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避难记:计划突围

"你是钮营长吧?"

走到别人已听不到的地方,那名士兵停步,回头问我。

"你认识我?"

我觉得奇怪,为什么半天不说话的人,私自拖我来打交道。

我马上接着问:

"你是我营里的?"

"我在谢团长那里,却是由你招来的。"

"那你是在步兵团里,是芜湖招来的那一批弟兄?"

9月底,谢承瑞团长到芜湖接收新兵,要我去帮忙。

"你为什么刚才看见我,盯着我而不打招呼?"

"我不在工兵营,只见过你一面,怕认错了。看了半天,觉得面熟,一直在想。还有……我怕你不愿意让别人知道。"

他向那围火的人群一指。

最后一句话,表现出他的机警。

"你贵姓?"

我开始对他有了信任。

"我姓贾,叫贾利川。"

"人伍前做什么?"

"裁缝。"

裁缝是做手工艺的人,知识水平比农民或粗工高。

因此我又感到有了伴,不再孤单了。

"那些人都不是我们的?"

我向人群一指,问他这些人是否属于教导总队?

"都不认识,谁也没有问过谁。"

"我们怎么办呢?"

人到了最没有办法的时候,总喜欢问别人。

"我跟着营长走。"

"跟着我走有什么办法?你看我这副样子!"

绑腿和腰带作了捆扎木筏之用,钢盔太重便将它甩了。

一套军装,没有腰带,没有绑腿,也没有帽子,其狼狈的情形,简直形同乞丐,这就是败兵的形象。

唯一可以证明我是军人的,除一套棉军装外,便是左臂上钉了一个盾型的符号。

战时一般都不挂阶级。

记得在围城战前几个星期,上级司令部送来了一批新臂章。

猛一看与旧的完全相同,但仔细观察,才发现中间的图案正好相反。

譬如说里面画了一支枪,本来向右,现在变成向左。

我向来很粗心,当时根本没有看出来,便对团长杨厚彩上校说:

"一样的东西,再发它干什么?我们又用不着两套军装。"

"你仔细看看花纹,是相反的。"

他笑了。

"总队长怕敌人偷印我们的符号来渗透,所以换了。"

当我回答贾利川说:"你看我这副样子!"

同时向自己打量了一下,觉得实在有辱教导总队的官兵,就把那个臂章撕下来。

贾利川看见我这个动作,没有再搭腔,马上脱去他的棉大衣,也将臂章撕下。

他是否同我一样的心境?

我没有问他。

至少他表示和我一致行动。

"营长!你穿上这件大衣吧!"

他将脱下来的棉大衣递给我。

"不!我不冷,你也一样的需要。"

我并没有询问过贾利川的年龄,当时我即将满26岁,即使比他大,也大不了许多。

大家都是年轻小伙子,似乎没有必要脱衣相护,但我仍心存感激。

"我不需要,我没有掉下水,你的衣服还是湿的哟!"

没有再推辞,因为我的注意力已经转移到他没有掉下水的事。

那批围火的兄弟们,似乎都是从江里爬上来的。

"那么你怎会走到此地?"

"我根本不准备渡江。"

"你打算上哪儿去?"

"芜湖,我是芜湖人。"

"你是征得来的,还是募得来的?"

当时政府已经实施征兵制,但户口年龄、体格检查,以及抽签等事,都做得不彻底,所以可说是征募并用。

我是职业军人,除了不得已做俘虏外,必须设法归队。

贾利川则有不同的想法:

"要我来当兵,仗打败了,现在可以回家去了。"

所以他又补充了一句:

"我要回芜湖。"

"芜湖怎样回法?"

我已没有心情晓以大义劝他归队。

再说归队又到哪里去归呢?

连我自己也不知道。

"出中华门(位于南京城南,建于明洪武年间,结构复杂壮观,有内外城门和复杂的藏兵洞)或走水西门(位于南京城西,临外秦淮河)都办不到,只有从后面绕过去。"

他的话是对的。

朝南面的中华门或西南的水西门走旱路,正碰上敌军包围与攻击的重点。

而西南方向那几道城门,哪里还有方法可以钻得出去?

所以绕过敌军背后过去,也许反而能找到一个空隙。

19世纪末,南京聚宝门(中华门)

"那我跟你走。"

贾利川一度想依赖我,现在我却反而想依赖他了。

正确地说,我们是相互需要,也可以说是相依为命。

"走吧!天快亮了。"

我们异口同声地说。

时近冬至,正是夜长昼短的时节。

我和贾利川交谈的时刻,大约是清晨4点多,距离天明,还有两个小时。

自从前一晚9时开始退却算起,已经接近8个小时了,这真是最长的一夜。

我和贾利川携手一直向东走,突然脚踩着一件软绵绵的东西,捡起来一看,竟是件棉军装。

我递给了他说:

"喂!弟兄,穿上吧!"

