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模板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 搭一搭 》这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冊第六单元《观察物体》中的起始课,它主要考察学生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立体图形,感受从不同位置观察,观察物体的范围的变化。并能由观察到的形状还原立体图形,它重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逐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不多于4个小正方体组合的立体图形的三视图。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为今后高中的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能根据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本课中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是重点,。能根据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有具体图形观察,比较形象直观,而由形到立体图形则比较抽象。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一)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采用情景教学法;

  2、摆画议讲结合法;

  3: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法;

  4: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充分运用了教具、学具、课件等手段,直观形象展示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小组合作讨论教学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1 、学生特点分析:

  心理学研究指出,小学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知识障碍上:

  ⑴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有的已遗忘,所以课前有必要进行复习。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

  立体图形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结合直观图形、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

  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我首先由一首古诗《题西林壁》引入,让学生说一说这首诗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大诗人苏轼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看到的景象是不一样的。而我们在生活也看过许许多多的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也会是不一样的。

  3、老师带来了一个搭好的立体图形,(出示用4个搭好的)(看大屏幕)(仔细观察)从不同的方向看,你能看到什么形状?

  六年级上册《搭一搭》说课稿此问题的出示,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复习的同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4、刚才是我们已学过的知识,如果有更多的正方体搭成长方体,你有没有信心?今天我们就用五个正方体来搭一搭。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挑战一:同位之间用五个小正方体摆一摆,搭成立体图形,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画下来。小组内交流,怎样摆的,怎样画的。

  本活动的我没按教材设计,直接给出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而是放手先让学生自主摆出图形,这样就有效的给于学生一个开发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集体交流。利用实物与投影,充分展示学生搭成的立体图形和观察到的图形。

  3、老师也搭好了一个,看看你能画出来吗?自己动手画,

  通过同一问题展示,集体交流,统一认识,观察的方法让学生说,画法让学生总结。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看实物,调整你的观察位置或是转动实物来观察,不能转动的图形只能靠自己的想象画出3个面的形状,也就只由立体图形平面图形,那么给你立体图形面的情况,你能知道原来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样的吗?

  (三)活动二:根据给出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1、 出示2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自己动手搭一搭。

  这个过程也就是根据看到的不同的面的情况进行推理调整的过程。

  2、出示第2组,师:再来摆一个,试试,行不。

  师:还有和他摆的过程不一样的吗?比比,哪个简单?

  (先摆数量多的,需要调整的就少,比较简单)

  这个呢,数量相同的,自己试试。

  汇报: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别的途径知道的吗?(你真了不起)

  先摆上面看见的,也就是底层肯定不动,只是在上面进行调整)

  3、变式延伸,进行重构。

  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给出两个方向(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搭这样的立体图形,最少需要几个小立方块?最多可以有几个小立方块?搭一搭。

  重视课本问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分组比赛

  分两组进行比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总结反馈

  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六)、布置作业。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细菌和病毒之后,进而对与细菌和病毒相似的生物真菌的探究。本课力图引导学生通过探究食用真菌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和了解真菌。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单元的教学特点,并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蘑菇的形态结构,掌握它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2 、知道一些常见的食用真菌;

  3、学会分辨毒蘑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实验观察、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概括总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观察、合作、交流、展示中体验生物学习的乐趣;

  2、感知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根据本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为了能让学生轻松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探究法

  三、说学法

  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探究为主线,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思想,为学生创设情景,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我设计了以下学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本节教材的编排顺序和学生的认识规律,以上述分析为指导,以培养能力为导向,紧扣重点,突破难点,整个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三部分。

  1、情景导入,引出课题

  学生观看关于各种各样的蘑菇的视频,并提出如何描述蘑菇的形态特点的问题。

  视频资料舒缓了学生紧张的情绪,激发了学生的灵性,将学生课下分散状态很快的集中在学习知识的状态。巧妙的引入本节的知识内容,激发学生对真菌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

