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蓝谷母港到南大西洋,将下潜46次,“蛟龙”号这个春节有点忙

“蛟龙”入海,深度探秘大西洋

日月行空从地转,蛟龙入海卷潮回。

时维龙年新春,浩瀚的南大西洋上,我国深海科考最核心的载体之一“蛟龙”号,正忙碌地执行着中国大洋83航次科考任务。这是中国载人潜水器首次在大西洋开展下潜作业,也是“蛟龙号”与其支持母船“深海一号”首次在大西洋开展深海调查研究。

两个多月前,2023年12月17日,“深海一号”船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从山东青岛出发,中国大洋83航次正式起航,计划于2024年5月返回青岛。本航次由自然资源部下属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教育部有关高校等19家单位共81名科考队员和船员组成,预计开展“蛟龙”号下潜46潜次,利用多种常规环境调查装备开展生物环境调查,提升我国对大西洋中脊热液区环境的科学认识水平。

此次远航恰逢农历春节,全体科考队员和船员在远离祖国的南大西洋上,共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节日。据本航次“蛟龙”号深潜作业负责人、高级潜航员唐嘉陵介绍,本航次“蛟龙”号下潜作业时间紧任务重,截至春节前夕,已顺利完成11次下潜,并创造了九天九潜的下潜新记录。

2月9日,除夕夜,“蛟龙”号仍按计划执行下潜作业任务。科考队员们特意制作了代表中国传统节日元素的中国结、福字,随“蛟龙”号下潜并放置在大西洋海底,寄托对祖国和家人的祝福。三位下潜人员也完成了一次有特殊意义的跨年。

海上腾“蛟龙”,天涯共此时。

就在同一时刻,祖国首都北京,央视春晚的舞台上,“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团队代表登上了节目《看动画片的我们长大了》。“看《哪吒闹海》的我们,如今深潜海底,驾驭探海蛟龙。”他们唱起耳熟能详的动画片插曲,与亿万国人共忆欢乐童年,共享深藏心底的“海洋强国梦”,也致敬此刻正在深海大洋忙碌的“探海英雄”!

勇往直“潜”承载国人深蓝梦

“蛟龙”号勇往直“潜”,承载着国人驰骋大洋、走向深蓝的夙愿。

根据公开资料,我国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起步较晚。20世纪末,随着国际海底资源调查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国家对载人潜水器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此前,美、法、俄、日4个国家已经掌握了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生产出“阿尔文号”“鹦鹉螺号”“和平一号”和“深海6500号”等载人潜水器。

2001年,我国海洋界的10位院士和15位教授级专家以及政府部门负责人达成共识:要制造中国自己的载人潜水器,深度7000米。

2002年6月11日,科技部批准了“关于启动7000米载人潜水器重大专项的请示”。那时,中国研制过的载人潜水器最深只到过600米,一步跨到前无古人的7000米深度,似乎“天方夜谭”。作为我国海洋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与制高点,载人潜水器开启中国式自主创新道路。

2007年9月1日,历经近十年的研制,在多家部门合作下,许多科学家魂牵梦绕了无数次的载人潜水器终于组装完成。

此后数年,“蛟龙”号奔赴南海、印度洋、太平洋等全球海域,完成了从海上试验到试验性应用再到业务化运行的全过程,南征北战,百余次下潜,次次圆满完成任务,成为中国探索深海的国之利器。

在这个不断试炼、进化的过程中,“蛟龙”号与青岛深度结缘:2015年3月17日,“蛟龙”号及其母船“向阳红09号”科考船,在圆满完成中国大洋35航次科考任务后,缓缓驶入位于青岛蓝谷的国家深海基地码头,正式在此安家。这也标志着世界第五个深海技术支撑基地——国家深海基地正式启用。

积水成”,谷打造海洋科学城

蓝谷鳌山湾,群山环保,风景优美。一道大坝将大海划开,两侧的草岛和柴岛两岛环抱,把一片静谧的小海湾揽入怀中。这里就是国家深海基地,是“蛟龙”号常年休养栖息、维修试验的母港。

国家深海基地,是青岛蓝谷核心区的重点项目之一,于2013年11月开建,2015年3月启用。它是世界第五个、中国首个深海技术装备支撑基地,也是一个面向全国具有多功能、全开放的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对于实现中华民族“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宏伟夙愿,维护我国海洋安全和海洋权益具有长远战略意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为“蛟龙”号提供安家之所的青岛蓝谷,历经十几年“积水成渊”,已经成功组建起一个服务海洋强国的“大国重器”俱乐部——

这里不仅有国家深海基地、大洋钻探船北部码头、国家海洋设备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青岛海上综合试验场等海洋科研重大基础设施,还有崂山实验室、山东大学(青岛)、中国船舶七二五所青岛分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等国家级海洋科研机构和平台。其中,崂山实验室是中央批准成立的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的海洋领域新型科研机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重大使命任务为牵引开展战略性、前瞻性、系统性、颠覆性研究。一个“国家实验室+一流科研机构及大学+涉海创新型企业”的海洋科技协同科技创新体系构想已在蓝谷照进现实。

截至目前,青岛蓝谷已集聚“国字号”科研机构及高校、研究院50余家,组建各类创新平台突破100个,吸引各类涉海人才1.2万余人。作为首个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青岛蓝谷近年来狠抓产业起势,确定了包括海洋高技术服务、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以及海洋文旅、涉海总部经济等产业在内的产业体系,同时加快布局建设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海洋信息等千亩产业园区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推动海洋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

依托这些特色鲜明的创新优势,当下蓝谷正锚定海洋科学城目标定位,提质提效创新驱动,不断提升科技策源力,持续放大高端创新平台集聚优势:支持国家深海三大平台加快落地;服务保障崂山实验室建设,高效承接实验室溢出和虹吸效应;推动国家海洋计量中心、海洋一所科考船岸基平台、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等重大平台开工,海上综合试验场(一期)等加快建设……

耕海而作,矢志不渝。新的一年里,蓝谷将全力打造加快海洋科技和海洋经济发展的创新“渊薮”,打头阵、当先锋,奋力建设国内领先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蓝谷新城。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肖芳 通讯员 蓝小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蛟龙   大西洋   航次   西洋   大洋   科考   青岛   深海   中国   南大   海洋   春节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