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三杯茶,你的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


中国作为茶叶的故乡,饮茶风俗历史悠久。


林清玄说: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



心不静,是喝不出茶之真味的。


若有喝茶的心情,无论当下的日子是好是坏,都能从容度过。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也加入喝茶的行列,认为不仅比寡淡无味的白开水好喝,而且还能起到养生的功效。




2022 年发表在《内科医学年鉴》上的一项研究,针对 40~69 岁之间的 50 万饮茶者随访了大约 11 年,结果发现,每天喝 2 杯茶的人,全因死亡风险比不喝茶的人低 9% 13%。


2023 年 7 月,一项发表在《美国医学主任协会杂志》(JAMDA)的研究发现,中年人饮茶,有助于降低晚年身体虚弱风险。



与每日不饮茶的人相比,每日喝红茶或绿茶的人老年时虚弱风险降低了 18%。



为什么普普通通的茶叶,会有这么显著的优点?


茶多酚:天然的抗氧化剂


这是因为多酚类物质是天然的抗氧化剂,茶叶含量最多、被研究最广的应该属茶多酚了,它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分之一。



茶多酚,相当于是人体的保鲜剂。因此,同龄人当中,喝茶的会比不喝的看来年轻一些。


氨基酸:天然的镇静剂


茶叶中有几十种氨基酸,主要有茶氨酸、谷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等等。


如果说咖啡碱提神,则茶氨酸是安神的。这两者相辅相成,让茶叶有提神的作用,但又不会过度兴奋。



茶氨酸被称为“天然的镇静剂”,也就是说,如果喝茶得当,也会有让人静心、安神的效果。



确实喝茶可起到养生的效果,但是喝茶也有讲究,如果饮茶毫无节制或者饮茶方式不当,很可能养生不成反伤身。


无饮用习惯别强求


每个人的身体情况和生活习惯不同,有的人爱喝白开水不喜欢喝茶。如果没有饮茶的习惯,不必强求,也可以通过其他健康生活方式带来获益。



陈皮茶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尤其适合流感之后嗓子不舒服、咳嗽痰多的朋友。


陈皮具有的理气降逆、调中开胃、燥湿化痰之功。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


能够帮助脾胃气滞湿阻、胸膈满闷、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呕吐秽逆、二便不利、肺气阻滞、咳嗽痰多。


陈皮茶



【食材】:一个完整三瓣状的陈皮(重约8克)、250ml水


【做法】

①煮之前,先清洗除掉表面的灰尘杂质;

②取陈皮随冷水下壶,煮开后再改文火煮三到五分钟。这样陈皮才能完全出味。


【用法用量】:一周服用两到三次


【功效】:陈皮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能,能燥湿、健脾、开胃,适合脾胃虚弱、饮食减少、消化不良人群。



别喝太烫的


因为高温会损伤食道,增加食管癌风险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认为饮用温度超过 65 的热饮料可能会致癌,并列入 2A 类致癌物。



所以用沸水冲的茶,建议放到不烫嘴再喝。


多喝淡茶、不喝浓茶


浓茶含有更多的咖啡因,容易引起恶心、胃灼热、心悸等问题,下午或晚上喝也会影响睡眠,所以要少喝。



另外浓茶富含的鞣酸还会影响铁的吸收,缺铁性贫血者最好不喝浓茶


不喝隔夜茶


隔夜茶内含有的营养成分会大打折扣,且容易
滋生细菌、霉菌等有害物质



饮用后不仅无法获得茶叶内的营养成分,还可能存在健康隐患,建议尽量不要喝。


别超过 5 杯


喝茶别贪多贪浓,正常人每天 4 5 杯为宜(一杯量不超过300ml),以淡为好。


别喝得太晚


建议喝茶时间:早餐后半小时或下午3点前



早饭后喝茶,可以起到提神醒脑、抗疲劳的作用,适合需要工作一整天的上班族。


下午喝茶,能够起到助消化、降血糖、血脂,保护血管的作用,适合“三高”人群以及中午吃的比较油腻的人。


要远离烟酒


需要注意的是,爱喝茶的人建议远离烟酒。喝茶的同时吸烟饮酒,会增加患癌的概率



胃不好别空腹喝


胃不好的人群,尤其是慢性胃炎、胃食道反流等基础疾病的人群,不要空腹喝。


因为茶多酚会刺激胃黏膜,使得胃酸大量分泌,引起肠胃不适



最后,茶叶容易吸潮也容易串味,让茶喝起来“鲜爽”的茶氨酸容易损失,抗氧化的茶多酚也容易氧化损失,而且温度高时损失更严重。


所以茶叶要密封、避光、低温储存,短时间不喝的茶还可以抽真空后冷冻起来。


END

(文内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燥湿   镇静剂   陈皮   浓茶   提神   茶叶   人群   身体   适合   风险   发生   建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