  2、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观察蘑菇、金针菇的实物投影,然后再给学生播放一些关于真菌的图片及文字解说资料,同学间互相描述它们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运用实物投影获得真实感受,使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充分,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对真菌的形态特征有所了解后,让学生阅读不同真菌制品的商品标签,或者从健康、医学杂志中甚至是一些食谱中获得关于真菌的营养及作用知识。培养学生从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最后,组织学生结合上述活动中获取的各类信息,讨论为什么说食用真菌是宝贵的生物资源这一问题。经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完成了

  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五、课堂总结,感悟生活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关于真菌形态特点及生存环境和发霉所需条件等知识点的总结,鼓励学生将防止或减少食物或衣物发霉的方法应用于生活中。此环节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热爱生活。真正体现科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说课稿 篇3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悠久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日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

  一、说教材

  学习本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云南的歌会》是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古文物研究专家沈从文的作品,这是中学语文课本第一次选入沈先生的作品。文章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二、说学法

  八年级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动学生,激发兴趣,自主探究,合作提高。通过教材的学习,培养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质疑的能力,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在学法和教法中始终贯彻这一思想。

  1、搜集材料课堂交流。

  发动学生广泛的阅读,查阅相关资料,寻找有关本文的背景材料,作者沈从文的创作特色,整体感知文章。

  2、在歌声中感受民族文化。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多民族的优秀文化,尤其是云南的民歌。

  3、默读扫清文字障碍。

  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互相讨论、交流,自主解决字词,贯通文意。

  4、朗读演绎文本

  三、说教法

  1、整体感知文章

  请同学们研究文章的主要内容:

  山野对歌具有对抗赛的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作者主要写唱歌人,在外貌,神态等方面对演唱者进行工笔描绘,云南女子的独特服饰,高超的打秋千本领,显示了她们开朗、活泼和充满智慧的性格美。人美,唱出的歌一定会更美!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作者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参加者来自各行各业,不论男女老幼,全都热情高涨,六人围坐一桌,足足有三十来桌。传歌盹地点是住处院子的两楼和长长的屋廊下,人们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传歌的目的是老一辈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使民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作者写传歌的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点面结合,生动精妙的向我们展示了云南的民风民俗,让我们领略到一种独特的地域美。

  2、品读文章

  请同学们充分发表意见,探究感受最深和最感兴趣的。小到一个词汇,大到文章的结构、写法和内容。

  山野对歌强调的是才智,通过外貌和神态的刻画,突出人物美;山路漫歌通过是花、鸟、人的刻画突出的是环境美;村寨传歌突出的是传歌的场面、特点和目的,展示的是云南的风俗美。

  3、写法探究

  点面结合:歌会有一个人的独唱、几个人的对歌、还有众人的群歌,充分体现了云南少数民族的能歌善舞,丰富的民族文化。

  精雕细刻: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格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得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调细致,人物如在眼前。另外,又以写实为主,写出人物的面目神态,细腻真实。

  动静结合: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绘形、绘声、绘色,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描写:蓝天白云、葱翠的树林、山花烂漫的小山坡是静态的,是色彩斑谰的;戴胜鸟和云雀边飞边唱,嬉戏呜叫是动态的,它们的歌唱是欢快悦耳的。作者运用动静结合、声色相融的手法,使这幅立体自然画卷真得是美不胜收

  四、说拓展

  作者抓住了云南民族的特点为大家描绘了一幅幅多彩的风景画,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也有许多独特的风景画,沧州是有名的旅游城市,请大家为我们的嘉宾描绘一幅民俗画。

  这个设计既是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生活之美,又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在开发我们身边的校本资源、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

说课稿 篇4

  【学习课标析教材】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五组中的一篇课文。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情节改写而成。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诸葛亮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本文浓墨重彩的人物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在与周瑜的智斗中,诸葛亮冷静从容,显现了大家风范。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本班实际情况,我运用课改理念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识记7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把握课标议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读书探究为主线的原则,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1、合作学习法:

