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一号”震撼首飞:全球最大固体燃料运载火箭诞生记

在民营航天的静谧创新浪潮中,中国正悄然书写着奇迹般的篇章。

2024年1月11日这一天,中国民营航天企业“东方空间”以其砥砺前行的研发成果——“引力一号”运载火箭,在浩渺的大海上奏响了一曲壮丽的航天凯歌,成功执行了首次海上发射任务,并以精准无比的姿态将3颗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

此次发射,“引力一号”不仅一举打破了多项世界纪录,更是在全球航天史上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它凭借自身实力荣膺全球最大固体燃料运载火箭的桂冠;

它更是全球首枚实现海上机动发射的捆绑式运载火箭,开创了航天发射方式的新纪元;

同时,它也刷新了中国民商运载火箭领域的运力巅峰,彰显出我国民营企业在航天科技自主创新上的雄厚实力与坚定决心。

“引力一号”点火瞬间

这个巍峨耸立的巨擘,高30米、重达405吨,拥有600吨磅礴推力,其体积与重量均远超国际上现役第二大固体运载火箭——欧洲航天局精心打造的“织女星-C”,重量之差高达195吨,推力更是超出141吨,彰显出卓越的工程技术实力。

它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6.5吨级别,这意味着它能够轻而易举地满足一次性发射百公斤级卫星“一箭30星”的集群部署需求,从而高效实现低地球轨道卫星的大规模组网布局,在当前马斯克近乎独占鳌头的近地轨道资源竞争格局中,“引力一号”的横空出世无疑为业界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同样令人惊叹不已的,是这位潜心于“引力一号”背后的灵魂人物。他就是姚颂,一位90后的学霸精英,东方空间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及联席CEO。

年仅29岁的他在航天领域崭露头角,短短三年内便带领团队砥砺前行,成功打造出震撼业界的“引力一号”火箭,他的故事堪称年轻一代科技创业者勇攀高峰的典范。

姚颂

在科技创业的浪潮下,这个从普通人家走出的孩子,依靠知识改变命运,实现了自己人生的蜕变。

史上最郁闷的二等奖

姚颂,这位湖南籍的才俊,1992年在长沙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破晓而生。自幼便以卓越的学习能力崭露头角,犹如湘江之畔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初中阶段,姚颂以其出类拔萃的成绩和扎实的学识底蕴,被保送至享有盛誉的长沙一中深造,进一步拓宽了他的知识视野。

高中时期,他的学术才华更是得到了全国范围的认可。在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他凭借非凡实力荣获二等奖,并因此荣膺保送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资格。

然而,他却戏谑地称自己的这个奖项为“史上最郁闷二等奖”,因为在那场激烈的角逐中,他与一等奖仅相差微乎其微的0.05分——一等奖得主得分142.5分,而他则取得了令人惊叹的142.45分,这无疑彰显了他在学术领域的极高造诣与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2011年,国内媒体对姚颂的报道

甫至清华园,姚颂一时深陷迷茫之境。此地凝聚了全国各地的学术精英,班级中赫然坐拥三位省级高考状元,他全力以赴,夜以继日地刻苦钻研,才在全年级270名学子中勉力跻身至第52名的位置。

这样的成绩,对于向来习惯名列前茅的姚颂来说,无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挫折感。

学生时期的姚颂

在经历了深刻的自我反思与成长后,姚颂迅速学会了接纳并善待自己的不完美,他深刻领悟到每个人都有各自独特的天赋所在,而关键在于如何精准定位并挖掘自己最擅长的领域。

于是,在大一学年的下半段,姚颂展现出了非凡的主动性和决心,他积极联系了一位专注于集成电路研究的知名教授——汪玉先生,并成功申请加入其麾下的实验室团队。汪玉教授不仅成为了姚颂学术道路上的导师,更是引领他步入科技殿堂的灵魂人物。

本科阶段,姚颂全身心投入到了芯片设计、硬件安全防护以及前沿AI算法等高科技领域的探索之中。

四载春秋,他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卓越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三篇颇具影响力的论文,并在极具挑战性的AMC大学生科研竞赛中一举夺金。

这项赛事因其高难度和广泛影响力被誉为计算机界的“奥林匹克”,姚颂在此中的出色表现无疑为他在业界崭露头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来自全球多所顶级名校,包括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抛出的攻读博士学位的橄榄枝,姚颂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拒绝。他胸怀着对国家的热爱与对科技创新的执着追求,决定留在国内开启他的创业之旅,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科技报国的理想。

