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学设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基本信息

课  题(历史ⅱ)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坚持民主、开放的教育理念,改变以往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为适应这个要求确立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介绍了我国实行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初步确立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断探索取得的成果。

学情分析    这一部分内容初中也有涉及,即《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重点是在原有基础上,理解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地带、浦东新区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从而深入领会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在掌握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后,进一步要求学生分析、理解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教学目标    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领会、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重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难点: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流程示意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由教师简介)。二、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进行问题探究)。三、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本课小结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春天的故事》引入到邓小平为什么提出设立经济特区?我国的对外开放又形成了怎样的开放新格局,有何特点?学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我们就明白了。

讲授新课: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

1.国际方面: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表现:1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中美、中日关系相继实现了正常化;3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这一切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难得的国际环境。2.国内方面:1“十年动乱”的破坏,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3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二、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一)经济特区的创办【合作探究】1:什么是经济特区?“特”在哪里?1.创办:(1)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2)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合作探究】2:学生阅读p58学思之窗,回答思考题:1.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这个举措有什么战略意义?2.特殊政策: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合作探究】3:经济特区特殊在什么地方?3.影响:(1)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2)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3)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合作探究】4:1979年4月,在讨论经济特区名称问题时,邓小平说:“就叫特区嘛,陕甘宁就是特区。”回答“陕甘宁就是特区”的含义是什么?从地理位置、性质和作用三个方面比较两种特区的异同。过渡:特区实践的成果,使人们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邓小平同志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于是,我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继经济特区后,我国政府又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开放: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2)目的: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合作探究】5:请同学们在p59地图上找出14个城市的位置,并思考:(1)这些城市发展经济具有哪些有利条件?(2)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开放: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2)结果: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合作探究】6:阅读p59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思考我国沿海开放地带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条件?(3)意义:①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②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小结: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中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桥梁和窗口、出口创汇的基地。开放区的目的是吸收国外资金和技术,借鉴吸收国外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经验,推动地区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1)建立:中国政府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2)特点:a.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为主;b.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c.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三、对外开放的新发展——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域开始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实现这一具有战略意义转移的第一大决策,是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目的:(1)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2)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3)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2、时间:1990年,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合作探究】7:浦东开发的条件是什么?3、意义:(1)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2)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合作探究】8: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合作探究】9: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门户开放”的主要区别四、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探究】10: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分别指的什么?“全方位”,就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到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本课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改革与开放是推动我国现代化的两个车轮,是相辅相成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实行改革开放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它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共同推动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背景过程特点新发展经济特区的创办开放沿海港口城市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国际方面国内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应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如比较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和现代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地区都在东南沿海及长三角地区,同时总结具有共性的原因各是什么。课文中关于对外开放给我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深圳、浦东开发开放前后的巨大差异等,非常有限,也相对抽象,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岸区南坪地区和北部新区经开园)或两江新区去实地参观,增强感性认识和切身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0

标签:教案   历史   高中历史   高二历史   经济特区   多层次   对外开放   中国   沿海   特区   格局   道路   领域   我国   沿海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