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惊蛰,记得吃2菜、食2果、捂2处,阳气足身体棒,健康度春

3月5日惊蛰,有钱没钱,记得吃2菜、食2果、捂2处,阳气足身体棒,健康度春

24节气的惊蛰即将来到,在3月5号,它是24节气的第三个节气。它的到来,意味着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天的气息来了。

虽然天气回暖,但是倒春寒经常会出现,因此爱好养生的人群要注意,生活上做好,饮食上吃对,适应时节,健康过春。

老话讲究,惊蛰到,有钱没钱,记得吃2菜、食2果、捂2处,调养肝脏,补充水分,防止春燥对人体的伤害,身体棒棒的。

第一菜:荠菜

春季户外的第一鲜就是荠菜,初春时节,全国各地都有吃荠菜的习俗。

荠菜虽然是野菜,但是营养高,对人体的爱护极好,不仅可以清热解毒、利尿通淋,还可以清肝明目,是春季养生的好助手。

推荐吃法,荠菜炒鸡蛋。搭配鸡蛋一起炒着吃,味道清淡,不油腻,下饭好助手。

食材:荠菜2把,鸡蛋3个,盐,胡椒粉,生抽

做法:1户外挖的荠菜清洗, 去掉灰尘,去掉老叶,去掉根,放水里浸泡,加入一点面粉

2然后冲洗几遍,沥干水分,切碎备用。

3鸡蛋打好,拌均匀,倒进荠菜碎里面

4加入盐, 胡椒粉, 生抽,拌均匀

5锅里放油,放进荠菜鸡蛋,大火来煎,一面炒好, 翻面,两面炒黄即可

6准备起锅,香味扑鼻,色香味俱佳。

第二菜:香椿

香椿是树上的蔬菜,只有春季才会有它,鲜嫩可口,还有一股独特香味,向来是餐桌上的常客

老话说的好,“常食香椿芽不染病”。春季适当食用香椿,可以保肝、利肺、健脾、养血等,营养价值也不容小觑。

提醒一点,香椿里面的草酸比较多,烹饪之前最好焯水,去掉里面的草酸。

推荐吃法, 凉拌香椿豆腐。搭配嫩豆腐一起来吃,味道不油腻,是下酒菜的好助手。

食材:香椿1把,嫩豆腐1块,葱姜蒜,盐, 醋,生抽

做法:1新鲜香椿清洗, 只要嫩叶,放进热水里焯水,水沸后,捞起,沥干水分

2把嫩豆腐放进热水里过一遍水,去掉豆腥味,捞起

3香椿切碎,成末,嫩豆腐切小块,放在一起

4葱姜蒜切碎,放进香椿里面,加入盐,生抽,香油,拌均匀即可。

第一果:梨子

俗语说:“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惊蛰时节非常适合吃梨子

梨子水分多,干燥的春季食用,可以有滋润喉咙,缓解干燥,润肺止咳、生津止渴,对人体的爱护极好。

推荐吃法,银耳梨子汤。汤里面还可以加入枸杞,百合, 莲子,大枣,营养更加丰富,口感也好。

食材:梨子1个,银耳1朵,枸杞,大枣, 莲子,百合,冰糖

做法:1干银耳用热水泡发,清洗, 撕片,备用。

2梨子去皮,清洗, 切块,去掉核。

3大枣,枸杞,百合, 莲子冲洗,备用。

4炖锅里加入清水,放进梨子块,银耳片,大枣,百合, 莲子大火来煮

5煮沸后,转中小火继续炖,让食材煮烂,银耳里面的胶质煮出来

6起锅前,加入冰糖,让其融化,加入枸杞,营养更加高。一道好喝美味的汤就好了。香甜可口。

第二果:草莓

春季的时令水果不多,草莓是最常见的,有“春季第一果”的美誉。草莓的外表颜色鲜艳,口感香甜,深受人们的喜爱。

生活中适当食用草莓,可以养肝,可以润肺补血、清热润燥,对于春季容易出现的肺热咳嗽、嗓子疼等,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提醒一点,草莓里面的草酸比较多,每次食用不要过多。食用草莓之前要把草莓清洗干净。

“春捂秋冻”,惊蛰到,在生活中注意保暖,还要捂好2处,防止身体生病。

第一处:腹部

腹部是身体一个重要的冷暖部位。肚子暖和,人体少生病。特别是肠胃疾病的出现。

初春时节, 天气冷暖不定,让身体保暖好,保护好腹部,可以爱护肠胃的健康。还可以保护阳气的充足,身体少生病。

第二处:腿脚

“寒从脚起,人老脚先衰”,无论任何时节, 腿脚要保护好。只要脚暖和了,全身都会暖和。

初春时节, 不要过早脱掉厚衣服厚棉鞋,以免造成感冒,防止寒气的侵袭。

此外,还要早睡早起,适当锻炼身体,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困意,防止春困的出现。还可以消耗脂肪,又能起到保护肝脏的效果。

总的来说,惊蛰到,春天就来了,户外即将出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鲜花盛开,绿草油油。趁着好的天气,大家可以外出踏青,享受着惊蛰时节带来的美好,感受春天的魅力。

提醒一点,养生饮食需适度,合理搭配,方能达到最佳效果。祝大家惊蛰安康,身体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惊蛰   放进   荠菜   香椿   阳气   大枣   梨子   银耳   时节   草莓   春季   身体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