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自学中医最重要的2本书,附《推荐古籍名单》

“谢老师,您好!我最近在学习《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有些问题想请教您。”

谢老师微笑着示意小王坐下,“好的,小王,你随时问吧。”

《伤寒杂病论》

小王取出一本笔记本,翻开一页,开始提问:“谢老师,我想请您详细解释一下《伤寒杂病论》的主要贡献。”

谢老师把手中的古籍合上,开始深入解释起来:“《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作者是东汉时期的张机,字仲景。他在整理时,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分。这部著作不仅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学成就,还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创立了对外感、内伤疾病的辨证纲领和有效方剂。后世医家多尊之为『医方之祖』,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谢老师,我对伤寒的广义和狭义含义有些疑惑,能否为我解答一下?”小王恳请道。

谢老师微笑着点了点头,开始解释:“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指的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古代将一切外感热病都称为伤寒。

小王听了连忙记录下来,心中对广义伤寒有了初步的了解。

“那么,‘狭义伤寒’又是指什么呢?”小王继续问道。

谢老师继续解释道:“狭义伤寒指的是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在古代医学中,将感受到风寒引发的疾病称为伤寒。

谢老师又解释:“《伤寒论》是一部关于伤寒病辨证论治的著作。它不仅涉及到了伤寒、中风、温病、风温、中暑等疾病,而且重点在于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所发生的疾病及其合并症或并发症的辨证论治规律。

张仲景邮票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他开始明白《伤寒论》的内容并不局限于伤寒一种疾病,而是涵盖了更广泛的范畴。

“但是,谢老师,我听说西医学中的‘伤寒’和中医学中的‘伤寒’有所不同。”小王继续问道。

谢老师点点头,解释道:“是的,西医学中的‘伤寒’通常指由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引起的肠伤寒或副伤寒,而与中医学中的‘伤寒’含义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在西医传入中国的过程中,翻译时借用了中医学中原有的‘伤寒’一词,导致了词义上的异同。

小王听后恍然大悟,原来《伤寒论》所论的伤寒并非西医学中的肠伤寒,而是更广义的概念。

“那么,‘论’字在《伤寒论》中的含义又是什么呢?”小王继续追问。

张仲景邮票

谢老师微笑着解释道:“‘论’在这里指的是对伤寒病辨证论治进行广泛收集、研究和总结的著作体裁。就像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的,‘论’是指广泛地收集众多学者的论述,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谢老师,我想请您详细解释一下《伤寒论》的理论内容。”小王请求道。

谢老师微笑着点了点头,开始解释:“《伤寒论》在理论上继承了《黄帝内经》和《难经》的精华,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

小王专注地听着,他渐渐明白了《伤寒论》的重要性。

六经辨证辨析了外邪伤人后所导致病证的不同阶段 的不同特点,详察病情变化,细析邪正盛衰,确定病变部位,辨明病证性 质,并据此确定治法,选择方药。从而就成为了临床辨证的依据,论治的准则。”谢老师继续解释道。

“此外,《金匮要略》以脏腑论内伤杂病,详细记载了40多种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处方、用药等。而《伤寒论》则创造性提出了‘六经辨证’理论,对外感热病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康复等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分析论述。这些都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石。

张仲景邮票

“谢老师,我对《金匮要略》的历史背景和内涵还不太清楚,能否请您解释一下?”小王恳请道。

谢老师微笑着点了点头,开始解释:“其实,《金匮要略》的全称是《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指的是金子做的柜子,要藏在金子做的柜子里头,说明这是相当珍贵的医学文献。

小王听得入神,他开始明白《金匮要略》在古代的重要性。

‘要略’中的‘要’是指精要之意,‘略’是指简略之意,说明它是藏于金匮之中很精要、很简略的一部医书。”谢老师继续解释道。

小王心中一阵感慨,他开始意识到《金匮要略》的珍贵之处。

‘方论’说明其中既有医方,又有医论。所以,《金匮要略》被称为‘方书之祖’。《黄帝内经》比《金匮要略》更早,但是《黄帝内经》主要讲医理,只是很简略地记载了几个小方。”谢老师补充道。

小王听后感到震撼,他开始明白《金匮要略》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原本,《金匮要略》最早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后来由于战乱,原书已经遗失。”谢老师继续解释道。