  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有利于师生、生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主动地获取新知。

  2、扶放教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教学时,我通过“扶”让学生掌握知识和学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在“放”中了解学情,做到“以学定教”,在“学会”的同时又“会学”。

  3、体验学习法:

  学习不仅要用脑子想,还要用眼睛看,耳朵听,用嘴说话,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培养能力谈学法】

  1、学会自主求知:

  只有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才能保证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很多,在重点内容的理解上,更注重自主探究,自主参与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学会交流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树立表达的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在课堂中,让学生充分的发表见解,既有兴趣,也提高能力。在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体现课标说程序】

  本课共安排六个环节。

  一、课前准备

  1、让感兴趣的同学读一读关于《三国演义》的书,欣赏一些电影、电视,初步感知三国故事。

  2、师生共同搜集一些三国时期的资料,充实学生的知识,为学文打下基础。

  二、交流资料,疏通障碍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和读书,看电影、电视后的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说,调动起他们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2、老师适机补充,并在黑板上板画三国魏、蜀、吴对峙的草图,让学生感性了解三国演义的一些情况,扫除一些障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比较长,但还是要留相当的时间给学生充分的读,形式可以是多样,自读、齐读、小组间互读、评读等。

  2、理清脉络,找出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在学生头脑里留下一个清晰的故事梗概,也为复述课外埋下铺垫。

  四、合作探究,挖掘内涵

  课文的层次理清后,就要着重引导学生探究课文深一层的内涵了,这个环节,我拟用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的形式,共同探讨完成,主要探讨以下几个在本文中提纲挈领的问题。

  1、周瑜为什么让诸葛亮造十万支箭?

  2、诸葛亮为什么会轻松的答应周瑜的要求,并自愿下军令状?

  3、诸葛亮是怎样借箭成功的?

  4、从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充分地读,充分地想,在交流的过程中,也可以不拘一格地进行观点阐述、补充、辩解、甚至是辩论,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要全力当好学生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适时的点拨,适机的补充,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尤其是对第三、四题更要挖掘好课文中藏而不露的内容。

  五、复述课文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复述课文则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小结,更是一个拓展。在复述课文这个环节,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补充自己个性化的观点与评论。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复述,如讲个故事和同学合作来演一演这个故事等。

  六、课后延伸

  学习课文后,学生对古典文学可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后自己阅读一些名著,在晨会课或班会课时开设一个故事会或读书会,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激励他们的阅读行为。

  【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诸葛亮:欣然接受

  下军令状

  做好准备神机妙算

  雾里借箭

  如数交付

  周瑜:“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忌妒。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活不能没有他们”中的第二个主题《阿姨叔叔辛苦了》。

  一、教材分析

  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劳动者的默默奉献,但是,21世纪的儿童并不明白这一点,他们往往认为他人为自己服务是理所当然的,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劳动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 ,以及人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服务的依存关系,激发他们尊重并感谢劳动者的情感 。因此,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白要用行动感谢劳动者。

  2、让学生明白尊重劳动者就要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其中“懂得尊重劳动者的劳动”是教学重点。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我设计了活动二走近劳动者。选择与孩子最密切的农民工作为突破口,通过交流调查资料、引导动手计算,畅谈切身体会等环节,帮助学生建立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辛勤付出,我们要树立这种劳动者劳动的情感意识,从而有效突出教学重点。

  “能发自内心的用行动表示对劳动者的谢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活动三:感谢劳动者。本环节克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空谈理论做法,引导学生从细微琐事中明白事理、学会感恩,通过组织讨论,让学生辨证认识何谓最有价值有意义的答谢,将学生认识上升到一个高度,从而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以“走入社会”为切入点,根据本课特点,我采取了体验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多媒体运用等多种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实地观察,访问等活动,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受。