早晨的寒风非常冷,他却脱了一件大衣给我。

"走路怪热的,穿了反而累赘。"

他接过去,但没有穿上。

天渐渐亮了,我看见路边都是些被遗弃的军用器材,连轻机枪都有。

我捡了一枝79步枪。

但没有找到子弹。

工兵的任务不放枪,所以我连手枪都没有带。

现在为什么要捡一枝枪,理由连我自己都不明白。

军人离开枪就算完了。

捡枝枪,至少可以壮壮胆。

"贾利川!你也捡一枝。"

"要它干什么,难道我们两个人还去打一仗?"

"和敌人有对等的力量,也许还可以拼一拼。"

不知道他有没有听懂我这句话。

即使当俘虏也不能让敌人一枪打死,至少也得有还手的余地。

贾利川没有追问我的理由,也没有照我说的捡一支枪。

我们一面走,他伸手在地下捡起一个手榴弹袋。

那是一件可以穿上身的背心,前面挂有4枝木柄手榴弹。

他没有将背心穿上,而是用手提着,同时将我给他的棉大衣,随手抛了出去。

我们挤在一大堆人群里沿着公路走,沿途我还在地下找子弹,并且捡了一顶布军帽。

这样子,我的武装可算齐全多了。

白天比起黑夜,给人较多安全感。

明知危险一分一秒在接近,但并没有觉得太害怕,我还是与贾利川闲聊着。

"谢承瑞那一团怎么样了?"我问他。

"不知道。"

"你不是说在他的团里吗?"

"我在通信连,驻守新街口(南京市中心,交通要道,位于鼓楼南,向东通中山陵)一班总机上。看见许多士兵都朝下关方向走,就跟了出来。"

关于谢承瑞的情形,是我9个月后回到武汉归队时才听说的。

1938年9月17日,我在武汉的法比瑞同学会碰到一位同学,他一把抓住我的手说:

"啊呀!老钮,你到底还是回来啦!"

"怎么,你们都以为我死了吗?"

"可不!我们都为你开过追悼会了。"

我记得武汉的法比瑞同学会是在一所旧式洋房的二楼,当时有许多同学在那里看报或聊天。

忽然一位同学大叫一声:

"这就是我们为他开过追悼会的钮先铭!"

现场同学一下子就将我包围起来了,害得我从头到尾解释了两个钟头。

简单地说,吴国梁回到武汉,神龙活现地说我掉进了长江。

一套棉军装,一个不善游泳的人,又是在严冬的黑夜,不淹死也该冻死。

既有人证,那么我是死定了。

所以桂总队长还发了一点类似抚恤的慰问金给我的家属,而同学会也为我举行了追悼会。

听说这是七八月间的事,距我归队只不过个把月而已。

"谢承瑞有消息吗?"

我问老同学。

"一点消息都没有。你有吗?"

谢承瑞毕业于法国炮专及兵工大学,是正统留法学军事的学生。

至于我的养成教育,则是在日本士官学校。

到法国留学,只不过是镀上一层薄金而已。

我对内兄承瑞的阵亡始终痛心,桂永清将军未去世前也常常怀念他。

为国捐躯乃军人的光荣,以桂公之历久追思,则承瑞之死,可谓士为知己者死矣。

我和贾利川一面走一面谈着,就这样走进一段狭窄的河岸地。

南京附近有一处名胜区叫做"沿江十二洞",西起上元门(位于南京城北幕府山西麓,临长江,明南京外城18座城门之一。日军在附近地区进行了屠杀),东达燕子矶(位于南京城外东北方向的长江边,嶙峋怪石插入江中,其状如巨龙饮江,与采石矶、城陵矶并为长江三大矶。日军在此附近进行了屠杀)

燕子矶西南有仙源、上台(头台洞)、中台(二台)、三台等12洞。右上是头台洞,洞口右石壁为朱元璋手书寿字

这是一排连绵的小山,与长江平行,因为对岸是平原,所以成不了峡谷。

但一边是山,一边是江,形成了可以通行的一段窄路。

我们走进这条窄路,并不合乎战术逻辑。

可是对我来说,就因此一步之差,日后反而让我遁入鸡鸣寺,皈依佛法僧,卒获苟全性命于乱世,不能不说是一段因缘。

当一群约有两三百人的败军走进这段窄路时,有人发觉其中的危险性。

一名说广东官话的老总(时广东部队第66军叶肇部、第83军邓龙光部参加南京保卫战,英勇顽强。南京大屠杀中,因口音关系,已经放下武器的广东籍官兵被日军屠戮殆尽。老总,旧时对当兵者的俗称)向大家叫着:

"我们这里面,哪一位阶级最高?"

"这是我们的营长。"

贾利川突然答复。

当初我认为贾利川很机警,他却突然如此孟浪,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当然他有他的理由。

一群散兵不甘心受敌人牵制,组织起来背城借一,即使不能扭转乾坤,至少可以凝聚一股力量来突围。

我也有同样的心情。

"那么我们就请营长组织一下,带我们通过这条路。"

广东军官要求我,也向大家表示。

我当然义不容辞,当时也有这种必要。

我先将这数百人整顿了一下,大体分为3队。

有步枪的为第一队,其中还有一挺轻机枪,但缺乏子弹;

有手榴弹的为第二队;

徒手的为第三队。

检查之下发现部队并非完全是乌合之众,因为还有炊事兵担着行军锅灶。

我走在步枪队中,随时注意前后部队,贾利川则紧追随着我。

"贾利川!你拿着这支枪。"

那支步枪是我在微曦时于路上捡得的,后来又找到一二十颗子弹。

本想用以自卫,可是现在有了部队,为了便利指挥,我倒没有自己持枪的必要了。

贾利川只背了4个手榴弹,所以我将步枪给他。

"营长!我这里有一架望远镜。"

一名老总走过来递给我。

"我倒希望有支手枪。"

我望望他,一面接受他的赠与。

"可惜我们都是下级军官,没有人带手枪。"

他这样回答我。

"你的阶级是?"