3亿美元卖掉创业成果

在对人工智能未来的深刻洞察与前瞻性预见中,姚颂早早洞悉这一领域蕴藏的无穷潜力和颠覆性变革力量。

因此,在其23岁那年,即2015年本科毕业之际,他携手数位志同道合的清华大学校友,共同擘画并创立了深鉴科技这一创新企业,矢志深耕智能安防及自动驾驶两大尖端AI技术领域。

彼时年纪轻轻的姚颂,以其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坚定决心,勇担重任,出任深鉴科技首席执行官,引领团队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道路上不断突破前行。

在创业的黎明阶段,他们所面临的困境犹如攀登陡峭险峰。年轻的姚颂,在一年的时间跨度里,足迹踏遍了50多家投资机构的大门,然而,每一次满怀期待的叩问都未能换得一笔实质的投资承诺。投资者们普遍对这位初出茅庐、尚显青涩的年轻人能否在尖端复杂的AI领域内破茧成蝶抱有深深的疑虑。

直到时光流转至一年后的某个转折点,姚颂有幸在硅谷的一场国际会议中崭露头角,终为深鉴科技争取到了高达500万美元的天使轮融资。这笔资金如同久旱逢甘霖,成为深鉴科技逆境求生、破局前行的关键“生命线”。

在这笔宝贵资金的滋养下,姚颂带领团队矢志不渝地潜心研发,砥砺前行,先后推出了包括人脸检测识别模组在内的多项创新产品,并成功构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ARISTOTLE架构平台。

当这些凝聚智慧与汗水的产品如璀璨星辰般投入市场之际,瞬时引发了行业内外的热烈反响和广泛关注。深鉴科技以其卓越的技术实力和前瞻视野,甚至被业界权威人士赞誉为“东方崛起的NVIDIA(英伟达)”。

随着这些成就的积累与传播,深鉴科技逐渐赢得了更多资本市场的青睐与信任,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后来者勇攀科技高峰的励志典范。

在2018年7月,历经短短三年的初创历程后,中国AI芯片领域的璀璨新星——深鉴科技,被全球FPGA巨头Xilinx(赛灵思科技公司)以一笔高达3亿美元的瞩目交易收入麾下。这一里程碑式的收购事件不仅彰显了深鉴科技在智能芯片研发领域的卓越成就与巨大潜力,同时也标志着其在中国高科技产业创新版图上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值得关注的是,深鉴科技作为清华大学科技成果产业化政策实施以来的首家企业,成功实现了从学术研究到商业价值转化与回馈的完整闭环运作模式。这一壮举得到了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希勤教授的高度赞誉:“深鉴科技的成功案例,无疑将在清华大学的历史长卷中镌刻下厚重而辉煌的一章。”

29岁,决定造火箭

在成功将深鉴科技出售之后,姚颂不仅积累了丰厚的财富回报,年仅26岁的他便早早实现了财务自由,这为他的职业生涯开启了全新的篇章。

此后,他选择加盟业界颇具影响力的经纬中国风险投资公司,这一平台以其精准独到的眼光和深厚的实力,专注于挖掘并赋能那些蕴含颠覆性创新潜力的初创型高科技企业。在经纬中国的舞台上,姚颂得以进一步施展拳脚,凭借自身的创业经验和深刻洞见,致力于为那些怀揣梦想、前景广阔却因资金瓶颈而步履维艰的新兴企业提供关键性的支持与助力,从而帮助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破茧成蝶,实现从无到有的飞跃式发展。

在那个时间节点,经纬中国已在商业航天产业中积极布局,投资了一系列颇具前瞻性的项目。

姚颂在其任职期间,与经纬中国投资的众多商业航天企业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互动,这一过程中,他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更对商业航天领域形成了独到且深刻的见解。

他敏锐地观察到一个全球趋势:以马斯克麾下的SpaceX——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为引领者,众多国际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竞相发射卫星,力图在有限且宝贵的地球近地轨道资源争夺战中抢占先机。

马斯克

姚颂内心的紧迫感油然而生:倘若我国在此领域仍不奋起直追,极有可能与众多宝贵机遇失之交臂。他深谙,正值20多岁青春年华的自己,不应仅仅局限于金融领域的耕耘,而应当站在更为宏大的格局——人类命运、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高度,去践行那些更具深远意义的事业。

