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燕 -《莱茵河记》(之三)

作者 朱海燕

海德堡是内卡河畔文化古城与大学城,也是浪漫德国的缩影,曲折而幽静的小巷沟通着古堡与小河,荡漾着诗情,布满着画意。如今,它也是德国最美的旅游城市之一。平均每年吸引350万游客,约有150万来自德国,另外200多万来自世界各地。


/德国 海德堡(图片来源网络)/

这个15万人口的小城,传诵着无数动人心弦的故事和浪漫主义的诗篇。海德堡大学是欧洲最古老的教育机构之一,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的有著名思想家黑格尔,诠释哲学家伽达默尔,社会学家哈贝马斯以及卡尔.奥托.阿佩尔。

呈长条形的海德堡老城依内卡河南岸而建,城区内的街道、雕像以及建筑群都保留着古朴的风格。特别是一些大学校区与城市密切融合,不分彼此。老城街道从俾斯麦广场开始与内卡河平行,街道两旁保留着原来的古朴的建筑风格,密密麻麻的精美专卖店和歺馆、咖排馆,生意总是那么兴隆。

许多人感到,走在这里没有陌生感和拘束感,像走在比青岛更为精致的青岛,像是走在比厦门更为纯粹的厦门,它总能触动每个善感的异乡客内心最温情的部分。从古到今,有多少哲学家、诗人、艺术家来到海德堡,被它深深地折服了。黑格尔1816年到海德堡任哲学教授,此前,他还算不上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者,是喝着海德堡的水之后,他开始享有盛誉了。他根据在海德堡大学的讲课提纲编辑成《哲学全书》,于1817、1827、1830年出版,于是名震天下。如他所说的“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存在即合理”,“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无知者是最不自由的,因为他要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黑暗的世界”等等,这些启迪人们心智的名句,或许就是在海德堡的那些个夜晚而写成,使其照亮人类的心灵。


/鸟瞰 德国 海德堡城(图片来源网络)/

在海德堡,若要欣赏山城的魅力,最好是走一走1788年改建的老桥,回眸远望山城此起彼伏的红瓦斜顶的古老建筑,搭配着山坡上那气势雄伟的宫殿,真是壮观极了。这种壮观不是一眼能够看透看穿的,那些建筑群,仿佛含有极大的磁力,把你的思维想像全部吸纳进去了。


/海德堡 卡·铁欧德桥古桥(图片来源网络)/


一座古桥沟通河的两岸,这座古桥名为卡.铁欧德桥,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海德堡跨越内卡河第一座石桥。在河的左岸,有坚实的入口通到桥上,桥头有两座圆塔,护卫着此桥的入口,塔里原是阴暗的牢房。

站在桥上可以望见一座尖塔顶的建筑,那就是圣灵大教堂,它建于14世纪。

如果想完整的欣赏两岸风光,还可以选择划船。沿岸,美丽的森林、古堡、河谷,令人流连忘返。一仰头便可以看见坐落于国王宝座山顶上的红褐色的古城堡。

它是一座历尽沧桑的城堡。大约是在1867年左右,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沿着美丽的莱茵河转道内卡河,来到海德堡这个城市,他说,海德堡城堡,残破而不失王者之气,如同暴风雨中的李尔王。马克.吐温是这个世界上最了解大河的作者,他曾做过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矿工及新闻记者。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河水手使用的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所以,他最懂得在一个美丽河道的两岸,什么样的自然,什么样的建筑,会使这座城,这条河变得神奇而美丽。


/德国 海德堡城堡(图片来源网络)/

城堡用红褐色的内卡河砂岩筑成,这是天下独一无二的建筑材料,只有此地所有。城堡结构复杂,包括防御工事、居室和宫殿等。高度近40米,墙壁厚7米,直径24米,外部围绕着5米深的堑壕,围墙上横着几乎看不出的细窄缝。斯特劳斯说:“那是射击的暗孔,令人胆寒的黑色暗孔。”

