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医“发物”真相!现代医学给出答案

作者:江剑刚,药剂学博士、注册药剂师

本文转载自江剑刚博士的视频,科学公园略做书面化编辑

引言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个叫做“发物”的词。

很多人问过我:

“我生病的时候,是不是这些东西不能吃?那些东西也不能吃?因为很多人告诉我,这些都是‘发物’。”

我一直避于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知道,在我们中国人当中,有一部分是全盘地、无条件地接受中医的传统理论及信息,他们把古籍当作不可否认,也不容许别人质疑的东西。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对于中医完全不屑一顾,不认为其中有任何可借鉴之处。

而大多数中国人,对于中医则是持一种半信半疑的态度——不完全相信,也不完全排斥——当生病时,首选的是现代医学;当病情稳定时,也会尝试中医。

所以,对于“发物”这个概念,不同人也就有着不同的理解。

因为很多人发现,当自己生病时,有意或无意吃了中医所说的“发物”,并没有出现什么异常情况,于是他们开始怀疑,“发物”到底是否存在。

今天,我将结合现代医学的知识,向大家解释中国传统医学概念中的“发物”。

什么是“发物”?

“发物”是我国古人对于一些不利于患者的物质,特指食物的总称。

这些食物在古人的眼里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减缓患者的康复,甚至引发新的症状。

这个“发”有三个意思:诱发、引发、助发。

诱发:诱出患者新的症状。

引发:引起一些不适。

助发:助长病情的恶化。

如果大家详细研究过中医古籍的话,就会发现,在我国不同的地区,对所谓“发物”的认知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像国内的大部分内陆地区,在过去很长的时间,因为接触不到海鲜,往往并不把海鲜当作一种“发物”,而是更多把羊肉、牛肉当作“发物”。

这就是中医在地域上存在差异的一个具体表现。

到了今天,大多数中医把“发物”为六类(有些分为八类),下面我将用现代医学的方法为大家分析这六类“发物”。

从中大家可以了解到,哪些“发物”确实有医学道理,哪些“发物”大家可以不用过多担心。

第一类 生热发物

其代表食物包括葱、姜、韭菜、胡椒、羊肉、狗肉等等。

它们会使人体出现发热、喉咙发烫、口渴、便秘等现象。

中医认为,这些食物“性燥热”,热性体质的人需要忌口。

而从现代医学的角度,以上症状实际上是由不同原因所导致。

先说发热现象。

由于这些食物大都含有一些舒张血管的成分,所以在食用之后,血管会舒张开来,导致人体产生发热的感觉,该症状不会损害健康,无须担心。

然后说喉咙发烫、口渴现象。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来,喉咙发烫、口渴是由反胃酸引起的。

姜、葱、韭菜、胡椒这类食物,常常会导致体内胃酸的过度分泌。

对于普通人来说,因为饭后通常不会躺下,而是或坐、或站立、或走动,因此不会出现反胃酸的现象。

但对于患者则不同,他们在饭后通常会躺下,在这种情况下,过度分泌的胃酸很可能会返回到咽喉甚至嘴里,造成喉咙发热、发烫,嘴巴发苦、发干。

所以,当我们明白喉咙发烫、口渴其实是反胃酸导致,就能找到相应的办法有效解决:

一方面需要控制此类食物的摄入量,可以少吃,但不必完全忌口。

另一方面,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让患者在饭后半小时内不要立刻躺下,而是保持坐姿甚至是站姿。

至于少部分反胃酸非常严重,或无法在饭后保持平躺以外姿势的患者,则仍需避开这类食物。

最后说便秘的原因。

羊肉和狗肉不但含有高蛋白成分,还含有大量的铁元素,铁元素是造成便秘的一个关键因素。

至于应对方法,要么减少羊肉、狗肉的摄入量(不需要完全忌口),要么将这两种肉类与其他蔬菜混合在一起吃。

均衡饮食,而不是只吃肉类,对患者的康复更加重要。

第二类 冷积发物

其代表食物如西瓜、柿子、雪糕、冬瓜、四季豆、莴笋等。

中医认为,这些食物会导致腹泻、冷痛、咳嗽、胸痹等症状,所以脾胃虚寒、寒症体质的人群不宜多吃。

先说导致腹泻症状的原因。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来,水果表面附着了大量微生物,而古代人并不了解微生物的存在,他们在吃水果前,往往只是简单地清洗一下,甚至只是随便在衣服上蹭一两下,然后就吃下去了。

这样,水果表面的大部分微生物当然没有被去除,在跟随水果进入到人体消化道之后,会造成人体肠胃中菌群的不平衡,从而导致腹泻。

更何况,古人使用的并不是经过过滤、消毒处理的自来水,而是天然的河水、湖水、井水,其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用这样的水去洗涤水果,反而会进一步造成污染。

有人说,健康的人吃了没洗干净的水果,未必会生病呀?

