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案例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教学片断:
一、   突破重点,指导背诵。
1、学习第2、3节。
师:潮来前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1))出示句子,指名读
(2)此时,江面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平静、宁静、恬静)板书:风平浪静
(3)指导朗读:读出平静、恬静的感觉。(女生齐读)
师:作者描写江面景色时,先写远处的小山,再写近处的塔、观潮台。
你能不能也用上“远处------近处------”说一句话。
(4)句式训练: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近处,镇海古塔、中山塔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我站在            ,只见远处              ,近处            。
师:是呀,钱塘江薄雾笼罩、小山若隐若现,江面显得那么宁静、甜美,尽管江潮还没有来,可是                           
(5)引读:这时候,江潮还没有来,可是,海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2、学习第4、5节
(1)过渡:午后一点左右潮水来了,看啊!(观看录像片段)
(2)你觉得钱塘江大潮怎样?(雄伟壮观、波涛澎湃、浩浩荡荡)板书:声势浩大
看看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地将声势浩大的壮观景象写清楚的。
(3)默读4、5两节,用直线划出描写钱塘江潮水的句子。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
整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在读的片段里我让学生先当老师,自己当学生!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在和谐的气氛和环节设计中学生很自然地又学到了朗读和理解课文的技巧 带上动作表演读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可称得上独具匠心,效果很好。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如让学生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培养学生的语感,落实五好目标中的“朗读好”。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里,通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道填空文段让学生口头回答,同时也落实学生的“口才好”,更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可以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教案   语文   小学语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   钱塘江   江面   近处   大潮   课文   句子   录像   语言   教师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