城堡建于13世纪,历时400年才完工,因建筑风格不断变化,形成了哥特式、巴洛克式和文艺复兴式的三种风格的奇妙混合,为德国文艺复兴时代建筑的代表作。


/海德堡城 大酒桶(图片来源网络)/


城堡内有一处是不得不去的景点,就是大酒桶。这个巨大的葡萄酒桶,有8米高,9米长,可以装22万升酒。倘若以一个人每天喝一公升,则必须连续喝685年才能喝完。当初之所以建造这么巨大的酒桶,除了是应付城堡中众人的饮酒需求外,也是贵族们收缴佃农葡萄酒最好的储存方法。

关于大酒桶还有一个传说。当时一个叫佩卡欧的人,专门负责看管这个大酒桶。佩卡欧是个“酒仙”,平日以酒代水,千杯不醉。但他尽忠守职,日夜以卡尔.路德维希洒桶为伴,从琥珀色佳酿为友。他还发明了一种门铃,即使在醉酒的时候,有人进门想喝一点,铃声也会响起。

后来,大家为了他的健康,劝他少饮酒,多喝水,他听从了劝告。但是当他改饮水之后,竟突然死去了。于是,城堡主人刻了一个佩卡欧的木雕像挂在酒桶上,封他为酒神。

这里还有药物博物馆,也是世界上唯一的药物博物馆,展示有16世纪至18世纪的药草和制药的器具。

古城堡前面的平台是俯瞰海德堡城最好的观景台。银白色的内卡河静静地流着,古桥沐浴在阳光之下,幽雅精致,城市娇羞地隐在淡淡的蓝色的薄雾中,犹如戴着面纱的少妇,不禁令人无限地遐想她的美丽与动人。城市虽然古老,但其记录的历史却是完整的。古老是一种美,是一种不朽的美。


莱茵河 荷兰风光(图片来源网络)/

[七]

有人说,如果莱茵河的出口不在荷兰,那今日的荷兰可能就不会存在。荷兰国名的原意就是低地国土。公元前,荷兰居住的是日耳曼族与凯尔特族。公元400年,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后来在查理五世统治时期,荷兰与现在的比利时、卢森堡一起组建了“低地之国”,并成为哈布斯堡王朝的一部分。1806年,拿破仑立其兄路易.拿破仑登上了荷兰国王的宝座,直到7年后,拿破仑帝国崩溃后,荷兰重新获得独立,成立了王国。

荷兰位于欧洲西部,东邻德国,南接比利时,西、北濒临北海。境内有三分之一的土地低于海平面,鹿特丹地区,低于海平面6.5公尺之多,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地理特点标明之后,就可以理解,奔流了1000多公里的莱茵河为什么选择荷兰作为奔向大海的出口了。

说起荷兰,必须要说鹿特丹这座城市。鹿特丹位于荷兰比法干线上,由阿姆斯特丹南下比利时、法国的列车,必须先停经海牙和鹿特丹这两个城市。鹿特丹,是建筑爱好者最爱肆意畅游的城市,她像一座开放的摩登建筑博物馆,走在街头,随处可见风格各异新奇独特的公共建筑和民宅。即使一间小商店也设计得新颖别致,在其他城市庄重冷硬的建筑物,鹿特丹也大胆发挥想象力,设计得轻松有趣。


/荷兰 鹿特丹“欧洲桅杆”的高塔(图片来源网络)/

因为是莱茵河的出海口,鹿特丹建有一座被称为“欧洲桅杆”的高塔,塔高185米,登上高塔,可鸟瞰市区全景。在塔身32米处,设有航海博物馆,馆内陈列着15世纪至今的船只模型、航海地图及各种仪器,甚至还有废弃的莱茵河游船,参观这座博物馆,相当于温习鹿特丹的航海历史。

