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贵光瓶酒”又爆新动作!李渡高粱1955升级提价?

2024年,注定是白酒行业动荡的一年。从去年11月茅台涨价以来,各大白酒品牌提价动作频频。截止目前,至少有10家酒企对旗下白酒产品进行了提价。

而此轮集体提价潮中,李渡高粱1955的升级与提价瞬间成为行业热议的焦点,伴随着第二代李渡高粱1955荣耀上市,价格上调为1230元/瓶。


作为昔日“中国白酒祖庭”和近两年频频冲上热搜的“最贵光瓶酒”,升级版的李渡高粱1955俨然已成为当下白酒市场中的一匹黑马。“叫好又叫座”的背后,主要离不开三大优势。


优势一

“中国最贵光瓶酒”

李渡高粱1955回购价高达2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网友表示:普通人,一生一定要坚持做有长期正向回报的事情。就像土地金融要远远大于土地财政一样,商品一但具备金融属性,就会被无限加杠杆,其价值和估值也会成倍翻升。

白酒也一样,除了具有品质属性之外,还具有很强的金融属性。而“存酒如存钱”已成为酒业收藏者的共识,“液体古董”名副其实。

自2015年起至今,李渡高粱1955回购价格从300元一瓶到达2万一瓶的高价,不仅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李渡深厚历史文化价值和卓越酿酒工艺的有力证明。

白酒越存越香,越存越升值。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既有品饮价值,又有收藏价值;从商业角度来看,既有投资的增值价值,又有利润增值的价值。无论是对于追求生活品质的消费者,还是对于洞察市场潜力的投资者来说,李渡高粱都提供了一种超越传统消费品属性的价值选择。


优势二

中国白酒祖庭

是时代记忆也是文化符号


勒庞曾说过:“文化和思想,既是历史的儿女,也是未来的母亲。”白酒文化不仅是绵延我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也是伴随我们餐桌永久不衰的餐饮文化。是礼仪之邦的邦交工具,也是大国以和为贵的文化精髓。

因此,白酒的价值也不能单看其金融属性,文化属性更是其核心价值之一。白酒不仅具有非遗、收藏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价值,更具有品牌、传承等知识产权文化价值。据《华尔街见闻》报道:我国知识产权行业预测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2万亿元。李渡高粱1955作为“李渡现象”的发起者,也终将成为李渡文化的受益者,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拥抱“白酒黑马”李渡,无疑是找到了一份“潜力股”。

传承八百多年的李渡高粱先天就具有高品质的基因,酿造技艺传承至今,在800年元代古窖池的加持下,李渡高粱独具特色的“一口四香”惊艳全球。诚如汤司令所言:李渡高粱的市场表现,不只是光瓶酒市场的一个奇迹,它也反映了老酒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对于现代生活的深远意义和潜在的经济价值。

优势三

酒体、防伪、包装

十年焕新喜迎三大升级


从酒体来看,第二代李渡高粱1955在古法传承的基础上再度升级酒体,酒香更协调、口感更醇厚、原酒风味物质浓度更高,达到更加饱满的“一口四香”。独特工艺摘得“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得国家级认可。


从防伪来看,升级后的李渡高粱1955科技含量大大增强,首次采用了四码合一防伪溯源,以及创新升级3D云膜防伪技术,增加了背标防伪技术,升级后的防伪胶帽来自全国顶级生产厂家,运用了全国顶尖的防伪技术,能够更加简单快速识别真伪,进一步保障消费者权益。

从包装来看,第二代李渡高粱1955十年来首度包装升级,将李渡文化的根基“元代窖池”托于瓶底。2002年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的发现和发掘,让李渡酒业成为公认的“中国白酒祖庭”。此番包装设计,不仅直观实现“让产品说话”,彰显美学设计上的迭代,更体现出李渡对中国白酒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李渡永远把消费者放在第一位,不仅将超级国粉的体验作为核心IP,在产品的研发设计理念上,更是无一不细地为粉丝们考虑。

李渡作为中国烧酒祖庭,此次专为懂酒爱酒的国粉提供特别专属的520ML李渡高粱。第二代李渡高粱1955在原来500ml的基础上增加了20ml的酒体,老酒成分更多,酒体口感更好,一口四香更突出。

结语

回望过去,李渡高粱1955由国际赛事的“黑马选手”成长为公认的“光瓶酒标杆”;回购价格从2015年的300元一瓶,到达如今的2万元一瓶。一瓶酒的蝶变,正折射出一家企业的品牌进阶之路。可以预见,第二代李渡高粱1955升级迭新将进一步夯实“中国最贵光瓶酒”市场定位,为李渡酒业的前景打开更大想象空间。(通讯员 金文佼)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高粱   元代   白酒   中国   黑马   属性   优势   价值   金融   新动作   文化   全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