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先看到日出》一课的教学设想(转载)

“ 一切创造都来源于实践,”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大部分都是观察、实验要学生自主探究的。因此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其正能量是很有必要的,在每一节《科学》课的教学中,学生是《科学》课堂的主人,是科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在《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器材,还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去感知实验的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只有让学生从头到尾亲历实验的全过程。他们的正能量才能得充分发挥,创造精神才会得到培养。  
  “观察 、实验 、研讨、运用”。作为科学科目标课堂教学规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正能量。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观察:强调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事物、现象,去发现问题。实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自己分析问题。研讨: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总结获得知识。运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精神。下面介绍一下我在教《谁先看到日出》一课的教学设想。  
   一, 引导学生观察  
   要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首先要观察。通过观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视察是发现之母”。在科学教学中,针对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对事物、图片、实验及现象进行观察,从各种直观感性材料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科学教学中的观察可分为课堂观察和课外观察。在《谁先看到日出》一课教学中这两个观察我想同时使用。首先是课外观察,我提前很长时间,让学生从课外书籍、上网,了解有关不同地区的人们谁先看到日出的信息。在此同时,利用走亲访友、旅游的机会,观察不同地区的人们同一天中谁先看到日出。课余时间播放谁先看到日出的课件,让学生去观看,去发现问题。这样,大家发现的问题可多啦!学生们在上网中知道了我国首都北京与新疆乌鲁木齐有两个小时的时差,乌鲁木齐 那里早上北京时间10点上班,下午2点下班吃午饭;在课外资料中,同学们了解到:我国最东北角的黑龙江抚远县,这个位于雄鸡状中国的鸡嘴位置,是我国领土的最东端,是我国最早看到日出的地方。通过课外观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 学生自主合作实验  
 
  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参与实验和实践活动,在实验和实践中掌握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实验和实践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落实学生认知谁先看到日出这个目标,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我国不同地方的人们谁先看到日出”。首先让各学习小组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杭州、武汉、成都、拉萨几个城市的位置,并贴上标志。当地球自西向东转动时,同学们会看到太阳的先后顺序是:杭州、北京、武汉、拉萨。  
  接着让学生自主合作实验,在学生自主合作实验中,发现时区差。学生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当我们按不同方向转动地球仪时,上面这些城市中的人看到太阳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1 、3、5小组同学们手电筒不动,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地球上的人看到太阳的先后顺序是自东向西的顺序;2、4、6小组手电筒不动,自东向西转动地球仪,地球上的人看到日出的顺序与前者相反,是自西向东的;7、8小组使用手电筒绕地球仪转动,让杭州、武汉、成都、拉萨这几个城市经历昼夜交替。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书中的资料:9月23日全国几个城市日出时间(北京时间):杭州、5时45分、武汉、6时07分、成都、6时49分、拉萨、7时41分、北京、6时01分等。讨论、交流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为什么?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经过讨论、交流、分析、归纳出:(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运行的;(2)、因为地球自转一周形成昼夜交替现象,地球上的人便会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我们知道杭州、武汉、成都、拉萨的地理位置是自东向西的,这几个城市看到日出的顺序是杭州、武汉、成都、拉萨。所以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运行的。从而使同学们清楚地知道了地球上东方的人先看到日出。  
 
   三,小组合作交流研讨  
 
我在《谁先看到日出》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研讨。运用观察和实验得到的感性材料,对谁先看到日出进行研讨,学习小组每8人一小组进行观察、试验研讨。我让学生们运用前面所学到的有关地球仪知识做牵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前面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地球仪,从地球仪上我们大家知道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科学家研究决定经过英国伦敦这条经线叫0度经线,0度经线以东叫东经,0度经线以西叫西经;又把地球分为东半球(0度经线以东到180度)和西半球(0度经线以西到180度)。我们知道地球自转一周要24小时,地球自转一周的角度为360度。根据我们前面学的知识,大家讨论、研究、分析一下,又可以把地球分为多少个时区呢?每相邻的两个时区差又是多少呢?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研究、分析得出:把地球分为24个时区,经度每15度为一个时区,每相邻的两个时区差为1小时。根据这一规律,大家想一想:当北京是正午、傍晚、子夜的时候,夏威夷、纽约、雅典分别是什么时候?学生们经过讨论、研讨、分析最后得出:当北京是正午时,夏威夷是前一天的傍晚,纽约是子夜,雅典是凌晨;北京是傍晚时,夏威夷是子夜,纽约是凌晨,雅典是正午;北京是子夜时,夏威夷是凌晨,纽约是正午,雅典傍晚。这样放手让学生们去讨论、探究,课堂气氛热烈,没有束缚,各抒己见。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书本上的资料,同学们经过“观察 ————实验 ———— 研讨”后得出结论:地球上东方的人先看到日出。这是学生发挥了自己的观察、分析归纳得出来的。研讨,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了学习,唱了主角。研讨,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开拓了思路,从不同角度去探究问题,发展了求异思维,从而使他们的怀疑精神、开拓精神、求实精神得到培养。  
 
  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能力  
 
  “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也就是说,把教材知识与生活生产及现代科学技术应用联系起来,用科学的态度;科学方法,解决问题,进行实践活动。在小学科学课导学达标规程中,运用这一步是必不可少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一环。如我在教《谁先看到日出》这一课时,通过多次观察、实验、研讨,学生知道了谁先看到日出的原因,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这里,我用的是认识谁先看到日出与时区差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能力。  
  在认识谁先看到日出时,学生们已经知道了时区差。我给学生出了一个这样的题目:下午6点钟从北京乘飞机到新疆乌鲁木齐需要2.5小时,天还未黑,这是为什么?让同学们分小组进行讨论,同学们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讨论、交流、课堂气氛热烈。3分钟后,讨论、交流结束了,纷纷举手回答。同学们展示出:北京与乌鲁木齐经度几乎30度的差,有两个小时的时差,这里早上北京时间10点上班,下午2点下班吃中餐。所以说下午6点钟从北京乘飞机到新疆乌鲁木齐需2.5小时,天还未黑。大家想一想,他们的时间差多少呢?为什么北京比巴黎先迎来黎明?鼓励同学们课外进一步去学习研究。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能力,是《科学》课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教育一线的教师们要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只要我们一线教师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就一定能为学生的将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指导老师(姑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作文   小学   六年级   经验谈   3100字   日出   经线   拉萨   地球仪   北京   地球   小组   科学   知识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