接近鹿特丹莱茵河的最后一段,处于荷兰的三角洲区域中。莱茵河在此分成许多的岔流,几乎成网状,而不是线状。如莱克河,瓦尔河等,都是上得等级的河流,再往下,还有梅尔丰德河。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无疑三角洲地带会变成泽国。随着1986年庞大的三角洲工程计划的完成,所有莱茵河主要岔流皆已切断关闭,让河水注入海内。自1872年以来,为改善北海到鹿特丹航运而修建的新沃特韦运河,已成为联系莱茵河与海洋的主要航道;在运河沿岸建成的欧罗波特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

德夫哈芬是鹿特丹港的一处码头,但它的建筑却如诗如画,这里还是西印度公司船队司令派特.海恩的出生地,海恩曾经俘虏了西班牙“宝藏”船队,从而名扬海内外,鹿特丹人不仅以他的名字命名广场,还将他的雕像永远立在了派特.海恩广场上。

德夫哈芬码头还有17世纪搬运工的会馆。从前的货仓,目前变成了商店、艺廊或博物馆。另外,在这里可以看到荷兰的旧街,从而引发心中对荷兰航海时代的怀想与追忆。


/荷兰首都 阿姆斯特丹风光(图片来源网络)/


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处在莱茵河三角洲内,是莱茵河滋养了这座城市。公元12世纪之前,这里还只是一个很小的渔村,居民以打鱼为生,每年有1000多只船出海捕捞青鱼,传说阿姆斯特丹是在青鱼骨头上建设起来的。

由于区域内运河密织,时常发生水灾,为了防范洪水侵犯,当地居民在这里建起水坝。13世纪以来,阿姆斯特丹才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城市。16至17世纪海权时代,才是阿姆斯特丹历史上真正的黄金时代。当时它不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港口和银行业中心,还是欧洲重要的港口都市,在欧洲各国海权争夺战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由于莱茵河的缘故,这里形成了160条运河,将整个城市分割成100多个岛屿,基本上靠1300余座桥梁将城市联系起来,可以说,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水城,市区道路多而不乱,层次井然,船只可以在市区运河中自由到市区的任何一个地方。

游览这座城市,乘车有乘车的趣味,乘船有乘船的风韵,各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乘车方便,乘船也方便,河道上停泊着大大小小的船只,随时可以租到小船。当船缓缓地进入弯弯曲曲的河道上,静静地欣赏不断变幻的岸上风景时,你才会感到比逛苏州的水城有趣得多。苏州的河道往往是直南直北,或直东直西,少了一些曲味,没有曲味,自然也就少了一些韵味。由于河道不曲,河岸上的建筑,也就显得单调了一些。

这里,岸畔的民居建筑具有着独特的韵味,民居的窗户高大明亮,大门却狭小,呈细长形。这是因为当时征收房地产税是按门面的面积征收,精明的荷兰人为了节省税赋都尽量减少正面的面积。因此,大家装饰的心思都花在了屋顶和山墙上,各式各样,几乎没有雷同,还粉刷成粉红、褚红、褐色、黑色等颜色,充满了温馨与浪漫。

因为运河是以港口中央火车站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市区扩展,乘船游览一圈下来,穿过不同的小桥,看过无数民居,整个阿姆斯特丹的印象也就在脑海中形成了。


/梵高的画《向日葵》(图片来源网络)/

阿姆斯特丹还是绘画艺术大师凡高的故乡。凡高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里。15岁那年,凡高休学在家,之后,再也没有上学,他曾经做过绘画店的店员,没有薪水的见习老师、牧师学校的助理教师,一路辗转,换了一个又一个工作,一次又一次地被解雇,再加上恋愛不断失败,他感到了生活的压抑和失望。直到31岁那年才开始学习绘画。

后来,由于凡高与崇敬的保罗·高更性格上的差异和艺术上的分歧,经常争吵,在一次激烈争吵后,高更离去,而凡高一度精神失常。在不断发病和不断治疗的过程中,凡高一直没有放弃绘画创作,甚至已完全超越了印象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用心灵创作的大师。

