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本课学习,了解了“三顾茅庐”的故事,也初步感受了刘备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本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三国”,和名著进行扣动心弦的心灵对话,感受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领略隆中钟灵毓秀的神奇环境,品悟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二、品读课文  
1、感受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  
(1)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简要评价自己所喜欢的人物形象。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读出属于自己真实而独特的体验。  
生甲:我欣赏诚心诚意拜访人才的刘备。  
生乙:我佩服韬光养晦、见识非凡的诸葛亮。  
生丙:我跟他们的理解不一样,喜欢鲁莽粗鲁的张飞,虽然这不是什么优点,但他莽撞中不失可爱的一面,而且可以反映出对刘备的忠心。这个人物形象显得真实自然,不做作。我喜欢。  
师:你们片言只语,评说三国人物,活画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老师尤其欣赏的是生丙,他很有悟性,用心品读人物,读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体验。  
(2)师:老师想接着你们的讨论再说几句,既然有人认为张飞粗鲁中不失可爱之处,那么把他和刘备两相比较,一个粗鲁莽撞,一个诚心诚意、彬彬有礼。课文将他们放在一起三顾茅庐,到底有什么深意呢?这是一个颇有难度的问题,当然老师相信你们继续发扬积极思考的传统,挑战自我、创新思维,一定会有让老师耳目一新的发现。  
生甲:课文主要内容是写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可诸葛亮是人中之龙,高手中的高手,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将张飞和刘备安排在一起,似乎是将他和刘备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师:我们的同学就是不一般。说三国故事,评三国人物,时有惊人之语,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文中将刘备和张飞这两个性格对立的人物放在一起,既形成鲜明对比,在写作上把它称做反衬,又给“三顾茅庐”增添不少情趣,也生了不少波折。  
2、领略奇美的环境  
(1)师:我们知道,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能把握三要素,理清三者关系,就算基本读懂了。刚才同学们妙语连珠的人物评价,让三国人物变得鲜活丰富、跃然纸上。同学们,你们非常成功地完成第一个学习任务,这可是了不起的成绩呢!  
我们常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诸葛亮这个集上晓天文,下通地理的智慧于一身的奇人,生活的地方想必也是集日月之精华,充满灵气与神奇吧。同学们的眼神告诉老师,你们对这个问题已经跃跃欲试了。不过请不要急于求成,只有深入钻研课文,才会有真知灼见。(生自由诵读、思考片刻,陆续举起迫不及待、急于交流的手。)  
生1:我发现第3段1、2两句是写隆中的环境。看,“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景色秀丽宜人。”好一派迷人的风光啊!(师:他说得多富有诗意啊!)  
生2:“隆中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的卧龙。”“蜿蜒起伏”传神地刻画了山冈的外形特征,“卧龙”用打比方的方法,将山冈的形状写得具体形象。(师:他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得有理有据,恰到好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赏析。)
生3:老师,我心中一直有个疑惑。从字面看,“卧龙”是喻“山冈”,这一点也不错。但我看过《三国演义》,发现诸葛亮的号也是“卧龙”,这是巧合,还是有别的什么深意呢?  