"步兵排长。"

那时都是称职位而不称官阶的,所以他仅告诉我职位,我也没有再追问。

有了望远镜,虽未必能增强我的武力,却增强了我的信心,很想背城借一,穿过这条窄路以突围。

大约走了个把钟头的路,先头的斥堠警觉地搜索着。

时间大概是上午9时左右,我们隐约听到断续的重机枪声。

是否已到达燕子矶?

我不知道,因为我没有地图,而广东部队对南京的地形更不熟悉。

南京的燕子矶,位于幕府山的东北角

斥堠侦查的结果,说是河岸右侧发现敌军。

这本是意料中事。

敌军虽从南方攻城,可是实施两侧钳形包围,直指向上下游的江边,乃是必然之事。

这时我倒是相当镇定,先命令部队停止,再召集3位队长及那位广东军官,共商作战方针。

当然应将部队展开,可是这是一段窄路,一边为悬崖绝壁,所处地形对我们非常不利。

当我还没有想出最适宜的方法时,部队却开始蠢动了。

主要是那些徒手兵,以及两三个挑担的炊事兵。

我本不太在乎那一小队人马,因为他们没有武器,无法列入战斗行列。

所以我马上对那位广东军官说:

"有枪的弟兄不要动,这是我们唯一可以突围的机会。"

我只对他说,是因为这些多半为广东士兵,听他指挥比听我的可能性来得大,我想利用他来下达命令。

可是一发牵动全身,几十个人的奔跑,竟发生连锁反应,整个的部队突然间向后转。

这时我再大声喊叫,却早已失去了控制的力量。

一阵骚动后,我被挤下路旁的沟中。

好不容易爬起来,部队已绝尘而去,连贾利川也不见踪影。

又只剩下我一个人。

我坐在沟边的土坎上没有动,心里在想,先前有人递给我一架望远镜,当时希望是支手枪。

假如真是一支手枪,我想我会自戕的,因为这时比昨夜的经历更难受。

面对如此变化,我真是心灰意冷,不知何去何从。

"营长!你还坐在地上干什么?"

叫我的不是贾利川,而是那位广东军官。

先前部队停止前进的时候,他本和我在商量对策。

后来部队向后转,他也被人潮挤着走了一段路。

当他回头看见我坐在沟旁时,便一面喊叫,一面转身过来。

我没有答话,只是挥挥手,正和昨晚同吴国梁挥手的心情一样,意思是说:

"你走吧!用不着管我。"

他走过来将我牵了起来,说道:

"有什么办法?我们这点武器冲不过一挺重机枪,而且也没有足够的子弹。"

"不冲岂不更是等死?"

我顶了他一句。

"你总不能一个人待在此地吧?"

他勉强地拉着我。

敌军并没有前来追击,重机枪的射击声也稀稀疏疏,更没有看见弹着点所指向的目标。

因此我们反而有时间在那里争执。

"有什么两样?横竖要当俘虏的!"

"一个人与一堆人不同。敌人若发现一个人,一定是先开一枪。"

这种理论我没有驳斥他,我只是说:"挨一枪就算了。"

"不!我们先下去再想办法,总比在此地好。"

在这种生死关头,事前无一面之识,而能尽袍泽之情,那样相互扶持,使我产生了一种感激心,不得不随他走去。

我们又回到了上元门。

城是沿着高地建筑的,出城进城好像都要上一个高坡。

我站在城门口向内外一望,一堆堆像蚂蚁似的败兵,总数在千人以上。

时已近午,奇怪的是,有许多行军锅灶架着在烧饭,真是不可思议。

正当我在观察地形的时候,那位广东军官也不知在什么时候离我而去了。

我在通往城外的公路上徘徊着,一时进退维谷。

公路左侧有条二三十公尺长的小径,尽头有一间小民房。

我在想,假如能找到一套便衣来换上,再以民家作掩护,或许可以避过敌人耳目。

正在思索着,忽然听到后面有一名士兵奔跑过来叫着:"营长!"

"你认识我?"我停步问他。

"先前我在你的部队里。"

"我还有什么部队?你看这里有成千上万的士兵,假如能够组织起来,我就可以当师长了。"

"他们谁也不理谁。"

"这就叫做一盘散沙。"

因为跟那名士兵搭话,我没有去找民家,而是和他向北走,结果又接近了上元门。

那名士兵不想出城,所以一到城门口,便招呼了一声回头走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窄路   芜湖   营长   敌军   佛门   步枪   南京   广东   军官   士兵   部队   计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