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再说“耳朵收货的欺骗性”

很多读者在阅读拙文《耳朵收货的欺骗性》后吐槽:如果不用耳朵收货难道是用机器收货不成?选择或者购买音箱不是为了耳朵听难道是为了机器来听?对类似问题,我不得不再说说“耳朵收货的欺骗性”。

首先,我得请求类似读者,要审清文章标题。标题是“耳朵收货的欺骗性”而不是“拒绝耳朵收货”。而且,我还专门用一定篇幅去讲听觉的局限性和替代耳朵完成评价的客观方法。如果不是因为听觉的局限,哪里还有客观评价的必要呢?

什么是客观评价?

也就是用仪器来检测所要获得的结果。

客观评价的根源在哪里?为什么要用客观评价?

客观评价的根源在主观,它的标准是人定的。客观评价是根据主观需求来制定的所有标准,根据人的主观需要和可以实现的能力,制定了测什么、怎么测及其测定指标。如频响曲线:我们想知道20Hz~20KHz的频率响应是否均衡,就必须借助设备来检测,如果用耳朵来辨别所谓“三段均衡”那是徒劳的。换言之,耳朵(听觉)真没有这个能力来辨别“三段”(高、中、低)是否均衡的能力。即便是有,那也是极不稳定极不精确的(如喝酒前与喝酒后听觉状态不一样,心情好与心情不好听觉状态也不一样)。机器不喝酒,也没有心情,所以它什么时候都处于客观状态的感知。由于机器不受主观因素变化影响,所以它的检测永远都是客观的。有了机器评价的频响结果,哪里还用得着耳朵去辨别所谓“三段均衡”呢?如果机器检测三段不均衡,耳朵判断是均衡的,以哪个为最终标准呢?肯定是以机器检测结果为标准。因为,听觉的个性不能替代普遍的共性。机器代表的是普遍的共性。

其次,要知道所有客观评价的检测方法和标准都是人制定的,机器检测是受人的委托,它使用的标准问题,都是人的主观思想泡制出来的,代表了人的主观意志,最终都是代表了人。这样说,那机器检测究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应该理解为:它的评价标准是主观的(人定的),但是它的评价方法与过程是客观的。它按照人的意志去评价,这是客观的,但它评价的标准是是人定的,这是主观的。只不过它代表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绝大多数人、抽象的人,往更大范围来说即人类。比如称。它的刻度(重量标准)是人为的(人定的),主观的,但是它的评价结果(公斤或克)是客观的,并且是所有人公认的。用仪器来检测音响,就相当于用称来衡量对象一样,采用公认标准。只不过,重量的单位是kg或g,频率响应的标准是KHz或Hz。

那为什么还要说“耳朵收货”的欺骗性呢?

首先,人耳在不同条件下感觉不稳定。比如,“当声压级在50dB以上的时候,人耳能分辨的最小声压级变化大约为1dB;当声压级小于40dB的时候,声压级变化需要达到1dB~3dB才能察觉出来”(https://wenku.baidu.com/view/5e6910a1f2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f1.html?_wkts_=1706776644385&needWelcomeRecommand=1),声压级越小,人耳的灵敏度(包括辨识率)越低。也就说,人耳的听觉辨识局限在:

声压级辩别力:声压级50dB可分辩出1dB,40dB可分辩3dB;频率辩别力:1kHz以下可分辩3Hz,1kHz以上能分辩0.3%的频率变化(很多人唱歌跑调就是因为频率辨识率差,听不出频率变化的差异;440Hz与432Hz标准音体系的差异,连受过音乐专业训练的也很少能分辨。)。

方位辩别力:水平正前方3度;时差辩别力:50ms;峰谷点的频率失真:有50%的人能感觉到5dB峰谷失真;失真辩别能力:纯音时为0.5%,音乐为2%(参考阅读: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494550428362434819.html)。

而且,不同的人种,听觉感知(辨识率)状态是不同的。如下图:

图 1 中欧人种人耳曲线差异

也就说,人的听觉在声音的辨识问题上,还是存在较多局限的,所以耳朵收货是不能准确的。

其次,人耳是一个个性化极强的东东。尤其涉及到音乐审美,个性化更突出。所以,好听不好听因人而异。那是不是意味着你认为好听的都是所有人都认为好听呢?再深入问一句:如果你认为好听的大多数人都认为难听,那是否意味着大多数人都错了,只有你是正确的?由于人耳的主观性很强,千差万别的个性,所以才需要客观评价来抹平这个个性,否则,任何制造都可以不要标准,一旦放弃标准,这一行业也就不需要科技加持了。可偏偏行业的标准问题恰恰随着行业发展也在发展。如频响标准。美国IEC 4dB,欧洲默认却是 3dB,我们则把这个标准提高到 1.5dB。

达赖六世写了一首诗“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声音是客观的,音乐的声音也是客观的,无论你见或不见,它就在那里。

人类发明用设备检测声音,尤其是音响设备的性能,就是为了让制造的音响产品无限接近客观,避免因听觉的主观造成性能评价的错误。

当然,无论客观评价多具有科学的优势,最终还是得耳朵收货。音箱买来就是为了给具体的人听的,还得购买者喜欢才行。但是没有科学的客观评价做参考,完全靠耳朵收货那只会害了自己。几十元或几百元的产品无所谓,但是几百万的产品那就害得过分了。如美国威信旗舰,中国市场价400万,听感上我觉得一塌糊涂(我13岁学钢琴,16岁学小号,19岁进交响乐团,24岁进音乐学院作曲系,34岁音乐学院给研究生上大课,现在69岁还作曲,音乐听觉及其审美水平还是很自信的)。要从中找到它与几千元的产品的差异确实很难。这个产品在美国13.5万美元,在我国400万人民币。如果不是耳朵收货,它在国内卖不出去。因为,国内靠耳朵收货的“烂耳朵”很多,无法评价和判断产品价值的实在太多。烂耳朵只能收烂货。国内外靠价格收货的也太多。听觉修养不够,只好靠价格包装来凑。殊不知,价格是商品的一种包装方式,很多人都有“一分钱一分货”的理念或惯性,这恰好是商人利用的弱点或机会点。

这里不反对耳朵收货。但是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绝对的耳朵收货是具有欺骗性的,还是要将客观评价和听觉审美等主客观结合起来才能减少欺骗性。即便是你的耳朵不算太好,但一对客观评价指标高的音箱,有助于提高您的审美水平和修养。它会以实力慢慢培养您的正确音响观。

虽说现有的音箱客观评价指标并不完善,但是已经具备了基本性能评价。如频率响应完全可以替代主观的平衡感,谐波失真(80Hz以上)、信噪比等完全可以替代主观的纯正感,动态、瞬态效应等完全可以替代主观的生动感,这些客观评价所达的性能及其精确性,是主观评价达不到的。只是音色评价这一块儿,设备检测还不成熟或普遍。

还值得提醒的是,很多商家不择手段,也常用偷梁换柱的方法来欺骗消费者。实测和标称不一样。这时候,耳朵收货显得尤其重要。但,问题是绝大多数消费者的耳朵不是金耳朵,辨别不了音质的好坏,那怎么办?多问,多请教,多听现场音乐。很多发烧友是比较有经验的。他们的意见也是很重要的参考。否则就只能任人摆布了。

祝2004春节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9

标签:欺骗性   收货   声压   耳朵   听觉   主观   客观   机器   评价   标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