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第8课 美苏冷战的开始

第三单元 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8课  美苏冷战的开始

教案

杜鲁门主义

冷战开始的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依仗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②苏联经过战争的洗礼,军事力量与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③双方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截然对立,在共同的敌人消除后,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的冲突取代了战时的友好与合作。

冷战的开始:①1946年2月,美国驻苏使馆临时代办凯南向国务院提出建议,指出由于苏联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构成对西方的威胁,因此美苏之间“不可能有持久的妥协办法”,美国必须对苏联实施遏制政策。

②1946年3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敦发表演说,呼吁西方国家联合起来,遏制苏联与共产主义的挑战。冷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③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以应对希土危机为借口,在向国会宣读的咨文中强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或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正式表达了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成为“自由世界领袖”的目标。这篇咨文宣布的美国对外政策被称作“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冷战的展开:两大阵营的形成

1、资本主义阵营: “杜鲁门主义”提出后,美国针对欧洲与亚、非、拉地区出台经济援助计划(手段),并建立全球军事体系(目的):

①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旨在帮助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使之纳入到美国争霸世界的战略轨道中。

②1949年,美、英、法等12国外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nato)。此后,北约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军事集团,成为美国同苏联在全球争霸的主要工具。

③1950年起,美国与拉美和亚太国家缔结了一系列集团性军事条约。

(结果)至此,美国建成了跨越欧亚的集体防务体系,对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全球性的弧形包围圈。

2、社会主义阵营:与此同时,苏联也采取了针锋相对的行动。①1947年,在苏联主导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

②1947年,苏联为阻止东欧国家接受“马歇尔计划”,提出了“莫洛托夫计划”,由苏联同东欧各国缔结双边经济协定,向东欧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在此基础上,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成立。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2月,中、苏两国签订同盟互助条约,社会主义阵营的实力大增。

④1955年,为了对抗北约,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匈牙利和民主德国签订《华沙条约》,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冷战的特点: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了东西方对峙的两极格局。此后,两大集团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增多。

冷战的表现:柏林危机和朝鲜战争

①  柏林危机:

(背景)二战结束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    1948年春夏之交,西方占领当局宣布在西占区推行币制改革,旨在分裂德国。    苏联随即以保护苏占区经济为由,切断西德和柏林的水陆交通,对西柏林实行全面封锁,由此形成“第一次柏林危机”。

(结果)但双方都不想诉诸武力,经过秘密谈判,苏联于1949年5月结束封锁。

(影响)危机虽然过去,但德国的分裂却成定局。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②  朝鲜战争:

(背景)随着冷战的开始,由美、苏分别占领的朝鲜半岛也一分为二,南、北朝鲜分属两大阵营。

(进程)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

7月,美国与其他15国军队组成“联合国军”,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并派遣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

9月,美军在仁川登陆,随后又越过“三八线”,占领平壤,将战火烧到中朝边境。

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经过五次战役,将美军击退至“三八线”以南。

1953年7月,交战双方签订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依旧。

(影响)朝鲜战争是冷战中的首次局部战争,它进一步固定了亚洲地区的冷战格局,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着有关各国的相互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教案   历史   高中历史   高二历史   杜鲁门   冷战   北约   苏联   马歇尔   德国   美国   战后   阵营   格局   单元   政治   美苏   计划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