小王心中一阵唏嘘,他开始理解《金匮要略》形成的曲折历史。

到了宋朝时期,翰林学士王洙在国家图书馆看到了张仲景的书,经过整理形成了《金匮要略方论》。”谢老师继续讲述着历史。

《神农本草经》

“接下来,再请您详细说说《神农本草经》的主要贡献。” 小王接着提问。

谢老师微笑着点头:“当然,小王。《神农本草经》是一部集秦汉时期众多医家总结药物学经验成果的精华之作,成书于东汉。书中载有365种药物,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这部经典根据养生、治病和药物毒性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明确了用药原则。上品之药无毒,主益气;中品之药或有毒或无毒,主治病、补虚;下品之药有毒,主除病邪、破积聚。同时,根据功效分为寒、凉、温、热四性,以及酸、苦、甘、辛、咸五味,为中药学的『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奠定了基础。

小王满脸感慨地说:“原来这些理论都有这么深刻的历史渊源,真是让人佩服。请问,这部经典还有其他值得注意的方面吗?”

“当然,” 谢老师回应着,“《神农本草经》还明确了‘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使药理学与病机学密切结合。而且,该书提出了‘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为中药组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推荐中医古籍名单》

朝代

经典中医书籍

作者

《伤寒论》

张仲景

《金医要略》

张仲景

《外台秘要方》

王焘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蔺道人

《太平圣惠方》

王怀隐

《博济方》

王衮

《简要济众方》

周应

《苏沈良方》

沈括、苏轼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

《小儿药证真诀》

钱乙

《普济本事方》

许叔微

《易简方》

王硕

《本草行义》

寇宗奭

《妇人大全良方》

陈自明

《严氏济生方》

严用和

《仁斋直指方论》

杨士瀛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陈言

《杨氏家藏方》

杨倓

《伤寒明理论》

成无己

《医学启源》

张元素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刘完素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刘完素

《牌胃论》

李东垣

《内外伤辨惑论》

李东垣

《东垣试效方》

李杲

《兰室秘藏》

李杲

《儒内事亲》

张子和

《此事难知》

王好古

《世医得效方》

危亦林

《丹溪心法》

朱震亨

《局方发挥》

朱震亨

《脉因证治》

朱震亨

《原机启微》

倪维德

《医学纲目》

楼英

《卫生宝鉴》

罗天益

《十药神书》

葛可久

《玉机微义》

徐用诚

《伤寒六书》

陶华

高丽

《医方类聚》

金礼蒙

《奇效良方》

董宿

《医学正传》

虞抟

《正体类要》

薛己

《外科发挥》

薛己

《内科摘要》

薛己

《丹溪心法附余》

方广

《痘疹世医心法》

万全

《慎斋遗书》

周慎斋

《本草纲目》

李时珍

《医方考脉语》

吴崑

《赤水玄珠全集》

孙一奎

《寿世保元》

龚廷贤

《医贯》

赵养葵

《外科正宗》

陈实功

《济阴纲目》

武之望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缪希雍

《景岳全书》

张介宾

《温疫论》

吴有性

《伤寒六书》

陶节庵

《金镜内台方议》

许宏

《证治准绳集要》

王肯堂

《症因脉治》

秦昌遇

《伤寒来苏集》

柯琴

《伤寒附翼》

柯琴

《金匮要略论注》

徐彬

《古今名医方论》

罗美

《 温热暑疫全书》

周扬俊

《金匮玉函经二注》

周扬俊

《医方集解》

汪昴

《傅青主女科》

傅山

《证治汇补》

李用粹

《石室秘录》

陈士铎

《张氏医通》

张璐

《本经逢原》

张璐

《千金方行义》

张璐

《伤寒湖源集》

钱潢

《金匮要略心典》

尤怡

《伤寒贯珠集》

尤怡

《医学心悟》

程国彭

《医略六书》

徐大椿

《医学源流论》

徐大椿

《医宗金鉴》

吴谦

《重楼玉钥》

郑梅涧

《类证治裁》

林佩琴

《医方歌括》

王旭高

《医方论》

费伯雄

《血证论》

唐容川

《成方便读》

张秉成

《中风科斗诠》

张山雷

《医林改错》

王清任

《绛雪园古方选注》

王子接

《医门法律》

喻昌

《重订通俗伤寒论》

俞根初

《温病条辨》

吴鞠通

《吴鞠通医案》

吴瑭

《温热经纬》

王士雄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王孟英

《医原》

石带南

《成方切用》

吴仪洛

《古今医案按》

余震

《丁甘仁医案》

丁甘仁

《续名医类案》

魏之琇

《疫疹一得》

余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3

标签:黄帝内经   小王   本草   金匮要略   医方   伤寒论   外感   伤寒   古籍   中医   名单   老师   医学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