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 - 厨房与书房

文、图 | 王国政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当中,前六件集中在厨房里,可见吃是人类头等重要的事。民以食为天的是同样的道理。

居家过日子,厨房是生活质量指数的晴雨表。缺吃少穿的年代,厨房里端出来的是粗茶淡饭,厨具大都简陋,一只铁锅,几双筷子,几个粗瓷碗碟。现在日子好了,厨房里鱼肉飘香,山珍海味齐备,电冰箱、微波炉、电烤箱、电饭煲、压力锅、抽油烟机应有尽有,调味品、佐料花样种类多。厨房,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家庭的饮食习惯、生活水准和生活品位,平凡日子的滋味尽在厨房里。

家里摊上会做饭的女人则男人有口福。如果男人主厨女人往往吃得开心,时不时称一称体重看是否超标。倘若男人女人都喜欢下厨房,主次分明,配合默契,那就幸福到一块了。生活中两口子抢着做饭的现象并不多见。胶东男人多数不会做饭,心安理得吃现成的,也不知哪年哪月养成的习惯。胶东人的心目中,女人做饭料理家务像生孩子一样天经地义,不仅男人们这样看,女人们也这样认为。天长日久,胶东女人留下了贤妻良母的好名声。

逢年过节或家里来了客人需要做比平时多出几倍的饭菜,从菜品的确立,到食材的采购,碗筷的洗刷,都要提前备好。做好一桌菜,考验着掌勺者的厨艺。有经验的厨师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心中有数,菜品上荤素搭配,冷热结合,让一家人或来客吃饱吃好。前些日子我去烟台,好朋友少言大哥做一手好菜,边跟我拉呱,边在厨房里忙活。说笑间,一桌饭菜已经做好。连续住了数日,吃的我口角生津,体重见长,不想买返程票了。

我生性懒惰,从前很少进厨房,家务活几乎不做,常以胶东男人为由原谅自己。后来我读到了苏东坡,东坡是千年一出的大才和全才,我学不来。但东坡为官则造福一方,为民则把眼下日子过好的达观人生态度,给了我有益的启示,值得效仿。像读《红楼梦》一样,我每年读一遍余秋雨先生的《中华文化读本》,秋雨先生说他家里不请保姆,做饭、清扫卫生等家务活都是他和妻子马兰亲力亲为。秋雨先生这种名人过着凡人日子的做法令人钦佩。我是凡人,在生活态度方面不妨学学名人。从此我逐渐喜欢并习惯走进厨房。当大白菜炖豆腐、清炒芹菜、红烧茄子、蒜蓉茼蒿、西红柿炒鸡蛋等家常菜摆上饭桌,我在烟火气中品咂着生活的味道,笔下的文字也接通了地气。而葱油鲤鱼、砂锅煲鸡汤、红烧鹅、炖黑鱼汤几个拿手菜,让家人吃得赞不绝口,其乐融融。

迁新居后几个朋友前来作贺,我下厨掌勺,做了葱油鲤鱼、海米扒油菜、辣炒花蛤、肉丝炒西葫、海米拌黄瓜、凉拌猪肝、鹌鹑蛋银耳汤六菜一汤,朋友吃得连声夸好,说没想到我文章写得好,照片拍得好,饭菜也做得这么好。我戏言写作、摄影属于业余爱好、自学成材,只有驾照和做饭受过专门训练。我透露当兵时曾在炊事班做过半年饭,学费是两次切破手指。

亲近厨房才能体会到居家过日子的味道。在家吃饭久了,不再喜欢去饭店。到酒店吃饭,花钱多且不说,食材、卫生难以保证,上了年岁的人大都习惯在家吃饭。熬个南瓜红枣小米粥,下个炝锅面,炒个青菜,包个水饺或馄饨,举手之劳,吃得可口、舒心又健康。喜欢喝酒的话再浅酌几杯,生活的趣味越发浓了。

熬小米粥看似简单,却有讲究。先用清水洗一遍小米,待水烧开时再将小米下锅,这样煮出来的小米粥有一层油,对胃好。这个冬春,我几乎天天喝小米粥,山药、红枣、小米一起煮,再加上少许莲子和百合,有时放上几粒枸杞,养好了脾胃,饭菜越吃越香,体力比先前好了很多。

饭后一杯茶。客厅里有茶几,条件好的家庭有茶室。我习惯在书房里边看书写作边喝茶,喜欢茶香会书香的味道。

书房一世界。衣食足了,家里最好有个书房,大点小点没关系。一个人读书与不读书是不一样的。书房与厨房同等重要。厨房滋补身体,书房滋养心灵,如果追求生命质感,二者缺一不可。读书不像吃饭的作用那样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在气质里、谈吐中,表现在职场成就和为人处世的风度上。去朋友家里做客,只见书房里摆满了书,客厅、餐厅和钢琴旁也安放着书架,堆了一摞摞书,禁不住竖起了拇指。新家小区里居住着一户年轻人家,客厅整面墙是一个偌大的书架,摆放着各种各样的书籍,书架前是宽大的书桌,对面墙上是装帧典雅的书法、画作,不见电视机和沙发,整个客厅像一个小型图书室。客厅连着餐厅,饭香融入书香。可以想见,一家人茶余饭后一起读书的场景是多么温馨、励志