于是,在2021年这个历史的交汇点上,年仅29岁的姚颂毅然决然地加盟东方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以联合创始人和联席CEO的身份投身于火箭制造的宏伟事业中,矢志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书写新的篇章。

民营企业造火箭,注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民营企业涉足火箭制造领域,无疑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挑战。对于姚颂而言,投身这一事业并非一时冲动之举,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战略抉择。他精心筹备,广纳贤才,汇聚了一大批来自航天领域的精英专家。公司联席CEO布向伟更是大有来头,他曾担任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的结构总设计师,其深厚的专业背景和实战经验为团队注入了强大的技术底蕴。

此外,姚颂还力邀数位在清华大学及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执教的资深导师加盟,他们将共同为火箭项目构建先进的软件系统与高效精准的计算平台,确保技术层面的领先优势。

可以说,尽管这支队伍以年轻化著称,但其专业素养与技术水平却毫不逊色于业界翘楚,他们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和专业精神,擘画着民营航天的新篇章。

“要造,就造大的”

在项目启动之初,公司内部普遍倾向于采取稳健策略,即从研发小型火箭起步,通过步步为营的实践与试错积累宝贵经验。毕竟,火箭技术研发不仅涉及繁复精密的工程体系,其高昂的成本投入更是不容小觑,任何一个微小的疏漏或失误,都可能导致发射任务功亏一篑。即便是像马斯克麾下那支技术实力雄厚的火箭团队,在早期的研发阶段,也不得不历经数次火箭爆炸的挫折与磨砺。

然而,姚颂却持有不同见解。他认为,尽管从小型火箭着手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但这并不符合长远的商业逻辑考量。

“我们的目标不应仅限于小型,而应志存高远,一开始就着眼于打造大型火箭。”他如是说,“唯有当火箭的规模足够宏大,能够实现一次发射携带多颗卫星的能力,才能真正意义上摊薄发射成本,而这正是商业航天领域中除安全之外的另一关键要素。”

这番观点揭示了商业航天与国家航天的本质区别:国家航天依托强大的资源调配能力和财政支持,致力于保障国家安全与科技进步的战略需求;而商业航天则更聚焦于价值创造和盈利能力的持续提升,力求在市场环境中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引力一号”发射前

在方案最终敲定之后,姚颂引领他的团队毅然投身于一场不分昼夜的科研攻坚战。

历经近三个寒暑的精研与磨砺后,“引力一号”终于傲然面世。这款创新之作,以固体燃料作为推进力的核心来源,相较于传统的液体燃料火箭,在同等体积条件下,能够爆发出更为强劲的推动力量。其储存安全性显著提升,发射流程也变得更为便捷高效,理论上可在短短12小时内完成从准备到升空的所有步骤,机动性能表现卓越。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引力一号”实现了海陆两栖发射能力的重大突破。在海洋平台上,它可根据需求灵活选择发射地点,尤其当在靠近赤道区域进行发射时,能充分利用地球自转带来的附加速度优势,从而节省宝贵的火箭推力和燃料消耗。此外,通过海上发射策略,火箭残骸落区的安全隐患亦能得到更妥善、更可控的解决。

2024年1月11日,那是一个镌刻在山东沿岸记忆中的璀璨时刻。当天,在波涛翻滚的海域上空,承载着无数期待与梦想的“引力一号”火箭伴随着雷霆万钧般的轰鸣声,犹如一道划破天际的炽热光剑,以震撼人心的姿态冲向浩渺苍穹,其尾部喷射出的巨大焰火在海面上激起了一幅壮丽的画卷。现场5000名观礼嘉宾无一不被这激动人心的一幕所感染,他们热血沸腾,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瞬间。

紧随其后的紧张两分钟内,“引力一号”展现出了卓越的设计与精准的操控性能,助推器成功分离,标志着我国在捆绑式火箭发射技术领域攻克了又一个重大难关。

随后的十分钟里,剧情高潮迭起,“引力一号”继续在宇宙的舞台上书写传奇。星箭顺利实现分离,搭载的“云遥一号”系列卫星——第18至20颗共计三颗卫星,宛如繁星点点,精准地滑入预定轨道,宣告此次发射任务圆满达成。

