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记-潭头革命烈士纪念塔


出于都县城沿323国道东行10公里,就到了梓山镇潭头圩。

梓山是老革命根据地之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梓山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群众踊跃参军参战,为革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为缅怀革命先烈,县人民政府于1956年在潭头圩背后山上建设了一座革命烈士纪念塔,并在离塔百余米的另一座山头迁葬了48名为革命捐躯的红军将士遗骨。

这塔是本地一座标志性红色印迹,塔顶那闪闪发光的红五星固院三村方圆几十里都能依稀可见,在老一辈梓山人心里,这是一道靓丽无限的红色风景,一道心中永远忘不掉沉甸甸的记忆。

老屋离这距离不到一华里路程,这塔周围一大片区域也就成了附近几个屋场半大孩子们经常光顾、玩耍的好地方。下午放学,孩子们便陆续赶着黄牛、水牛来到了这塔附近草地牧放,趁牛吃草空闲,孩子们也开始玩耍起来,采野果、捅蜂窝、挖碗垫(旁边不远处曾是潭头瓷厂的老厂址,这东西据说是瓷碗、瓷瓶等瓷器在烧结过程中的底垫),忙得不亦乐乎,虽然浑身被弄得脏兮兮的,有时还被黄蜂追着满山跑,蛰得一头红包,回家还得遭大人责骂。但第二天,昨日的伤痛、不快已然忘却。这些农村娃儿虽然家里都不宽裕、日子过得紧巴紧巴的,但孩子们心里却是非常快乐的、开心的。

清明时节,附近的学校便会组织学生列队到此处凭吊、瞻仰。

沿潭头圩边老323国道旁石阶梯拾级而上约百余米,就进入了纪念塔院内,这塔院看上去占地也就百来平方,塔院围墙呈圆形,围塔一周。纪念塔底层平面呈六边形,建在两个叠涩的六边形塔台之上。塔身正面镌刻毛泽东同志题词“死难烈士万岁”、侧面镌刻周恩来同志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永垂不朽”等大字。

这塔所处位置据说是难得的风水宝地,一来它与建在不远处的古城隍庙建在同一条山脊上。相传杨救贫当年曾发现有条龙脉在固院,认为固院定会出帝王,便寻迹至此,后来发现城隍庙刚好建在该条龙脉中心,遂释然,知道龙脉已被县城隍占据,城隍爷日后必定封王,而雩都也一定会繁荣昌盛。

二来你站在塔下向四处眺望,固院三村美景尽收眼底,令人心情舒畅、心旷神怡。往东看,贡水一路奔泻而下,浩浩荡荡,撞击铜钟潭陡峭石壁激起的层层浪花,那随江而下木排上放排佬悠扬的号子声声入耳;往北,看那圩日潭头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一片繁荣景象。遥想当年一代伟人在潭头圩考察时对潭头的肯定与教诲。对岸连绵起伏的油菜花,引无数蜜蜂忙忙碌碌、穿梭来往。而伫立河岸的长征渡口塔碑,似乎向人们倾诉着当年红一军团星夜渡过贡水时战马嘶鸣、船桨击水,当地百姓声声嘱托与依依惜别的情景;往西,看那城隍古庙袅袅上升的一缕缕淡淡香烟,听那晨钟暮鼓余音缭绕;往南,固院三村村落密如繁星,犬吠鸡鸣,远方群山起伏、峰峦叠嶂。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再次来到这地方,笔者已是五十有余的资深大叔,纵然能寻回些许儿时记忆,但又有多少记忆不被湮没而重现当下?这塔经历岁月风雨侵蚀,塔身早已斑驳,山头四周也渐渐建起了民房,从远处再也无法眺望到这座昔日光芒无限的建筑,老一辈人的印象或将慢慢褪去,而年轻后生又会有多少人知道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

近几年,梓山镇人民政府和县文保部门对梓山红色故事、红色文物、红色遗址加强了宣传、挖掘,并对纪念塔进行了维修翻新,修建了进塔公路,游客可驱车直达塔下凭吊、瞻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纪念塔   于都   城隍   革命战争   烈士   城隍庙   红色   永垂不朽   印记   当年   记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