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丛林的足迹,那些曾踏上越南战场的靴子3丨装备

各大平台搜索:@极战术

让外行人看更多“门道”!

越南战争Vietnam War是冷战时期爆发于东南亚的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也是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重大的战争。其虽结束多年,但得益于影视、游戏、音乐等元素,至今文化影响犹在。

(还未阅读上期-全皮靴篇的伙伴,请点击上图传送)

(还未阅读上期-丛林靴前篇的伙伴,请点击上图传送)

而越战装备也一直是造型和众多藏家圈子里的热门品类。作为一个零几年入坑越战老粉,小编今天将继续介绍越战的靴子,也希望伙伴们能转发点赞,让这些相对小众但是有魅力的东西能够为更多人熟知,谢啦!


(鱼鹰社/Osprey所绘制的越战时期穿着丛林靴的美军形象)

(常见的Vibram九星靴底与Vibram丛林靴底以及我军07作战靴靴底对比。设计风格是不是很神似?)

丛林靴篇(续)

上期说到,虽说Vibram丛林靴底是一款“万精油花纹“,能适应绝大多数的地形,也与今天流行的花纹款式差别甚小,但是其在越南战场的表现也仅是刚好够用,并非是对应热带丛林泥地的最优解。这主要是因为士兵们在实战中发现,该靴底的小缝隙,存在卡住树枝、石子等杂物时不容易清理,沾染烂泥之后防滑性下降严重的问题。而这也催生了丛林靴底的再度进化,

(虽说Vibram丛林靴底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是比较“万精油”的,能适应绝大部分的地形,但是其并不够适应热带丛林环境)

第三代丛林靴 (DMS)”巴拿马”底/四代丛林靴

第三代丛林靴 (DMS)巴拿马底(或者说四代丛林靴),将三代丛林靴的Vibram底/A底换成了更适合泥泞环境的巴拿马底,其他几乎没有差别,靴筒处补强、脚踝斜向补强、后跟纵向补强都进行了保留,尤其是其依然沿用前者的防刺钢板设计。

(隶属于MACVSOG下属CCC的,夏威夷/Hawaii侦察队的罗杰.史密斯/Roger smith)

(穿着巴拿马底丛林靴的MACVSOG的缅因侦察队/RT Maine队员)

(1968年2月越南溪山,一名使用带瞄准镜的勃朗宁M2HB机枪的海军陆战队员

(1969年驻扎在越南安禄的第一骑兵师士兵)

"巴拿马”(Panama)这个名字来源于:在巴拿马运河区的美国陆军热带测试中心(USATTC),在这里的实验排会负责在潮湿炎热的环境下对实验型装备进行实地测试。

(美国陆军热带测试中心(US Army Tropic Test Center,USATTC,位于当时巴拿马运河区克莱顿堡,同时该地也是美南方司令部陆军总部所在地,是美国在巴拿马驻军最多的地方)

据说,著名的"巴拿马”靴底花纹是由丛林战训练中心(JWTC)的美国陆军中土雷蒙德·多比 (Ramond Dobie) 在 克雷森H.科尔尼(Cresson H.Kearny)的协助和监督下于1944年初构思的,但二战的结束阻止了其发展的步伐。

(1970年在柬埔寨的美军正在救治伤兵)

1966年,科尔尼收集了一些越战军人对Vibram靴底的负面评价。主要的抱怨是:在泥泞环境中,该靴底纹路很快就会被填满,可能短短几分钟后就很难在不打滑的情况下正常移动。

(1970年在越南蓬山,穿着巴拿马底丛林靴的的游骑兵与第 173 空降旅士兵)

随着越南战争深入,五角大楼对丛林靴和其他热带战争装备的兴趣也开始明显增加,这也推动了1966年“巴拿马”靴底的获批重启。据说其于1966年投产并在1968 年通过实测,“巴拿马”靴底被正式应用于所有热带作战靴,而且在1975年之后继续使用且延续至今。

(大模块纹路设计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沾泥打滑的问题,至此丛林靴也算正式定型了,老美如今的丛林靴款式也它差不多)

与常规靴底设计不同,"巴拿马”靴底采取了大块的花纹,其外缘有明显的凸起,中央部分有较浅且程梯形的特殊纹路。这也是该设计具备一定“自清洁性能”的原因。"巴拿马”靴底的纹路设计可有效地将泥巴从缝隙中挤出,不会一直粘在鞋底,从而显著提高抓地力。

(1971年8月的“大毒蛇”行动中,游骑兵战士正在准备离开UH-1D直升机)

(1971至1972年,在越南巡演的196旅的乐队)

(1973年3月,正在离开营地的美军士兵)

这里谈一点个人感受,在常规地面状态下使用(尤其是有简单铺装的地面),"巴拿马”靴底穿着舒适度是不如Vibram靴底的,这里并是故意颠覆上面结论,而是因为这两种靴底对于不同路面的确各有优劣。