(2)师:我首先欣赏你很实在,有问题就及时提出来。我们学习就需要这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吗?老师还要感谢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我们还是言归正传,共同探讨这个问题吧。(生面露难色,几乎将所有的目光盯向了我。)  
(3)师:你们可真会投机取巧啊!一遇到难题就做“逃兵”。不过也真难为你们了,它确实难度不小。老师就为你们解惑吧。我以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隆中真是钟灵毓秀之宝地啊!文中“山冈”喻为“卧龙”,既有其外形蜿蜒起伏之特征,又暗指诸葛亮。他不就是一条心怀天下,胸有治国伟略,一遇 明 君就准备出山的卧龙吗?而且在文章思路上也由“卧龙”自然地引出诸葛亮这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传奇人物。  
3、探究跌宕起伏的情节。  
(1)师:当然“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之所以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除了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钟灵毓秀的神奇环境外,就是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说说“三顾茅庐”有哪些波折。  
生①:刘备第一次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可没有遇到,真是好事多磨。  
生②:刘备第二次去还是没有遇到。刘备高兴而来,扫兴而归。前两次都没有见着,可以想像他内心失望的心情,但并没有灰心。  
生③:第三次,诸葛亮总是在家了,但是诸葛亮却没有随即让刘备如愿以偿,而是在草堂午睡。一个迫不及待,一个不慌不忙,真是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生④:刘备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可见等的时间之长。但他恭恭敬敬,显得非常虔诚。我想,这样写除了表现情节变化外,还能突出他的诚心诚意吧。  
(2)师:同学们思维非常活跃,说出了其中波折。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诸葛亮在半抱琵琶半遮面中,终于和刘备见面了。那么诸葛亮是怎样为刘备指点江山的呢?请齐读课文最后两段,我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生a:诸葛亮分析了当时群雄割据的混乱形势。  
生b:诸葛亮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生c:老师,我看过名著《三国演义》,知道诸葛亮提出联吴抗曹的正确方针,这是三分天下的重要前提。但我不理解的是,蜀国因为人才凋零,渐渐衰落,后主刘禅被俘,蜀国灭亡。可文中却说“最后取胜”,这能说明诸葛亮策略的伟大、正确吗?  
师:老师很欣赏你很有主见,提出自己的独到发现和思考。这也是课堂上你们提出的第二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那么,我们怎样认识这个问题呢?(生陷入沉思,纷纷摇头,无人作答。)  
(3)师:还是老师为你们解惑吧。我以为,他结合天下群雄纷争的现实形势,提出三分天下,到一统天下的伟大策略。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管他有神机妙算、用兵如神的睿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终因魏蜀集团幼主昏庸,后继无人,青黄不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大概是他没有想到的吧。当然这不是我们主要探讨的问题。刘备聆听了诸葛亮的指点,有什么反应,又是怎样对待诸葛亮的呢?
生a: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青天。一下子恍然大悟,大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  
生b: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常听人说,伴君如伴虎。但是他们虽名为君臣,却实为情同手足的兄弟、朋友。  
生c:我得到 诸葛亮 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是啊,鱼儿离开水怎么能活呢?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他们和谐、友好的君臣关系。  
(4)师:同学们,老师发现你们不仅理解独到,而且语言丰富,成语格言信手拈来,评点三国,有声有色。真是地地道道的三国通啊。  
听了你们精彩纷呈的发言,老师不禁也想说上几句。最后两段用了两个比喻。“拨云见日”形象具体而贴切写出刘备聆听以后豁然开朗之感。“鱼水”之譬喻,既诚恳地说出他们水乳交 融的 君臣关系,又郑重地推崇诸葛亮对蜀国立国的核心作用。正是对诸葛亮的如此推崇、信任,所以才有了后来他驾崩前的托孤。  
三、课堂总结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三国,超越时空,感受了三国人物活灵活现的音容笑貌,畅游了隆中如诗如画般的奇美环境,还聆听了诸葛亮流芳百世的隆中对策。老师想感谢同学们尤其你们中的两位同学,正是你们的精彩发言使得“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丰富多彩、熠熠生辉,正是你们的质疑,丰富并拓宽了我们对课文的理解。  
今天,《三国演义》这部辉煌巨著已从中国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一道迷人的风景,世界人民共同喜爱的艺术营养品。老师相信你们课后一定会延续本节课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走进“三国”,了解研究“桃园结义”、“火烧赤壁”、“借东风”等引人入胜的故事。老师准备下节课举行“三国故事擂台赛”,到时你们八仙过海,同场pk。同学们,努力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教案   语文   小学语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   茅庐   卧龙   钟灵毓秀   山冈   诚心诚意   课文   课时   人物形象   老师   环境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