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变,变中求新——2019年河南省中招语文试卷评析

  XX年河南省中招语文试卷全卷22题,由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作文四部分构成。

  一、积累与运用

  积累与运用部分,重视语文的基础积累与实践运用。仍以字音、字形、名著阅读、古诗文默写、语言的实际运用等常规题型为主。

  1.字音、字形的考查,所选字词以“常用”为原则,以“容易读错”的多音字和“容易写错”的形似字为考查重点。例如,“折”“屏”“模”“提”等的多音字的读音,只要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养成了品学网的好习惯,并勤于积累,这类题就不容易出错。

  2.名著阅读题。今年的名著阅读题与往年相比有“变化”,它没有沿用过去填空、简答等题型,而采用了选择题的形式,表面上看好像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实际上却是朝“综合”的方向发展。此题涵盖面大,涉及《童年》《骆驼祥子》《水浒》《朝花夕拾》《呐喊》等名著,不仅考查了考生对有关名著的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还综合考查了考生对名著相关情节、作品主题、人物形象等的把握能力。鲁迅的《孔乙己》是课文,考生对此并不陌生,只要知道这篇小说选自《呐喊》,此题就解决了。

  3.古诗文默写题。此题的权重仍是8分,题型仍为直接背默和理解(情境)背默相结合两种。与XX年相比,今年理解背默占6分,考生必须先“理解”后“默写”,难度加大了。

  4.语言的实际运用题。此题与往年大体一致,仍是阅读几则材料,要求考生提取信息并书写、修改病句、语言表达等,重在考查考生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与去年不同的是,今年把图文转换题变成了从表格中提炼信息,由“图”到“表”的变化,对考生的概括能力要求提高了,试题的难度也相应增大了一些。

  第6题,以“爱护地球”为主题写一段话,可以算是今年试题的亮点之一。围绕主题、使用修辞、选用词语、顺畅表达等要求,比纯粹的仿句、续写等更能综合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的两个文段分别是散文和科技类文章。

  《前方遭遇塌方》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叙事散文。试题从环境描写及其作用、补写“我”犹豫时的心理活动、修辞方法及其作用、人物性格的分析、填写读书卡片等方面进行考查。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其中第8题补写“我”犹豫时的心理活动和第10题填写读书卡片,题型新颖,是今年试题的又一亮点。

  补写“我”犹豫时的心理活动既要求考生对文章内容有整体的感知与把握,又要求考生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并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此题不仅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的要求,而且对考生依据文本参与作品“创作”、丰富作品内容的能力进行了考查,是一道语文味很浓的试题。

  填写读书卡片题是一道新题型,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的要求的具体体现,和去年“对摘录内容作批注”类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科技类文章《速冻食品也新鲜》的阅读涉及与人们生活紧密关联的科技新成果方面的有关内容,包含着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着重考查了考生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能力、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品味说明语言的能力、对说明内容的理解与把握的能力等。

  其中第12题考查考生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能力,但采用给文章拟写标题的命题形式,设题角度巧妙,令人耳目一新,体现了“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命题原则。

  三、古诗文阅读

  XX年文言文阅读仍采用比较阅读的形式。课内语段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篇目之一《醉翁亭记》,课外语段是《诗人玉屑》中关于“六一居士”名号来历的记载,课内外衔接紧密,延伸自然,思想性强,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阅读实际。试题仍以考查考生对文言文词语的理解,文言文句子的理解,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等能力为主,题型没有新变化。

  诗歌鉴赏题选取了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能代表苏轼豪放词的特点。两道题分别从描述场面、用典中蕴含的词人的思想感情两个角度进行考查。

  描述场面类题在近年全国各地中招试题中并不鲜见,但要求“用自己的话描述‘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狩猎场面”,能极大程度地调动考生的想象能力,“用自己的话描述”实际是对考生生动表达能力的考查,是一道很有价值的题。

  四、作文

  今年的作文仍然沿用了XX年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二选一”的命题形式。

  命题作文“逆耳忠言助我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考生表达真情实感。但限制写“逆耳忠言”,也就限制了考生选材、立意的空间,不利于考生个性的张扬。如果换成半命题作文“__________助我行”,就会大大拓展考生选材、立意的空间和抒写的自由度。

  材料作文相对于命题作文来讲,写起来“自由”一些,也容易突破思维定势,可以多角度进行诠释,写出新意。

  整体看来,XX年河南省中招语文试卷在保持前两年试卷大体格局的情况下,又有了一些新的尝试,充分体现了“以稳为主,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点。平稳的试卷结构,让考生在答题时“似曾相识”,不会产生“陌生”感,心里就不会紧张或恐慌,可以使考生的能力、水平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一些新题型的出现,又会让考生有“新鲜”感,不至于完全凭借“答题模式”应试,从而调动了考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考查考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5

标签:作文   素材   写作指导   2200字   中招   河南省   文言文   题型   命题   名著   考生   试题   语文   语文试卷   能力   内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