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是把孩子养成了精致利己主义者

作者:洞见muye

懂感恩的孩子,是一个家庭最深的福报。

01

前几天,一则热帖引发了众怒。

发帖人是一个独生女,她的父亲患了膀胱癌,刚做完手术,目前还在医院恢复。

除了父亲动手术的那两天她在医院照顾,其余时间都是母亲和护工照顾父亲。

那么,她在做什么呢?

她当时正计划去印尼四王岛潜水。

父亲生病前,她就已经做好了潜水计划,这是她去年的最后一次旅行。

后来父亲查出膀胱癌,转让船宿和机票改签已经来不及了。

在留下来照顾生病的父亲和潜水之间,她果断选择了后者。

在她的价值观里,成全自己远比陪在父亲身边尽孝更重要。

她的丈夫得知后,怒斥她这个行为太自私,骂她不孝顺、不懂事。

可她并没有觉得自己的行为不妥,自己又不是医生,留下来也帮不上什么忙,还不如去潜水。

满腹委屈的她发帖寻求网友安慰,结果被网友骂得狗血淋头,最后无奈删了帖。

北大教授钱理群说过:当我们费尽心思托举孩子爬向更高的殿堂时,要警惕孩子成为高智商的精致利己者。

父母殚精竭虑地培养孩子,希望孩子长大成人后能恩泽家庭,却没想到自私冷漠的孩子,反噬起来比狼还可怕。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上海一女孩因为出国留学的事情,把父母告上了法庭。

二十五岁的小田,是家里的独生女。

小田的爷爷奶奶因为拆迁,在宝山区获得了一套房,后来房屋变更登记为父母和她三人共同拥有。

爷爷去世后,这套房一直由奶奶居住着。

2021年,小田见身边的朋友都纷纷出国留学,她自己也想出国留学。

她本以为,以她现在的家庭条件,父母肯定会支持她的决定,可没想到父母拒绝了她的提议。

被父母拒绝后,她跟父母大吵一架,并且以各种理由找父母分割共有的房屋。

房子卖了,奶奶住哪里?她不管,反正只想自己留学的事。

父母见她一直闹事,只好和她签了一份协议:等奶奶去世后,这套房子才能卖。

可她等不及,便把父母告上了法庭。

现实生活中,小田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

心中没有道德感、是非观,总是以自我为中心。

共情能力低,无法换位思考,无法体谅他人,永远把个人需求放在第一位。

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就是把孩子养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02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钱志亮说过:

“当家长以孩子为中心,孩子自然而然地认为:在这个家庭里唯他独尊,他的要求,父母要满足,父母的要求,他学会了抗拒。

时间久了,他就只在乎自己想要的,自私冷漠不自知。”

每一个利己自私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一对佣人般的父母。

一名29岁男子曾慷慨激昂称,希望国家出台一个法律:

“不要孩子到了18岁就可以不养。如果孩子没有能力,父母就应该一直养下去。”

这名男子叫匡正轩。

本该成家立业的年纪,他却在家里啃老,每天找父母要钱。

父母不给,他就将双亲告上法庭:我父母明明比我有能力,为什么不能养我?

而他口中“有能力”的父母,父亲是工地工人,母亲卧病在床需要照料。

一家人挤在一间小房子内,连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

这样一个现实版巨婴是怎么养成的?

根源就在他的父母。

匡正轩的母亲一直十分溺爱孩子,每每父亲想让儿子干点活,母亲都会制止。

邻居们说,匡正轩从小在家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的任何一个需求,父母都会想办法满足。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匡正轩,逐渐养成了好逸恶劳的恶习,变得以自我为中心。

父母越无私,孩子越自私。

正如教育学家洪兰所说:过度喂养的爱,剥夺了孩子关怀他人的能力。

付出越多的父母,越容易养出自私、功利的孩子。

李玫瑾教授有一年春节带女儿回老家过年。

看电视时,她拿了一个橘子剥,女儿就站在一旁等着吃。

李玫瑾剥下一瓣,让女儿先拿给爷爷吃。

女儿有点不情愿,李玫瑾便说:“你要不给爷爷吃,我后面剥的就不给你。”

女儿想了想,还是递给了爷爷,爷爷很高兴,夸了她一通。

李玫瑾让女儿把第二瓣给奶奶送过去时,女儿痛痛快快就去了。

接下来,第三瓣给姑姑,第四瓣给爸爸…直到在场所有人都吃到了,李玫瑾才递给女儿一瓣。

没想到,这次女儿却没有吃,反而放进了李玫瑾嘴里。

作为父母,别爱得太满,别太无私。

真正爱孩子,就不要对他太好。

这样他才会懂规矩、敬父母,而不是眼里只有自己。

03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家长会有疑问,培养出怎样的孩子才算家庭教育的成功?

