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梁巍:老龄化浪潮下,如何留住听力?

爱耳日公益活动进社区,社区老人接受免费听力测试。富田|中新社|视觉中国| 图

听力正常的人,很难想象永远生活在一个安静的世界,是怎样的单调与寂寞。

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曾公布过一组数据,全球每五个人里,就有一个人受到听力损失的影响,约有11亿人轻度听力损失,4亿人患有中度到重度的听力损失。职业、年龄、环境噪音、药物、创伤、疾病,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听力健康。

“3”这个数字形似耳朵,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听力预防与康复,3月3日被设立为全国爱耳日,亦是世界听力日。这个节日与中国唯一一所国家级听力语言康复机构——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渊源颇深。该中心成立于1983年,隶属于中国残联,致力于为全国听力障碍群体提供预防和康复的服务,至今已帮助近40万听障患儿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该中心康复专家万选蓉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就提出设立爱耳日,这个倡议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后来又被世界卫生组织接纳,中国的爱耳日也就成为全球性的纪念日。

第二十五个全国爱耳日来临之际,南方周末记者访问了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副主任梁巍。梁巍指出,经过多年的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公众的爱耳护耳意识得到显著提高,更加了解听力健康的意义,更加关注儿童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但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老龄化浪潮也为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工作带来更多挑战。

老龄化正成为听力障碍的主因

南方周末:此前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牵头做过很多研究,如“全人群听力障碍流行及康复服务需求与利用状况监测”,这项研究最大的发现是什么?

梁巍:这个调查是受中国残联康复部委托,也是“十四五”规划中残疾人康复实施方案当中的一项具体的任务。我们调查发现,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对听力康复的满意度较高,但老年人的听力康复还有待加强,老龄化是造成目前听力障碍人群康复需求扩大的一个主要原因。此外,在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老年性耳聋也是上榜的主要因素之一。

南方周末:老龄化怎样影响听力障碍?

梁巍:年龄老化是听力衰退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人口比例越高,对听力康复的需求越大。现实中将近80%的老年人面临中度听力损失,他们需要听力康复服务,往往不知道或者不愿意接受服务,如何为更多老年听力障碍群体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也就成了难题。

南方周末:在中国,一名老年人出现听力障碍,可以获得哪些服务?

梁巍:我们中心在北京,就以北京的老年人举例,当他出现听力障碍之时,可以申请办理残疾人证,并获得基本型助听器。这些助听器都是当地残联通过政府招投标渠道采购的,能基本满足听力康复的需求。

拿到助听器后,老年人可以到类似我们中心这样的定点机构来做专业的听力评估、测试和助听器验配,设置最符合他们听力补偿需求的参数。每个人听力损失程度不同,生活的场景不同,所需的参数也就不同。上述服务都是免费的。

南方周末:听力障碍老人持证多吗?

梁巍:从数量上来说,听障老人持证人数还有待提升。因为国家已有的政策是,想得到这些政府提供的免费服务,首先要办理残疾人证,如果当地残联都不知道你残疾到什么程度,需要什么样功能的听力辅具,怎么提供相应的服务呢?

据以前有关学者的调查,听力障碍老人的助听器佩戴率可能只有10%左右,这也是我们想要加大政策宣传的动力之一。更多老人和家属需要知道这些政策和听力康复知识,老人听力衰退达到一定程度的残疾水平,既需要听力辅具,也需要社会的关爱。

听力障碍是一种连锁反应

南方周末:现在的老年人对听力康复的接受程度更高了吗?

梁巍:注重听力健康的老年人,一感觉不对劲就往医院跑,能有效防止听力损失进一步恶化,及早解决因听力减退导致对未来健康和生活的不利影响。但在我们的调查中,这样主动就医的老年人还是少数。一方面是经济条件的原因,另一方面也与传统观念有关。很多老人觉得年纪大了眼花耳聋是天经地义,听不清你就大声说呗,没什么大不了的。其实,中老年人没有体验过失去听力的人生,不理解听力衰退是一种连锁反应。

南方周末:为什么说听力衰退是一种连锁反应?

梁巍:过年我们全家人聚在一起就能观察到这种现象。当老人因听力减退听不清楚别人在讲什么,会以为别人在说他坏话,急躁的情绪和血压就一起上来了,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

而且,听力下降影响一个人获取信息的能力,阻碍社会交往的频次和主动交往的意愿,导致社会性退缩。老人有时候不光是耳聋,腿脚也不如以前利索了,当老人一点点失去感知世界、与外界交往的能力后,就会带来其他生理或心理性问题,增加罹患老年性痴呆的风险,不仅影响自身的健康与生活质量,还会为子女、家庭和社会带来更大的负担。

南方周末:据您了解,目前听力康复面临哪些挑战?

梁巍:在我们的动态监测中发现,第一是大部分听力障碍的群体生活在城市之外的基层地区,包括城乡接合部和乡村,但是提供听力康复的主要资源多集中在大中城市。我们称之为“服务网点破碎”,需要这些资源的人难以得到及时的服务。

第二是听力康复服务的精细化、精准化不足。佩戴助听器,对很多人而言,是有耻感的,需要专业的适应性训练。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子女很孝顺,为老人购买了高价的助听器,但是老人戴了一段时间就不戴了,不舒服、不适应、不耐烦,这并不完全是助听器的问题。其实助听器不是商品,属于高科技听力障碍的干预工具,需要专业人士的验配和指导,才能更好发挥其功能。

两者背后都包含了听力服务相关专业人才梯队建设的问题,我们中心也在为之努力,通过职业等级认证和规范化培训,不断提升在岗人员服务专业能力和素养。

南方周末: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是全国唯一一所国家级听力语言康复机构,像这样从事听力语言康复工作的专业机构有多少?

梁巍:目前在中国残联系统里边备案注册的听力语言康复相关的机构,已经达到1万多家。中心每年都评估和督导这些机构的质量规范建设和服务业务专业化,近两年还对残联系统内的师资队伍开展专业规范化培训等。这方面,北京、上海、武汉、广深等城市都做得相当不错。

南方周末:全国两会即将召开,听力相关的两会话题中您最关心什么?

梁巍:各地调研时,我们也从两会代表委员处了解到,建议把听力残疾相关的诊断、治疗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的呼声挺高。比如,2023年10月上海已经开始把人工耳蜗纳入医保,这会大大减轻听力障碍者的家庭的负担,也会引导其他有条件的省市参考这一政策,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听力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南方周末记者 黄思卓

责编 曹海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中国   听力   语言   助听器   残联   南方周末   老年人   浪潮   残疾   研究中心   障碍   老人   梁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