  三、教学流程

  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身边普通而又忙碌的劳动者,我组织学生谈论有关“生活中有哪些为我们服务的人?”“他们是怎样工作的?”等话题。引导学生组成小记者团,在家长的带领下,到现场(电业工人架设线路、邮递员送信、农民在农田里耕作、医生在看病)实地参观、采访,亲身感受到叔叔阿姨工作的辛苦,体会到我们生活的方便是因为有许许多多服务于我们的人。并用表格、日记、拍照的方法记录下来,目的是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感受劳动者的付出,激起他们的感恩之心,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课堂上,我设计了以下环节与学生交流

  活动一:寻找劳动者

  上课伊始,我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课前老师已经安排你们去调查、寻访身边的劳动者。从反馈的信息看我们每位同学都与身边的劳动者进行了亲密接触,一定对他们的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了。那我有个问题要问你们了,除极特殊情况外,凌晨三点,还没有睡觉的同学请举手?那你们知道此时谁还在工作?

  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汇报他们课前的调查所得。从而进入第一个环节寻找劳动者的教学。在学生调查汇报后,我补充展示自己调查的情况。

  活动二:走近劳动者

  1、教师叙述:在众多劳动者中,有一个特殊的人群格外引人关注,他们离开世代居住的黄土地,来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称呼他们——农民工。在你调查的对象中,有哪些是农民工,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是什么样的?学生根据自己所见、所闻,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我出示农民工的资料。我希望学生能够明白辛苦不仅是工作中的,也是生活中的。

  2、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父母外出务工的辛苦事例。

  3、动手计算:辛苦的不仅是农民工,还有千千万万的其他劳动者。接着我引导学生穿过农民工,将视野投向更广大的劳动者群体。指导学生算一算,通过计算,让学生感受到每天劳动者的工作量,看似不起眼,实际是那么劳累。

  4、汇报交流:没有了这些劳动者,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模样呢?思维灵活的学生能够迅速的回答这个问题。为了启发其他学生的思维,我出示一组图片,要求学生观察思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相信学生看后都会明白:这是因为没有清洁工人造成的。再发散学生的思维:如果没有了其他劳动者,我们的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模样呢?此时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谈到没有了农民,没有了司机,没有了印刷厂工人……

  活动三:感谢劳动者

  活动意图:第一个活动和第二个活动都是为“感谢劳动者”做铺垫的,让学生用各种形式感谢劳动者才是本课的落脚点。

  1、在这个活动中,我先告诉学生,既然劳动者这么辛苦,我们就应该对他们说声谢谢。再让他们思考:我们该怎样表达自己的谢意呢?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情观察,抓住每一个瞬间及时表达我们的谢意:当餐厅的服务员为你端上一杯热茶时;当售货员为你服务时;当邮递员把信件送到你家时……

  2、思考:到底什么样的表现才是对劳动者最好的答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此我让学生先分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学生交流时,我相机出示学生在调查采访中的录象,让他们琢磨劳动者的心声。在这个回顾与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顿悟:感谢劳动者不仅是一声谢谢,尊重劳动成果才是对他们对他们最好的尊重。于是我出示:不挑食是对农民的尊重;不乱扔纸屑是对清洁工人的尊重;好好学习、遵守纪律是对老师最好的尊重…

  3、联系实际: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4、制作贺卡:同学们,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用自己的行动表示对劳动者的感谢,也可以在属于劳动者的节日里送上祝福。“五一”劳动节即将到来了,你打算如何表达对劳动者的真诚的谢意和真挚的祝福呢?讨论后,指导当场制作贺卡或者礼物,并指名动情的读读自己写的祝福语

  课后延伸:

  1、利用三分钟时间让学生把自己感受记录在46页的“我的感想”这个栏目中。

  2、教师结语:在生活中我们处处得到别人的帮助,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学会感谢,一个眼神、一声问候;一个微笑、一个动作,无处不闪现着爱的火花,让我们将这份爱不断传递,我相信,只要有你有我有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的生活中将处处充满亲切的问候和真诚的感激,让我们每个人都在这样充满爱的和谐家园中生活、学习!