我觉得有两点。

第一,培养出一个温暖有爱的孩子,是父母最大的成功。

有位妈妈发微博分享过这样一件事。

她的儿子英语成绩很好,被选为英语课代表。

有一天,儿子闷闷不乐地向她诉苦:

“班主任老是让我给同学讲题,不仅耽误我的学习时间,而且我教会他,他成绩就超过我了。”

听到这里,妈妈突然心里一惊。

她猛然意识到,平时的教育中只告诉了孩子该怎么学习,却忘了告诉他怎么和大家一起学习。

未来他需要和身边的人发生联系,他需要明白“共赢”才是世界的生存法则。

于是,这位妈妈做了一件出乎大家意料的事——带孩子去支教。

让孩子去辅导那些英语基础薄弱的乡村孩子,也让他到乡村小学亲自看一看: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你一样,一出生就衣食无忧;在祖国的偏远角落,还有那么多跟你一样大的孩子,他们可能也想学好英语,但并没有专业的英语老师去教他们。”

后来,这位妈妈再一次问起儿子:“你长大后想做什么呀?”

儿子回答说:我英语好,我想做一名外交官。同时我也想让乡村更多的孩子跟我一样,都学好英语,有机会实现他们的梦想。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出一座孤岛。

我们的孩子,不仅是我们的孩子,更是社会的孩子。

爱孩子就要让他学会爱自己、爱他人。

养一个有“爱”的孩子,不亚于养育出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

第二,养出懂得感恩的孩子,是家庭最大的福报。

为人父母,生养子女,受尽辛劳,所求所愿不过是培养出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

还记得前几年744分高分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庞众望吗?

清华大学校长到他家后才得知,庞同学家境贫寒,母亲坐着轮椅,父亲还患有精神疾病。

院子里堆满了各种废旧纸板和瓶瓶罐罐,家里连张桌子都没有,只有两张床。

可提起自己的家人时,庞同学却从未有过一句怨言。

父母的辛苦,他都看在眼里,所以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父母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干重活,于是每天早晨,他都会早起先做完家务,为妈妈准备好饭菜,再出门上学。

在其他小孩贪玩的年纪,他已经凭一己之力,撑起一个家的重量。

记者采访时,庞同学对着镜头笑着说道:

“我没有觉得我的家庭,有哪一点拿不出去。

我妈妈那么好,我姥姥姥爷也那么好,我的每一个亲人都那么好,我并不觉得他们给我丢脸,相反我觉得别人应该羡慕我才对。”

养出懂得感恩的孩子,是一个家庭最深的福报。

豪华的房子,昂贵的车子,都不如培养出来一个知恩图报的孩子。

再大的房,也只是用来居住,再昂贵的车,也只是用来代步,养育一个懂感恩的孩子,胜于家财万贯。

钱钟书和杨绛带着女儿钱瑗第一次回到钱家老宅时,其他孩子都在院子里玩耍。

唯有钱瑗贴心地陪伴在祖父身边,一会帮祖父掖被子,一会又在一旁乖巧的看书。

钱钟书生病时,钱瑗也是学着妈妈的样子,给爸爸暖心的安慰,积极鼓励爸爸。

钱瑗不仅继承了父母的才华,更是一个有责任心,懂感恩的人。

很多时候父母缺的不是钱,而是子女的关爱。

子女的一份感恩,一份回报就让父母感到幸福和知足。

沃顿商学院教授曾提出过一个“成功金字塔”理论。

世界上的人分为三种:giver(给予者)、taker(索取者)和matcher(折中者)。

Giver奉献大于索取,乐善好施,被称为“奉献者”;

Taker只知索取不知付出,被称为“精神穷人”;

Matcher见风使舵,无利不起早,被称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短期内,后两者可能会凭借贪便宜、走捷径,暂时占尽好处,处在金字塔的中层,而giver只能处在底层。

但从长远来看,这三种人中,只有giver才会获得最高成就,占据金字塔的顶层。

我们的孩子在这个世界学的不只是知识与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光明的人格、高贵的品格、感恩的心灵。

切莫将孩子培养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点个赞吧 ,与所有父母们共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1-17

标签:孩子   家庭   都会   主义者   爷爷   自私   精致   悲哀   父亲   儿子   女儿   父母   妈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