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架中国大飞机,组团直飞新加坡,欧美拦路也挡不住C919走向世界

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举动,在新加坡这样一个国际航空展览盛世中,中国商飞5架飞机组团参展,两架C919,3架ARJ21,其中还包括即将交付用户的成品机,以及正在进行飞行实验任务的试验平台。在新加坡航展期间,这些飞机将进行地面静态展示和空中的飞行演示,这就等于让国际的公众和潜在的用户,零距离地去感受中国飞机。

其实这样一个参展的行动,我觉得至少有3点意味是值得思考的:

(两架C919和3架ARJ21,首次亮相新加坡航展) (两架C919和3架ARJ21,首次亮相新加坡航展)

第一是,它标志着中国C919和ARJ21的研制工作顺利完成,同时已经展开了交付与商业运营。尤其是C919,它的运营时间虽然还不是很长,但是已经取得了国内许多乘客的认可;

第二个意义是,组团参展,表明中国商飞对于自己的产品,它的技术性能、可靠性、运行的稳定性,是抱有充分的信心的;

第三个是,中国商用飞机在开拓海外市场,或者说国际市场的方面,具有非常强的意愿。毕竟商用飞机,它的国际化是产品成功的一个重要特征。

如果没有国际大舞台,那么无论是波音也好,还是空客也罢,这样的百年品牌,不会走到今天兴旺发达的地步。对于中国飞机出现在新加坡航展上这样一个舞台这一时刻,西方媒体有很多声音,但是我们也发现,其中有一些比较极端的态度。比如说,一类是唱衰,另外一类是渲染威胁。

(中国商飞展台以“携手同行 共创未来”为主题,展出了最新涂装的C919、ARJ21和C929基本型飞机模型)

(展馆内,中国商飞展台以“携手同行 共创未来”为主题,展出了最新涂装的1:20比例C919、ARJ21和C929基本型飞机模型)

(波音和空客)

比如说,渲染威胁地说,中国商飞的商用飞机是咄咄逼人的挑战者。那么这个意味,实际上有点跑偏。客观地说,中国商用飞机在国际的商用飞机的市场上,是一个竞争的参与者,它还不能算是一个咄咄逼人的挑战者,这也不是中国商用飞机所秉持的态度。

我们更多的是希望在竞争中,去提升自己的工业体系能力,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新的动力,这是我们真正的初衷。而竞争本身,实际上可以通过技术的进步、市场的合作,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把蛋糕越做越大,所以并不会因为竞争者的增加,会导致一个零和博弈的结果,这是一个非常僵化的思维。

(C919是中国首款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中程干线客机)

那另外一种,就是唱衰中国飞机的。无非秉持这样几类说法:一个是,中国飞机它没有欧洲或者说美国的适航认证;另外一个,就是说,中国飞机很多的关键系统,它并不是中国制造的。

其实这两个说法已经持续了很久,那么第一个适航证的问题,过去可能我们底气没那么足,但今天中国商用飞机是拥有十足的底气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民航局给ARJ21也好,给C919也罢,它颁发的适航认证,是依托完全符合国际标准的适航认证体系。

可以这么理解,我们测试自己的飞机,所用的考题跟美欧用的是同样的试卷,整个考题的难度,是没有经过任何的调整和弱化。既然在这套考卷上我们能考出高分,那么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我们能通过美国和欧洲的适航认证。

拿到美欧的适航认证,其实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它要建立在双方的一个互信和沟通的机制上。实际上,认证的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但其中可能起主要因素的,是双方对于竞争与合作,乃至市场未来认知的差异,导致的一些困难。

在符合国际水准的商用飞机的安全技术体系,这样一个框架下,中国的商用飞机,确实我们也需要去赢得美国和欧洲的适航认证。但是那一纸认证,可能会影响中国民用飞机走向国际市场进程的节奏,但是不会影响结果。因为民用飞机最终赢得市场的认可,它是建立在实际运行的数据和绩效上的。

客观地说,中国的商用飞机在投入国内市场运营的时候,我们开始表现出的运行数字并不是十分理想,跟国际同类水准的飞机是有一定的差异的。但这很正常,任何一款新产品投入市场的时候,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航线的范围的扩大,这些数据在快速地改进。数字的提升,标志着中国的商用飞机在走向成熟。

那么第二个问题,我们再来说几句。确实,中国商用飞机有很多关键系统,它是通过供应链的国际合作获得的。也就是它的厂商,主要技术的厂商是国外。但是要知道,包括发动机在内这样的关键系统,中国从来没有放弃过这些关键能力的自主建设。我们的自主建设跟国际合作,它本身是相融的,并不彼此排斥。

在条件好的时候,我们就通过国际合作,来提升我们的供应链效率。那么在与此同时,我们也要保有自身的能力建设,而这些能力,对于国家的工业体系的总体提升水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果环境不好,那么我们凭借自身建设好的能力,也可以实现这些系统的国产化。

这里面要注意就是,中国的航空工业已经能够为这样的能力建设,提供一个基础支撑。因为在军用装备上,这类的产品我们是有自主能力的,只是要实现从军工系统向商用飞机所需的技术标准的一次越界。

客观地说,中国没有理由放弃商用飞机这样一个工业化的典型顶级产品。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只有这样的工业品,才能够成为中国工业技术能力提升的真正引擎。

西方社会对于中国产品的认知,可能有一定的滞后性,更多的只是完成了从锅碗瓢盆服装鞋帽,到中低端的工业品的进化。那么作为代表人类工业文明顶级产品的商用飞机,“中国造”到底怎么样,我们是需要通过新加坡航展这样的舞台,去让国际社会认知的。

更何况,包括新加坡在内的东南亚市场,对于中国的商用飞机是有合作经验,或者说有使用经验。这样的市场,可能也是我们相对容易进入的。而东南亚市场本身对于我们以C919和ARJ21所打造的干支结合的这样一个平台体系,是有很好的兼容性的。

比如说岛屿之间的航线网络,2000公里的干线以及1000公里左右的支线,可以完美地覆盖这一地区的航行需求。至于中国产品能不能进入这样的市场,或者在这样的市场求得一个很好的生存空间,实际上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去强求。

我始终认为,中国商用飞机的国际化,实际上是国内市场充分运行,经验丰富、产品成熟、技术体系完善建立之后的一个自然外溢,它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效果。

如果中国的商用飞机在中国国内的体系中,已经成为主角,把数据磨练得越来越好,有真实的经营绩效展示给潜在的客户,有完善的技术支援体系确保用户能够无忧运行,那么国际用户又怎样去拒绝这样一款性能优异、价格适中且运行无忧的产品,即使它是来自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新加坡   中国   波音   走向世界   飞机   体系   能力   欧美   国际   市场   产品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