这一刻,项目总负责人姚颂与他的同事们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澎湃情感,他们紧紧相拥,泪水与欢笑交织在一起,那是辛勤付出后收获成功的喜悦,也是对祖国航天事业砥砺前行的深深敬意和自豪。

“引力一号”发射成功后,姚颂和同事相拥而泣

“引力一号”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民营航天事业跃升至崭新的里程碑。在这枚火箭的卓越表现中,我们深刻洞察到姚颂先生超凡的战略远见和创新魄力。

以中国自主研发的“GW”星座计划为例,这一宏大构想旨在构建一个由约1.3万颗卫星组成的浩瀚天网,如同中国的星链,致力于在未来十年内实现全球无缝覆盖。这意味着平均每过一天半的时间,就有三颗以上的卫星需精准入轨。

而“引力一号”凭借其一箭多星的强大发射能力以及出色的海上机动部署性能,无疑为如此庞大的星座组建工程提供了强大的推进动力。它不仅在技术层面上展示了短时间内高效部署大量卫星的可能性,更是在战略意义上为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光明坦途,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犹如一道破晓之光,照亮了中国民营企业探索星辰大海的征程。

路虽远,行则将至

尽管年纪轻轻便已跻身富豪行列,姚颂却未曾沉溺于物质享受的生活。他始终秉持着回馈社会、助力教育与体育事业的初心。

早在深鉴科技成功出售后的第三个工作日,姚颂便携手团队成员向清华大学慷慨捐赠500万美元,这笔巨款折合人民币约为3400万元。其中,2000万被用于设立“孟昭英讲席教授基金”,旨在吸引和培养高端学术人才;另外1400万则注入了“刘润生励教励学基金”,以激励并支持卓越的教学与学习氛围。

2021年,姚颂饮水思源,向其母校长沙市第一中学捐资100万元设立了“清琢基金”,该基金专为表彰及奖励在校表现出色的学弟学妹们,寄寓了他对后辈学子成才的殷切期望。

转至2022年,他又一次倾注爱心,向上海崇明徐根宝足球基地捐赠了50万元,以实际行动鼎力支持中国足球青训事业的发展。这位热衷足球的青年才俊,怀揣着对中国足球未来的憧憬,希望通过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推动足球人才培养的进步。

他曾感慨道:“生活的奢华与否并非我所追求的目标,我更渴望投身于那些对人民、对社会具有深远意义的事业之中。”

姚颂(右)向清华大学捐款

姚颂对于“东方空间”的商业化路径始终保持着无比清晰的战略构想。在他深邃的洞察中,“引力一号”火箭的成功升空仅仅是宏大蓝图的序章,接下来至关重要的一步棋,则是要矢志不渝地削减发射成本,以实现航天事业更为经济高效的飞跃。

他深知,在火箭制造领域,许多核心元器件的成本堪称天文数字,尤其是宇航级芯片,其单价竟堪比一辆豪华宝马轿车,而这些高昂的造价最终都将成为客户难以承受之重。因此,姚颂运筹帷幄,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解决方案——在确保安全性能的前提下,逐步采用工业级元器件作为替代,力求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壁垒。

此外,姚颂正引领团队全力冲刺研发可回收火箭“引力二号”,这一前瞻布局已步入实施阶段。预计一年之后将进行首次火箭回收技术的实地验证测试,并在此后两年左右的时间内,力图实现“引力二号”的首飞壮举。

面对未来,姚颂满怀信心地宣告:“随着‘引力二号’项目的成功推进,我们必将迎头赶上马斯克当前所实现的发射成本水平,开启中国航天低成本、高效率的新纪元。”

媒体盛赞姚颂为“中国版马斯克”,这一赞誉并未使他陶醉,反而以一种谦逊而坚定的态度回应:“中国商业航天事业的征途漫漫,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且任重道远,正全力以赴地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路虽遥远,但每一步坚实的脚步都将引领我们抵达终点;挑战纵然艰巨,然而每一次执着的尝试终将铸就辉煌。”这位胸怀浩瀚星辰梦想的青年才俊,凭借其出众的智慧与坚韧不拔的精神毅力,正在矢志不渝地为中国商业航天事业注入强劲的动力,力图开启一个崭新的加速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运载火箭   引力   清华大学   固体燃料   精准   中国   航天   火箭   领域   商业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