如今,作为凡高出生地的阿姆斯特丹,在市中心建了凡高博物馆。博物馆的布局很有想法,二楼是凡高的原作;一楼和三楼收藏的是凡高同时代画家的作品。馆内共收藏油画200多幅,大约为凡高全部作品的四分之一,包括《向日葵》《自画像》《麦田上的乌鸦》等,素描上百件,还有凡高的几乎全部书信。其次,还收藏有凡高的弟弟提奥收藏的日本浮世绘和其他一些画家的作品,比如高更和劳特雷克笔下的凡高肖像,高更和贝尔纳的自画像等。


/梵高自画像(图片来源网络)/

来此旅游的人,即使不甚懂得美术绘画,也不舍得放弃如此美妙的视觉大歺。参观时,可以租用包括中文在内的各种语言的随身听,只要戴耳机,无论走到哪幅画前,按照画前的序列号摁动按钮,就会有非常详尽的介绍。

[八]

旅行莱茵河是一次欧洲文明、历史与地理的壮游。沿途每个国家,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属于自己的人文历史,每个游者身置其中,自然也都有不同于他人的感受,每人心灵的感受,又都属于感受莱茵河的独一无二的孤本。

博登湖是欧洲宗教史的重要篇章,这里也是莱茵河上最开阔的一段水面,奥地利、瑞士和德国在这里隔湖相望。因为历史遗留问题,三国各自对水域的所有权有各自的解释,于是这里成了没有国界的地界。让我们理解的是,各自国家没有因为那块水域而剑拔弩张,付诸武力,这些,也许给这个世界留下了解决国境边界问题的范本。


/法国 马奇诺防线 旧址(图片来源网络)/

在这条河上,我曾走过著名的马奇诺防线,那是上世纪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人为了防备德国人而修建的一道防御工事。防线依莱茵河而建,在工程设计上近乎完美。可惜战争伊始,德军完全不按法国人设想的游戏规则出牌,铁骑越过莱茵河,绕开了马奇诺防线的正面,直接深入敌后,短短几天,法军全线崩溃。如今,马奇诺防线成了中听而不中用的代名词。战后的马奇诺防线,日渐荒废,成为莱茵河畔一段苍凉的记忆而已。

我曾走过拜伦河谷。如果没有拜伦,便没有今天的拜伦河谷,也就没有了今天莱茵河的浪漫主义。拜伦诗中所描述的这段古堡林立的河谷,也因了他的美妙诗句,成为欧洲浪漫主义的地标之一。莱茵河谷是旅行的游客应该必到的地方,这里龙岩雄踞,古堡峙立,怒视着莱茵河曲折的洪流,河水的胸怀茫茫涨溢,两岸的葡萄园密密稠稠,山峦遍披着林木花卉,田畴许诺着丰年旨酒,稀疏的城邑远近点缀,白墙掩映,景色清幽,迷人的胜境让人倍加欢愉。

莱茵河是一种意境。莱茵河是一种梦想的写真。莱茵河是一首童话。莱茵河更是一种伟大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精神。(全文完)


/作者与新闻泰斗穆青先生在一起/

朱海燕简介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铁道兵七师任战士、排长、副指导员、师政治部文化干事。

1983年调《铁道兵》报,1984年2月调《人民铁道》报,任记者、首席记者、主任记者。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2010年3月调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级副主任,专司铁路建设报告文学的写作。

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是全国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新闻出版界领军人物,中央直接掌握和联系的高级专家。八次获中国新闻奖,九十多次获省部级新闻一、二等奖,长篇报告文学《北方有战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出版各类作品集四十部,总字数2000万字。享受国务院津贴待遇,系中国作协会员。


编辑:乐在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莱茵河   鹿特丹   拜伦   海德堡   阿姆斯特丹   酒桶   荷兰   欧洲   德国   城堡   朱海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