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论据:“校园贷”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个火爆的新名词——“校园贷”,但与之相关的往往是一些令人咋舌的负面新闻。比如:


  今年3月,郑州一名21岁大学生,用28名同学身份信息贷款,因无力偿还60万元网贷跳楼自杀。


  在一些借款群体中,女大学生“裸持”(以手持身份证的裸照为抵押)借款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逾期未还将面临裸照被公布的威胁……


  “校园贷”最初的意义是助学、创新。但是,看似江湖救急的“校园贷”,如今却越来越成为一个负面的事物,围绕在其周围的词语变成了骗局、裸贷、自杀。


  那么“校园贷”起初为何能风行校园呢?


  2015年发布的《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查报告》显示,在大学生的日常经济生活中,有超过一半的人每月经费完全没有盈余甚至还有负债,只有15%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没有经费短缺的情况。造成经费短缺的主要原因是无规划、无节制的过度消费,包括社交、旅游、购置时尚衣物和新型电子设备等。


  而据相关数据显示,学生通过“校园贷”获取资金后,很少人会把它用于培训或创业,大多数正是把它用在了上述过度消费上。


  成大帅(化名)是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一学生,他第一次贷款是为给前女友买礼物,希望能借此挽回感情。“不能因为这种事跟父母要钱啊!所以去年底通过“爱学贷”APP贷了3000元,现在还有1000元没还”。他告诉记者,他用这些钱买了“一个700元的金戒指、一块1000元的手表和一个200多元的定制相册,另外还有99朵玫瑰花了300多元……”


  一些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炫耀式、攀比式消费,很容易被校园网贷平台所谓的“零利息”、“零首付”、“最快3分钟到账”等宣传蒙蔽双眼。实际上,校园网贷虽然标榜不要利息,但要求缴纳的服务费、管理费、交易费等费用加起来,远比一般金融机构的利息要高。而贷款的学生经济能力有限,当无力还款时,各种纠纷就此产生,甚至最终还引发悲剧。


  针对“校园贷”出现的一些乱象,银监会近日开始重点整治校园贷市场,对校园贷平台实施分类监管,暂停涉嫌暴力催收、发放高利贷等校园网贷业务。同时支持、鼓励具有较强管理技术和风控能力的规范经营。


  “校园贷”至此正式进入监管视野,希望它从此走出野蛮生长期,真正实现其“创新、助学”的初衷。


  时事辨析


  “校园贷”是一种新生事物,相关部门对它的监管没有及时跟进,这自然是造成其乱象的主要原因。但是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广大学生都能合理规划,理性消费,生活费没有缺口,那么“校园贷”自然就没有野蛮生长的土壤。


  年轻人虚荣浮躁、价值观扭曲才是造成这种乱象的深层根源。建立正确的消费理念,学会把握“欲望”和“能力”之间的平衡,才是避免个人财务危机的根本出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作文   写作素材   时事论据   1200字   校园   论据   裸照   短缺   利息   校园网   经费   时事   贷款   能力   大学生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