道理很简单,健康的人抵抗力比病患要强很多,即便出现腹泻的症状,对其产生的影响也远不如患者严重。

根据幸存者效应,人们往往会忽视这类“不洁净食物”对于健康人的影响,只留下“这些食物病人吃了会拉肚子”的刻板印象。

至于咳嗽、胸痹,实际上也是反胃酸导致的——大量食用水果,同样会造成胃酸的过度分泌,由于食道位于心脏的后面,所以当胃酸上涌到胸口时,就会导致患者的胸口甚至心脏不适,有“胸痹”的感觉,而当胃酸到达喉咙、刺激咽喉时,则会导致咳嗽。

这个现象在现代医学中叫做Heart Burn,即“烧心”。

对于现代人来说,只需要把水果、蔬菜洗净,就可以避免腹泻,对于病人来说,少量食用是没有多大关系的。

第三类 湿热发物

代表食物如饴糖、糯米、猪肉等。

中医认为,此类食物会引起脾胃不适及其他症状。

在现代医学看来,实际上就是消化不良。

这些食物本身确实较难消化,而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运动较少,肠胃的蠕动也会相对变缓,所以消化不良的现象对于患者尤为明显。

所以,以上这些“湿热发物”,只需少吃即可,并不需要完全忌口。

第四类 滞气发物

代表食物如豆类、薯类(芋头、红薯)、油腻食品(油糕)、荞面、莜面、茨实、莲子等。

中医认为,以上食物会导致肠胃阻滞不畅。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以上都属于高淀粉类食物,对于淀粉含量不是很高的食物来说,所含淀粉通常在胃与十二指肠被分解掉,虽然也会产生气体,但相对较少,往往打个嗝就可以排掉了。

而高淀粉类食物,则需要在大肠内进行进一步分解,且产生气体较多,由此导致大肠内部聚集了大量气体,造成胀气(腹胀)现象。

对于胀气现象,通常无需担心,大多数情况下放几个屁就好了。

如果患者感觉非常不适的话,可以选择少吃这类食物,或服用现代医学中的一些药物来化解这些气体,症状很快就能得到缓解。

第五类 动血发物

代表食物如胡椒、辣椒、桂圆、羊肉、狗肉、白酒等。

中医认为,以上食物易迫血外出,导致血热上冲或血热下注,具体症状如衄血、吐血、咳血、痔疮、月经过多、血尿等。

现代医学看来,这些食物中含有一些会导致血管舒张的化学成分。

当血管舒张时,对于一些已经有出血症状或出血点的部位,自然会导致出血量加大,如月经过多、痔疮、咳血、吐血等。

不过,如果身体上没有出血症状或出血点,则通常不会诱发以上症状。

此外,以上有些食物中还含有易导致血压上升的化学成分。

当血压上升时,对一个肾脏功能不佳的患者来说,排尿时往往能够看到血红蛋白渗出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血尿。

对于这类具有出血症状、肾脏功能不好的病患,确实有必要避免以上食物,但对于大多数普通病患,并不需要完全忌口。

白酒的情况非常特殊,由于肝脏担负着人体的解毒重任,对于需要肝脏分解药物的病人尤为重要,但是,白酒中的酒精会对肝肾造成损伤,进而影响肝脏对药物的分解。

所以,在现代医学中,病患是被禁止饮酒的。这和“动血发物”是两个概念。

第六类 动风发物

这类“发物”是被中医禁忌最多的一类。

代表食物如鱼、虾、蟹、鸡蛋、鹅等。

从症状来看,这类食物会加重人体皮肤病变,出现荨麻疹、湿疹、疮痈、疔疖等。

在现代医学看来,导致以上症状的原因通常有两个。

其一是过敏反应。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在所有人群中,大约有3%的群体对鱼、虾、蟹过敏,但对于97%的非过敏人群来说,对鱼、虾、蟹是不必忌口的。

不过,在古代,食用鱼、虾、蟹后出现各种不适症状的人数比例,要远远多于3%。

这是为什么呢?

最主要的原因,以上食物都属于高蛋白食物,一旦储存不当,就会滋生大量的细菌、病毒,从而导致食物变质。

对于没有冰箱的古人来说,除了少部分确实存在过敏反应的,其他大多数的不适症状,更多是由食物变质造成的食物中毒。

此外,现代人通常会把分别用于生熟食物的厨房用具分开,以免造成交叉传播或污染。

但由于古人并不了解细菌与病毒的存在,往往会把生熟食物放在一起,从而导致食物中微生物的交叉传播或污染,造成食物中毒。

对于抵抗力较弱的病患,尤为严重。

以上,就是本人通过现代医学,对中医概念中常见的六种“发物”的分析和解释。

后记

今时今日,确实有一些所谓的中医,不但没有去认真研究中医古籍,反而凭借着对中医知识的一知半解,故弄玄虚,把所谓“发物”的概念夸大其词,造成公众的畏惧,甚至恐慌。

对于现代人来说,由于生活条件(如居住、卫生、饮食等)远远优于古人,担忧“发物”大可不必。

“发物”是古人凭借经验总结出来一些现象,有些确实存在,有些则是牵强附会,毕竟古人并未掌握如现代生理学、解剖学这样的知识。

对此,我们不必完全不屑一顾,更不应盲信盲从,而应秉持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其进行客观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发物   现代医学   中医   胃酸   病患   古人   症状   患者   真相   食物   现象   答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