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绽放《第一朵杏花》

寒冬绽放《第一朵杏花》
                                                 张建英

    今天,《第一朵杏花》在我们年级组绽放:

  以“小”见“大”解读文本

  集体备课《第一朵杏花》,开始。

  首先,我们初读,定好本篇文章的中心,即最后一小节。但此时对它的认识尚嫌粗浅,还无法一下精确。

  然后,大家从头开始细读文本。就在这里,我体会到了细致入微的“小”:大家慢慢读,读到写竺可桢的句子时停一停,“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找出“数了数”“四朵花”“不同程度”,咀嚼一下:常人看花,只看美与不美,竺可桢看花首先关注数量,数了数,是四朵,数字很精确。其次他关注绽放的程度,每一朵都细细看过,比较过,看出开的大小、先后……这不是我们看,而是一个“一丝不苟” 的科学家在看。一句话,几个词就凸现出竺可桢看花与众不同——并非单纯欣赏,而是细致观察。把小处作为抓手,自然而又实在地看到了“大”的人物品质。

  头开好了,大家就依照此法认认真真、你一言我一语继续解读下去。于是,竺可桢这个人物形象,就渐渐丰满起来。

  思“前”想“后”设计活动

  一边解读教材,一边思考教学活动如何设计。还是第一部分,“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可以用比较法。先出示杏花图,让学生欣赏,简单说说所见所感。再出示句子,了解竺可桢爷爷是怎样看的,抓住“数了数”“四朵花”“不同程度”来深入理解。然后随机板书:观察细致。有了环节,再往前看看:可是围绕了中心?答案是肯定的。课文核心目标是要理解竺可桢观察细致、精确,研究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这部分的目标:理解竺可桢观察细致,显然紧紧围绕总目标。再往后看看,预设一下达成情况:我们这里不常见杏花,学生会有想看图片的需求,给他看一看,是落在他渴求新知的一个点上,自然产生语言表达的愿望,但是,也正由于他对杏花的不熟悉,他只能说说表面的美丽。此时引出竺可桢的看,两相对比,不同显而易见,竺可桢的观察细致也就不难理解了。抓住语言文字细细体会的方法也在这一过程中温习,等于给了继续学习的方法,下文的“第一朵”“刚才”等词语他就会主动去抓住了。如此,可以看出,目标达成不困难,还为下文做了铺垫。一番复查,得出结论:这一活动可行。

  紧抓主线展开教学

  课文的思路是:竺可桢观察、研究的细致 精确 一丝不苟。而学生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我们设计的教学主线是:第一次看杏花,通过“数了数”“四朵花” “不同程度”来感受竺可桢观察的细致;再通过第一次对话,抓住“第一朵”,来感受观察的精确。第二次看杏花,引导学生感悟第二次对话,通过重点词“刚才” “郑重”等词来领会研究的一丝不苟。然后把第一次和第二次联系起来,理解“我有用处”,感受竺可桢为气候学做出的贡献。最后揭示中心,理解竺可桢说的话。层层汇聚,人物形象就在这样的纵深中一点点丰实起来。课堂实践证明,教学有主线,思路清晰,核心突出。

  一点思考:

  1.息息相关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三者息息相关。目标贯彻始终,内容视为基石,形式要在目标的指引,内容的辅佐下产生。所以,从备课到教学,不能忽视任何一方。否则,这一个过程就会出现偏差,甚至错误。

  2.相辅相成
  目标确立了,内容的解读也就不难了,形式的产生也就有依据了。反过来,形式可以检验内容的解读是否合理,目标的制定是否精准,还可以将目标落到实处。《第一朵杏花》中,看图、比较、品读等形式,皆为实现目标服务。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不仅感受到人物观察研究的科学态度,还会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体现。读书时从细处着手,老老实实品词析句,不浮光掠影,一带而过;观察事物时注重细致,不走马观花,粗浅随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教案   语文   小学语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   杏花   杏树   主线   寒冬   细致   精确   程度   形式   目标   内容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