搬到新家后,我拿出朝阳的一间用作书房,房间不大,很紧凑,带拐角的书柜刚好装得下几百册图书。有了些年岁,体力精力受限,我无法做到广泛涉猎书籍,做到博览群书。于是,将重点放在阅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目和经典名著,做到精读细读反复读,直到读懂读透,深入到内心当中。《红楼梦》每年读一遍,仅读前八十回,主要学习其语言,读到精彩的句子,在书上划线标记,再读时重点关注。“懒待、下剩、忽喇巴、撑不住笑了、尽着”等词语,顺手写在本子上,有时用在文章中。读余秋雨先生的系列中华文化读本,了解中国历史和文脉,以及中华文化长寿的原因,从中学习名家散文写作之道。读得多的是当代名家名作。读过莫言先生的《蛙》《檀香刑》《晚熟的人》,而二十年前在北京西单书店买的《丰乳肥臀》不知为何一直未读。读得最多的是张炜先生的作品,集中三年时间,读了《古船》《九月寓言》《刺猬歌》《艾约堡秘史》《河湾》等名篇在内的30多卷,计1000多万字。由于同为胶东人,熟悉的地域文化,熟悉的生活场景,容易读得进去,理解作品内涵。尤其喜欢张炜先生笔下的胶东方言,比如“嘎乎、锅腰、草鸡、抄手、皮痒了”,读后使人忍俊不禁,感到格外亲切,过目难忘。第十届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人世间》《牵风记》《北上》《主角》《应物兄》全部读了,领略了当代小说园地里的不同风景。潜心研读了部分名家散文。前些年受周涛、贾平凹先生散文影响较大,反复读过二位作家不同版本的散文集子,感觉平凹先生的散文写得比小说更精彩。陆续读过巴金、季羡林、汪曾祺、刘白羽、郭沫若、孙犁、刘亮程、周晓枫等大家的散文集,从中感悟很多,学到很多。零零散散读过部分外国文学。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族长的秋天》囫囵吞枣读了读,只记得大概故事。托尔斯泰、莫泊桑、村上春树、雨果、川端康成、帕维奇等国外作家的作品少有涉猎。喜欢梭罗的《瓦尔登湖》,先后读过三遍。阅读量最大的是2021年,工作之余读了60本书,1500多万字,平均每天阅读4万多字,几乎花费了全部业余时间,收获是显而易见的。

坐在书房里,保持阅读习惯的基础上,还需要有感而发写一些文字。作为文学爱好者,阅读、思考、写作缺一不可,三者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有了灵感时就静下来认真写,争取一气呵成。缺少灵感时就专心看书,或者天马行空想一些事情。八年前我摆脱公文、新闻的惯性思维束缚,转型尝试学习写散文,经过几次小试身手后,写出了超万言的《胶东秋天的絮语》,每天晚上写2000多字,写了一周。文章发表后,长期关注我文字的克文先生认为,像当年王羲之酒后写《兰亭序》,这篇文章于我而言属于神来之笔,以后恐怕很难超越。回头看,这些年写作虽然有了诸多变化和进步,但当年特殊心境下的创作激情、情感消耗和文章散发出的气韵,确实像克文先生评价的那样。2020年初冬发表在《》上的《泉水润泉城》成为写作的分水岭,此后题材选择、谋篇布局、语言风格出现了新特点,文章向着清新朴素的方向变化。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每年下功夫推出一篇像样的文章,《草原随笔》《山野居》《乡村教材》《田野的味道》《济南的温度》无一例外经过了精雕细琢,有时边写边改多达二三十次,调整结构,锤炼语句,文章成色跟应景之作有了质的差异。

喜欢一个人安静地坐在书房里的感觉,看看书,写写文章,练练书法,累了喝喝茶,起身伸伸懒腰,看看窗外车来车往,楼下的草地和树木,走动的人群。走进书房,顺手关上房门,合上窗帘,屏蔽了世间的杂音。沉浸纸页中,内心充盈,越发安静。静极生慧,面对充满问号的世界和人生,想明白了许多事情。

书房里时针走得快,不觉到了该吃饭的点。移步厨房,由动脑变为动手。手脑并用,乐在其中。

厨房与书房,一个不能少。

壹点号海岛寻梦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多字   胶东   书房   厨房   小米粥   吃得   秋雨   散文   喜欢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