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老子

第1课 
[课程标准] 了解孔子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的学说
1.思想内容
(1)政治思想
①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和“克己复礼”。基本途径是遵循“忠恕”之道和“________”。
②提倡“____________”,逐步改良政治。
(2)哲学思想
①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3)教育思想
①教育原则上,主张“____________”。
②教育方法上,主张“____________”。
③学习方法上,主张学思结合。
2.地位影响
(1)在诸国争霸和____________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的重视。
(2)________________之后,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二、老聃与《道德经》
1.思想内容
(1)哲学思想
①本原论:“____”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②天命观:“天法道,道法自然”。
③辩证法: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2)政治思想:主张“____________”。
2.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____________以及中国人的____________、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点一 孔子的学说
1.山东曲阜孔庙是孔子文化的重要基地。今天我们如果要去参观孔庙,了解儒家文化的精髓,首先必须要参阅(  )                   
a.《春秋》  b.《尚书》
c.《论语》  d.《道德经》
2.下面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纪念邮票。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却受到冷遇,主要是因为其主张(  )
 
a.不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出发点
b.不关心民生问题
c.拒绝社会改革
d.不能满足统治者要求
3.在党的xx大上,xx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温故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
4.斯洛伐克共和国黑山博士说:“为了创造一个没有任何争端冲突的德馨社会,人类伟大导师孔子所设立的道德原则和进行的不懈努力直至今日仍无人超越。”这里的“道德原则”主要是指(  )
a.孔子的“礼制”思想
b.孔子的“仁”思想
c.孔子的教育思想
d.孔子的哲学思想
5.有人说:“要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不能不研究孔子。”其主要依据是(  )
a.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的风气
b.儒家思想一直被古代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
c.儒家思想成为历代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d.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主流地位
6.孔子思想在当时未受重视的根本原因是(  )
a.孔子地位低下,位卑言微
b.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不符合时代潮流
c.受其他学派打击
d.其思想有较大的消极性
7.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
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  d.中庸之道
知识点二 老子的思想
8.人们常常引用《老子》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是因为它反映了老子的(  )
a.“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b.“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
c.“天道自然”的哲学思想
d.矛盾对立转化的辩证法思想
9.《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  )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c.主张统治者清静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d.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10.下列观点与老子的思想相符的是(  )
①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②只要能“守静”,就可以“以弱胜强” ③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④“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何可求,从吾所好。”“饭蔬食,饮水,曲肚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且富贵,于我如浮云。”……子曰:“为仁(旧贵族)不富矣,为富(新地主和商人)不仁矣。”
材料二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下,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材料三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即越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日)岛献吉郎《诸子百家考》
(1)依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经济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上述主张产生的经济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孔子的思想主张。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最后的结果)?
材料二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材料三 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看出老子的什么观点?
 

(2)从材料二、三中可看出老子的观点是什么?应如何认识?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知识清单
一、1.(1)①仁者爱人 正名 ②为政以德 (3)①有教无类 ②因材施教 2.(1)社会变革 (2)汉代大一统
二、1.(1)①道 (2)无为而治 2.伦理学 思维方式
对点训练
1.c [孔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由其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中。]
2.d [结合史实分析各项,孔子重视探讨社会实际问题,也关心民生,a、b两项不符合史实;孔子不排除在礼治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c项说法不正确;结合历史背景看,d项符合题意。]
3.b [“有教无类”意即不分贫富贵贱,所有人都有权利接受教育,这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原则。]
4.b [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没有任何争端冲突的德馨社会”,孔子的“仁”思想可以协调社会关系,使社会冲突减少。]
5.d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统治思想,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要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不能不研究孔子”。]
6.b [孔子处于奴隶制开始瓦解、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形成的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要求以暴力打破旧的社会秩序,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的政权。孔子主张以“仁”恢复已毁坏的“礼”,不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
7.c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这件事情能容忍,那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换句话说就是:这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了。不能容忍诸侯用天子的乐舞,因为这不符合周礼的要求。]
8.d [题干材料主要阐述了“福”与“祸”对立转化的思想,反映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9.c [材料反映了老子政治上“无为而治”的思想。]
10.d [老子认为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道”派生出来的,他否认“天命”的绝对权威,排除含①的选项,故答案为d项。]
综合运用
11.(1)经济主张:孔子不反对求富,但是认为求富应该符合奴隶制的经济秩序和道德规范。(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经济背景:奴隶制经济逐渐衰落,封建经济兴起。
(2)孔子提倡“仁”和“礼”;主张“贵贱有序”“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3)说明孔子的思想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思想及其影响。第(1)问,从材料一可知,孔子并不反对求富,但要取之有道;经济背景方面结合孔子生活的时代加以说明。第(2)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的是贵贱有序;“子为政,焉用杀?”强调的是应该实行仁政。第(3)问,材料三主要强调的是孔子及其学说的世界影响。
12.(1)其学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变化,而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2)主张“无为”,这是针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出现的暴政、苛政而提出的,他反对统治者的强权政治,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和进步性。但他推崇保守落后的“小国寡民”的社会,又有狭隘守旧的特点。
解析 材料一阐述的是对立双方相互依存而且互相转化的观点;材料二认为统治者盘剥、苛政太多,使人民无法安定生活,主张“无为”;材料三推崇过去的那种“小国寡民”的社会生活。
教材问题解答
 阅读与思考
一是因为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二是在天道观方面,儒家宣扬“畏天命,畏圣人之言”,同时又对神灵崇拜作淡化处理,把超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事的从属地位。三是在历史观方面,将捍卫三代典章文物当做自己的神圣使命,同时亦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加以适当的变通修改。四是在修身治国方面,它设计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正因为如此,汉代以后儒家学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解析与探究
材料一认为上帝了解人民的疾苦。材料二摈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主张“无为而治”。材料三反映了孔子并不否认天命的存在,但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
 自我测评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2.老子将“道”抽象化,概括为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在他看来,“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天法道,道法自然”,摈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教案   历史   高中历史   高一历史   孔子   道德经   老子   儒家   小国寡民   论语   统治者   思想   材料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