  算一算

  1、送液化气工人

  一瓶装满气的罐子重31公斤,每天送10罐,他要背( )公斤。

  2、送桶装水的工人

  每次送水爬4层楼,一天送20桶水,他要爬( )楼。

  3、环卫工人

  每小时弯腰300次,撮300堆垃圾,2小时弯腰( )次,撮( )堆垃圾

  4、巡警

  每小时走2公里,每天8小时走( )公里

  5、门面接待员

  每小时问好或送客说40次,每天工作8小时说( )次

  6、教师

  每本作业批5个红勾,每天批改100本作业批( )个红勾

  7、搬运工人

  一袋水泥重50公斤,一次搬运20袋水泥上5楼,要搬( )公斤

  8、你还了解到其它行业的辛苦吗?

说课稿 篇6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民俗文化为主题,大多写各地风俗,也讲述民间艺人轶事,为我们开启了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的大门。学习民俗文化,可以加深对我们民族的了解。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描绘了三个场合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写作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2、教学目标:

  依据本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教材特点,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2)、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形式、内容和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歌会场景所触发的情感。

  3、教学重点:

  1、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2、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难点]:品味“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

  二、说教法

  1、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要在教师主导作用下,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这是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关键。

  2、协作讨论法:

  通过同学间的协作讨论,学生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同时还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本课教学中主要运用这一教法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3、多媒体演示法:

  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语文课堂,充分运用视听结合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创设优良的课堂教学氛围,扩大教学信息量。

  三、说学法(在教学中,我着重培养学生养成自己会学习的习惯。)

  1、朗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文章更要多读,可采用范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2、圈点批注法:

  “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圈点出重点的字词句及有疑问的地方,在相应的位置做好批注。运用圈点批注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3、查阅资料法: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中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书籍或上网查询,了解云南的风土人情。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4、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应努力遵循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新途径,不再一味听老师讲,机械记书本内容,而是主动探究,亲身实践,开动脑筋,探求真知。

  四、 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设计以语言的感悟为基点,采用层层铺垫的思路,引导学生深悟文章的情趣。我设计四大教学板块:“课前热身”“畅谈云南”“细说歌会”“学以致用”,四步由课外引入到课内,由课内延伸课外,由浅入深,互为铺垫。

  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以下预习任务:

  1、熟读课文,自学词语。

  2、了解作者、作品、风格。

  3、阅读书籍或上网查询,了解云南的风土人情。

  (一)课前热身

  屏幕展示,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这一板块主要是检查生字词,扫清文字障碍,认识作者,沈从文,初步了解沈从文的作品特点和他的文学成就。

  (二) 畅谈云南

  让学生调动知识储备,结合收集到的资料,开怀畅谈,用一句话说说对云南的印象。新课标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尽情发挥,以达到训练学生搜集资料和口语表达的能力。接着老师展示一组云南风情的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云南的歌会。

  (三)细说歌会

  这一板块主要是对文本的探究,通过三读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一读课文,快速阅读,整体感知,文章写了哪三种歌会形式,每个歌会形式作者重点写的是什么?通过这一个问题,让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老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第一部分: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在内容上,三个部分一写唱歌人,一写唱歌的环境,一写唱歌的场面。

  二读课文,说说你最喜爱的一个歌会场景,并谈谈喜欢的原因。

  这是在整体感知前提下的品读,要求学生对三种不同场合下的歌唱方式、内容、作用、特点有清楚的认识后选择其中之一进行多角度的、有个性的品味。画出自己欣赏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喜欢的原因,对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以小组合作探究。对文本细读我用一个问题牵动学生阅读,防止那种支离破碎的分析,破坏文本整体的美,放手让学生自主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教案   语文   说课稿   真菌   云南   歌会   课文   劳动者   图形   模板   教材   能力   知识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