的探究学习和表现的机会,通过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分组探究来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4.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自然迸发,形成爱眼意识。
5.为学生提供相关网址,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探索空间。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概述人体通过眼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 描述眼球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3. 提高学生的探究、实践、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方法构建“眼与视觉”的生物学基本核心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视觉卫生;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群。
五、教学重点
描述眼球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视觉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方式来获取生物学知识,构建生物学基本核心概念。
六、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阅读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兴趣点、能力点、知识点及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点,制作能充分说明问题的多媒体课件;
           2.眼球的结构模型;
           3.能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知能力的小道具;剪贴图。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爱护眼、耳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
眼和视觉
(一)眼球

(二)视觉形成

(三)增进爱眼意识 针对夏天降雨量大这一实际,展示课前制作的“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的音像课件,给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氛围,并适时提问:“如果这一情境发生在你上学的路上,你会怎样做?为什么会这样做?”

将学生眼睛蒙上,把课前准备好的各种小道具(报时器、香水、玩具熊等)一一拿出,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器官来分辨。

提问:“有关眼和视觉,你想弄清楚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提问后,及时归纳总结,进而明确: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基于对眼球结构的了解。

适时指导、启发并参与学生的交流。

小结:“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学习的都很认
真,下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一个竞赛活动,比比看,哪组同学的学习效果最好!”
出示有针对性的题目,组织竞赛:
a.  动动手:组装眼球
b. 考记忆:说出眼球各                         部分名称、功能
c. 猜猜看:下列变化是 由哪部分引起的
d. 对对号:用鼠标将名 称移动到相应位置

将眼球和照相机结构对比图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
深入设疑:“照相机能利用这些结构拍出美丽的相片,而眼睛又是怎样利用这些结构看到色彩斑斓的世界的呢?”

针对视觉的形成过程,创设两个问题,引导探究:
1. 外界光线依次通过眼睛的哪些结构并最终在什么结构上成像的?
2. 眼睛是通过哪一结构的调节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的?

参与到学生中去,与他们一同讨论、交流。

学生探究学习后,对于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回答可能有一定难度,通过展示:眼球视近物、远物的动态课件,解决这一难点。

引导学生归纳,同时利用剪贴画将视觉形成过程呈现于黑板上,并设疑:“真实物体与所成物像有什么差别?”
“那为什么通常我们看到的物体是正立的?”进而学生明确:“视觉形成于大脑”。

出示相关资料并设疑引导讨论:我国仅角膜损伤致盲患者就有400多万,其中青壮年约占70﹪,儿童约占15﹪,这些人只要患上健康的角膜就会立刻复明,但我国每年只能给约700人做角膜移植手术,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观看大屏幕中的情境,学生立刻兴奋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对探索“人体如何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由一名学生到讲台前来做游戏:“猜猜我是谁”通过愉快的亲身体验证实:视觉获取信息最多。

学生说出自己想弄清的相关问题:
近视是怎么回事?
眼睛是怎么看清物体的?
眼睛的构造是怎样的?
……

利用眼球模型,书中插图,分组合作学习了解眼球的各部分结构及功能。

每组任选一题派两名选手参加竞赛。
通过分组竞赛,加深对眼球结构和功能的了解。

观看大屏幕对比出眼球和照相机结构、功能上的相似之处:
“镜头——晶状体
光圈——瞳孔
胶卷——视网膜”

分组探究

观看动态课件,最终找出问题的答案:
1、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依次通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最终成像于视网膜,
2、眼睛是通过晶状体的调节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的。

总结、归纳视觉形成。

分析“角膜移植、角膜捐献”资料,并讨论:“乐于从生活中的点        点滴滴帮助盲人朋友;
乐于在身后捐献角膜;
乐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创设亲身经历的情境,无疑是激发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兴奋起来,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本课主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好玩、好动是学生的天性,为了配合教学内容,同时抓住学生心理,将能充分发挥各种感知能力的生活用品做道具的小游戏带入课堂,寓教于乐,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了解“眼和视觉”的渴望。

有关眼球和视觉,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不妨先来了解一下他们还想弄清哪些问题,然后,既不急于一一作答,也不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讨论、探究,而是适时引导、启发: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基于对眼球结构的了解。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既将自己的知识储备得以最有效的开发,并与他人共享,同时也获取了新知识。

没有基础知识作基础的能力,好比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自主学习的小组竞赛尤为重要。在竞赛中,既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又加深了对知识的了解。

在学生有了解眼球结构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地将照相机与眼球的结构进行对比,并进一步设疑,激发学生对了解眼球成像的渴望,顺利引入“视觉的形成”。

主动的学习者是成功的学习者。而探究学习是主动学习的方式之一。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于同样的问题常常会展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而思维的碰撞最终会产生创造的火花。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创设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更有利于学生构建生物学基本核心概念。

将较为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形象化,动态课件在这里发挥了最有效的作用。

适时的归纳、总结,将探究活动进一步深化。

此时,学生对“眼与视觉”已有了较详细的了解,也充分意识到了眼睛对视觉形成的重要性。进一步借助“角膜移植、角膜捐献”资料引导分析讨论,让学生的情感在此得到自然升华。
小结 引导学生整合本节知识、内容。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 加深学生对生物学基本核心概念的构建。
学习延伸 出示网址:
爱眼网
21世纪眼科在线  课上时间是有限的,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网址,给学生课下以更广阔的探究天地。
结束语 出示音像资料,并寄语学生:一起爱眼。
“六月六日是爱眼日,它的设立是为了提醒我们每个人要爱护好眼睛,因为它是心灵的窗口,我们只有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才能更好的探索大自然中的奥秘!” 倾听、感受 优美的音乐,清新的背景,真挚而诚恳的话语寄语学生,进一步深化主题。

八、板书 

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                             视网膜成像           大脑产生视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教案   生物   初中生物   七年级生物   外界   角膜   课时   生物学   物体   眼球   视觉   眼睛   人体   结构   功能   环境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