(Vibram靴底与"巴拿马”靴底对比。可以看得出,前者的花纹排列比后者更为深刻和密集)

首先从受力点来说,由于靴底纹路更为密集,Vibram靴底受力会更均匀,虽然可能出现卡泥巴或者石子的情况,但保持了一个相对耐用的状态。而"巴拿马”靴底虽然在丛林泥地里算得上王者级别,但要到了硬质地面,周围那圈橡胶齿磨损之后,耐用性就会出现明显的下降。对此小编只能说,专靴专用,在城市一类的有铺装路面穿,"巴拿马”底是不如Vibram底的。

(一直存在争议的后跟接缝。老玩家都知道,这个接缝其实也并非是一个标准的)

一直以来圈内都有个传闻,那就是:越战时期的"巴拿马”底靴和越战之后的差别在于有无后跟的接缝。虽说绝大多数越战时代的靴子都有此处细节,但并不能100%保证所有接缝靴都属于越战时代。小编经过与海外老玩家的交流,了解到某些品牌的靴子接缝最晚延续到了1980年。而且反倒是有些60年代末的靴子,比如恩迪科特.约翰逊公司(Endicott Johnson Corp)的产品,它们就没有这个接缝。

关于"巴拿马”底靴能说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如果大家感兴趣以后小编会单独开一期来谈谈。


第三代丛林靴 (DMS)波纹底

( 60年代“V”字纹/波纹底全皮作战靴实物)

该靴的靴底与越战时期多个军种都使用过的波纹底全皮作战靴完全一致,其他几乎与普通三代丛林靴没有差别,补强、防刺钢板设计都继续沿用了。讲真的,这个靴底花纹根本不适合丛林泥地,也难怪它的出镜率不高。

( 越战时期疑似使用“V”字纹/波纹底丛林作战靴的美军士兵)

赤脚靴/野人靴

该靴为纳提克实验室(Natick)开发与测试的试验品,有赤脚底版本和拖鞋底版本,于1967年8月在越南开展测试,大约生产了24双,直至同月26日该计划被取消。

( 各种不同版本的“脚丫子”鞋底)

该靴创意来源于越南人会在丛林中识别美军丛林靴的鞋印然后发起追踪,于是美军方开发出这款赤脚鞋来模拟赤脚的越南人。

(这套图应该是后期产品,鞋身材料采用沙漠色的翻毛皮。Ro-Research开发,wellco公司生产)

该靴虽然罕贵度极高,也参与了 SOG及一些侦察单位的试验,但却很少在实战中被使用。主要原因是其使用体验极差,尤其是对于大体重的士兵相当不友好,舒适感极差同时还很滑,导致踩出来的鞋印太深或者完全变形,更别说是在泥泞的道路了。而且,越南人也不傻,他们知道美国人脚码是远大于越南人的,所以该靴被士兵们认为是不切实际的失败产物。

(上图为国外藏家收藏的赤脚靴模具。当年制造该靴的 Wellco公司是业界里实力相当强大的公司,但2008年该公司被收购,工厂关停后相关模具也被丢弃)

三角洲靴/网布靴

这种被称为三角洲靴(“Delta foot-wear” boot)的网布材质实验靴子,绝对算得上是越战装备里的奇葩。

(三角洲靴版型基本是参考了二代丛林靴,脚踝处未设计补强,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采用了大面积的尼龙网布材质)

同样,该靴也是提克实验室(Natick)的产物,设计目的是为了应对在美军越南尤其是在湄公河三角洲地区作战的士兵中数量惊人的足部真菌感染。

(这种尼龙网布材质非常通透,都能看到肉了)

第9步兵师的外科医生于1967年10月底访问了提克实验室,1967年11月17日,美国军方采购了400双专门设计的试验靴,交付于第9步兵师的侦察单位进行测试,意在帮助他们护理的足部卫生。

(除了使用大量的尼龙网布材质替代皮革,该靴则是继续沿用的成熟的Vibram靴底)

这批实验靴则于1968年1月5日被空运至越南战场投入使用,但由于防护性差、强度低下以及容易进入异物等问题,其装备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所以,1968年11月18日对该奇葩靴子的推广计划最终被取消。

(大量的尼龙网布替代皮革,带来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影响了靴子的强度,更不要说网布的透气孔容易进异物这个问题了,简直成了步兵单位的噩梦。虽说能快速排水是优点,但是怎么看都有点得不偿失)

当然,这几期也仅能代表一部分越战靴子,毕竟对于工业以及加工水平不高的国家来说,造皮靴或者丛林靴的成本还是太高了,实在是难以满足旷日持久的战争需要...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下期将继续更新帆布靴篇,敬请大家关注。

祝君阅读愉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2

标签:越南   靴子   巴拿马   丛林   东南亚   越战   赤脚   花纹   热带   美军   足迹   士兵   战场   装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