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养生与传统书法的关联

#精品长文创作季#

中医之养生与传统书法是有关联的,在实践、传输和演化中,能够实现共同转归,殊途同归。中医之养生,与传统书法同属于我们国家之国粹,都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都深受《黄帝内经》、《周易》、《老子》、《庄子》等影响,有着共同的阴阳哲学思想,讲究“阴、阳、体、用”:阴为体主静、阳为用主动。并强调“一阴一阳之谓道”,都两者相互影响,气息相通。

中医重视医养结合、推崇养生、强调“治未病”,即“上工治未病”。中医养生特别强调人体气、精、神主宰人体生理功能活动,我们人体只有脏腑协调、气血通达、精液充盈,“人之神”方可清灵通透、丰神俊朗、敏捷逍遥。中医养生之道精义在于特别强调在养形的同时调养心神、神志及元神,也就是重在“养神”——我们且称之为“人之神”。中医养生遵守“天人相应”的总法则,方法丰富而多种多样,其中包括顺应阴阳四时五行六气、养性固精、药膳食养、形体导引、动养、静功及针灸推拿综合养生等等,讲究“形神合一”,践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四时而适寒温”、“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等等,力求使全身体魄达到一种“阴阳平衡且稳定、气血充沛且通畅、脏腑协调且平和、正气内存且充盈、精神饱满且持久”的循环往复、周流不息、生机勃勃的状态。因此,善用中医养生者,可以很好的实践于延年益寿、保健防病。

与此同时,传统书法在书写过程中的起承转合,其中之意境、气韵、神思、妙法等无一不是书写者全身之精气通过纤毫笔墨一笔一划所充分展现的一种生命形态的体现。书法之“血”,是水墨形态,是书写者以气促动笔端、导引挥洒的介质,书法之“神”则孕育于书写者别具匠心的构思、建造的笔端水墨游走摇曳之中。

我们在临案书写之时,凝神静气,笔墨纸砚,细细研磨,展案铺白,执笔着墨,凌纸运笔,或行或止、或转或伸、或收或展、或提或按等等诸多行笔之意志之法度,均与书写者身心形态、精神气血、神识意志息息相关。故而,我们可以体验到:传统书法不仅是高雅的艺术技艺,也是定然是有效的养生方式之一。通过传统书法的修习与练习,我们自然可以调节心理、陶冶性情、净化心灵,进而获得提高心智、内外兼修、性命圆通的益处。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在《九势》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著名书法家孙墨佛先生谈及他的长寿秘诀时说:“作书临帖,端坐凝神,专心致志,百念不生,呼吸匀称,双目聚精,犹如气功、太极拳之入静,……屏气呼吸,出入丹田,周身血脉,新陈代谢。”

传统书法者将生活体悟、内心世界通过和谐自然的章法布白、别致优美的结构造型、变化生动的运笔行气,自然而然地“舒心中气,散心中郁”,产生欢愉、满足、陶醉的快感,进而刺激大脑分泌良性神经递质、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书法者在执笔书写过程中尤其讲究“形神合一”,强调形体有法度而不失灵动、神髓有韵味而饱含隽美。古代书法大家欧阳询强调“学书为乐”,自然地悬腕、悬肘,通过指力运笔着墨的疏密开合、浓淡枯湿,不断前落后顾、左撇右捺、上折下弯、横竖点按,书写进程或庄重严谨、或厚积薄发、或笔走游龙、或轻快摇曳、或轻提重按、或断续相连、或一气呵成……整个过程不仅系统地调节了大脑神识、手臂肌肉神经,也使指、臂、肩、背、腰、腿部也得到协调运动,使得精神集中、力道均匀、气息协调、身心舒适。养生之功自然不言而喻。

精妙的传统书法作品传播并体现或优美、或高雅、或清新、或恬淡、或婉转、或洒脱、或苍劲等等之文字形体。但凡书法技艺超凡脱俗的大成者,几乎都达到某种契合自身特质特性的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通透体悟、圆满而酣畅的内识状态,其人生内涵、生命质量、身心圆满、形神合一等等往往达到极高的“养生”境界。如古代有黄庭坚之《方药墨迹》、王献之之《鸭头丸帖》、苏东坡之《覆盆子帖》等,既是中医处方(医案)亦是难得的书法墨宝。

人的精神意识、情志状态,会受到其所在社会时代背景、个人生存境遇影响。那么,如果此时的人能平心静气,能去修练传统书法,能去研读《黄帝内经》汲取其中阴阳养生之道,则会与众不同而自带气质芳华。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这条经文里面的“阴平阳秘”是指通过践行中医养生之道,保持人体阴(津液、血液、精微等物质)、阳(元气、宗气、卫气等气的功能)平衡。“精神乃治”则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心理活动的正常、稳定、平和。这是一种良性的心理应激体现,能够产生良好的机体调节,促进人体五脏六腑、血脉经络、筋骨百骸等组织器官的积极生理功能。另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而喜怒悲忧恐这些情志活动分别由五脏所司,如“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而情志过激,又反伤五脏精气,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因此如果长期七情太过,超过人体的生理调节能力,即可致脏气失调、精神失治,乃致病态。与此类比:传统书法在调节、疏导人之精神情志的养生作用中则体现在:以书法言情志,在精妙的书法精神和意境中传达个人意志、态度、个性、情怀等等。

毛主席之“沁园春·长沙”书法

历代传统书法字体主体有五种:行书、草书、隶书、篆书和楷书,讲究形意神髓,也由此诞生四大书法家,将书法情志完全融为一体、登峰造极。清代书法家梁巘在《评书帖》对历代书法进行精辟总结:“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分别指代晋代书法流美妍媚、风流潇洒、无拘无束,反映士大夫阶级的清闲、雅致、安逸、舒适,流露出一种娴静怡然之美感;唐代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苍劲有力,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极富力量、力道与力度之美感;宋代书法纵横交错、跌宕起伏、沉着痛快的书法风格,正是在“国家多难而文运不衰”的局面下,文人墨客不满现实的个性书法,以书达意、表达一种情怀、心境、态度等。比如:东晋王羲之,其书法被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被尊为“书圣”,其特点为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给人以静美之感、慰人心灵;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初唐欧阳询,笔力险劲瘦硬,意态精密俊逸,自成“欧体”,其书法严谨有法度,完全摆脱了不稳定字形的无规律性变化,而进入了造型分析的层次,给人以庄严自重之感、使人自持。中唐代颜真卿,自创一种方严正大、朴实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给人以震撼之感、催人振奋;其代表作《多宝塔碑》、《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晚唐柳公权,其书法瘦劲严谨,骨力道健,被誉为“柳体”,给人以精干凝练之感、使人沉稳。与颜真卿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称。

“书圣”王羲之之《兰亭序》书法

中医与传统书法相结合,其相关获益是微妙的,也是相辅相成的。传统书法可以抒发人之性情、寄托意志、调节精神情志及心态、稳定情绪,如:暴怒之时可以抑郁肝火、使心平气和,狂喜之时能凝神静气、精神集中,过思之时能转移情绪、寄托情感,忧悲之时能散胸中之郁、愉悦精神,惊恐之时能安定心志、稳定神态。具体在习书时通过心神主宰指腕,指腕挥运笔端,笔端墨注点画,不仅可以使人逐渐进入一种全神贯注、浑然忘我的状态,还可以使人的心神清静纯和、恬淡虚无、少思寡欲,从而使得体内阴阳平衡,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达到与中医养生相同的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效果。

从不同书法字体对个人性情、气质、情感等影响来讲,与中医体质的辨证论治所采取不同的理、法、方、药产生的不同疗效有异曲同工之妙。书法大家周星莲在《临池管见》说:“作书能养气,以能助气,静坐作楷书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如:楷书:字体端正工整、结构紧密、笔法严谨、沉稳恬静,能除人矜躁,有助于调节急躁、紧张、焦虑的患者心理。草书:体态放纵、笔势连绵回旋、离合聚散、大起大落、一气呵成,有助于精神压力大、情志压抑者进行疏导、发泄不良情绪。行书:字体如行云流水、轻松活跃,有助于抒发人的灵性、培养灵活应变能力,适合于自卑、自闭、忧郁、痴呆之类患者练习。篆书:严正安稳、行笔缓慢,适合于高血压、冠心病、心率紊乱患者练习。隶书:书体从容、风格变化多端、形象丰富,如入林泉之乐,使人气血平和,有助于调节焦躁不安、固执偏激、恐惧、头痛、失眠、神经衰弱等患者不良情绪及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中医之养生与传统书法的关联是肯定的、微妙的、相辅相成的。传统书法是一种高雅的养生艺术技艺,亦是防治心身疾病进展的中医非药物之养生妙法。两者在“养生”的作用上是水乳交融、相互共通的。传统书法善调身心性情,中医养生善养“人之神髓”,如如《灵枢・本脏篇》云:“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庄子曰:“平易恬澹,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虽然现代社会节奏很快,生态环境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负性影响,人类文明也时不时受到战乱的冲击……但是,我们作为华夏民族善良文明的人群,我们拥有这传统中医和书法两大引以为自豪的文明瑰宝,我们自然可以通过中医之养生与传统书法相结合,并且自信可以达到“上古之人……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么一种高级的生命形态和理想的寿命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书法   中医   法度   行书   书法家   阴阳   人体   状态   传统   精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