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购初中同学200块的腊肠后,他举家来上海游玩3天,让我一言难尽

“小孩小孩你别馋,进了腊月就是年。”

寒风凛冽、滴水成冰,烘托了春节将至的氛围,大街小巷的门店,门口都挂满了风干肉、鱼、腊肠、板鸭,农贸市场更是人满为患,头顶上满是腊肠,信步其中就可以从容选购、满载而归。

老婆问我,今年还准备订你同学的腊肠么?

我讪讪而笑。

1.200块钱的老家腊肠

前几年,热心的初中同学,建了一个初中群,30+年没见了,初中毕业照一投放,回忆往事,谈论现状,大家聊起天来还挺有新鲜劲儿。

一个之前关系一般、我都记不得当年样子的老同学,在群里做广告,说他在老家菜市场有个摊位,春节前夕专门灌装腊肠,老同学灌的话,价格优惠,他还专门给灌黑猪肉,不吃饲料的那种,味道杠杠滴。

有几个同学表示了支持,我也随手转了他200块钱,让他灌装一些麻辣的,尝尝老家腊肠的味道。

转钱的一周后,这个初中同学就给我快递来了满满的一箱子腊肠,两种口味的,一种五香的、一个麻辣的,分量很足。

当时猪肉价格很贵,200块钱在上海,只能买到他所邮寄的腊肠份量的四分之一,即便在老家,那些腊肠也应该值300-400块钱。

同学是做生意的,在商言商,我不能占人家便宜,至少成本要给他,他也是大清早的跑到大黄山冷库拉的白条猪加工的(后来,听群里同学说,不是黑猪肉,就是平常的大白条猪)。

我在微信里表示感谢,说腊肠收到了,感谢,寄太多了,再补个差价,随机又转了300块钱过去。

他发了一个笑脸,没收。

到了晚上,我发现他一直没收。

这下我急了,人家是做生意的,我微信联系他,他大大咧咧,“什么差价不差价的,自家灌的腊肠,收你200块都不应该。你要再让我收,我就拉黑你了。”

这下,我彻底晕了,心想老家同学真朴实。

可人家讲究,咱不能不讲究,后来我找了一个折中的方法,单位工会春节前发了一箱子干果、红枣、茶树菇一类的东西,大概价值500块,我给他快递了过去,总算了了一桩心事。

我老婆当时看了一大箱子腊肠就说,“这腊肠得吃到明年春节,咱家人都不喜欢吃,一样两三根,尝尝味道就好了,这下能当饭吃了。”

果真如此,眼见腊肠消耗太慢,天又转暖了,我只好把腊肠给四姐快递了一半,剩下的我们吃了三四个月才总算吃完。

2.突然袭击

收到腊肠的半年后,我接到一个老家的电话。

给我邮寄腊肠的同学,托我帮忙给买一种神经性头痛的药,华山医院的试用品,老家没有;我跑到市里给订购了一个疗程的,500多块,因为是试用品,不能走医保。

药品发出的半个月后,他又让我帮忙去新华医院挂个专家号,说要带孩子来看看八字脚,结果我帮忙挂了号,他没过来。

后来,在微信群里,他还让我帮忙做了几件小事,让我给几个已经混成“地方人物”的高中同学打电话,解决他摊位的一些小问题,其实我就是个寻常百姓,没什么能力,侥幸人家给点人情薄面。

暑假里,这个初中同学突然袭击,车票买好了,微信截图给我,说带孩子来上海旅游,说的是专门投奔我的,我起初以为他开玩笑的,因为读书时关系一般化,一晃20年没联系,也就建了班级微信群才重新联系上的,哪能说来、就来呢。

但既然一家三口千里迢迢来了,头一顿,我自然得招待一下,饭店也还过得去。

20多年后的初次见面,他的变化太大了,以前是麻杆儿,现在都成镇关西了;

如果不是提前联系,走在当面,肯定都不认识了。

他见了我的面,伸出蒲扇大手,狠握一气,大加感叹,“你都跑上海来了,你说到哪讲理去,当年咱们成绩差不多,我要不是因为上课看小说、被宋解放揍一顿、赌气不学了,我不跟你一样么?还是大城市好,楼多、路宽、干净,警察文明。”

我连连称是。

吃饭时,我不能喝酒,他自己旁若无人地干了半斤多白酒,还主动加了两个特色菜,还老问我,“那个腊肠味道怎么样?正宗么?我给你灌的腊肠,用的都是老家的黑猪肉,一斤二十几块,自己人当然得吃好的,咱就干这个的~~~~春节,我还给你灌,黑猪都找好了,一粒饲料,我都不让喂。咱自己吃。”

翻来覆去的重复了好几次,我只有听的份儿。

吃饱喝足了,天也晚了,一家人不提下一步的安排;

当我结了帐,一起出了饭店,他反而问我,晚上住哪?

我这才意识到,他真是投奔我来的,让我安排,有点想住我家的意思。

那时,正巧新疆的岳父和阿姨住在我家里,人多、天热不方便。

我只能就近给他安排一个便捷酒店,回到房子,已经半夜十一点了。

3.不拿自己当外人

第二天,我还要上班。

早早跟他打了招呼,让他要么退房、去景点玩,玩到哪里就近住在哪里,因为上海很大,往返耗时太多;

要么拿着地图、打的或坐地铁出去,早早规划路线,及时回来,还住在那个便捷酒店。

结果我那天下午下班时,顺路到那家酒店一看,老同学一家竟然没出门,嫌天气热,也怕找不到路,他们就在酒店附近转了一个小时,逛了一下超市,然后又回酒店孵空调了。

我有点晕,怕热,还跑上海来干啥?

看他的意思是,继续等我安排晚饭。

我只好带着一家三口,临时找吃饭的地方,因为那天特别热,我以为他们会在外面吃,没有定地方,最后找了一个大排档,对付了一顿。

分别之后,我问他第三天的安排,他挠头了,说,“你要没时间,我们看看外滩,就回去了,上海太大了,怕摸迷(迷路)了,其实也没什么好玩的,主要是来看看你,你看看,你都没时间,大热的天,还这么忙。”

结果,第三天早晨,他们从快捷酒店,打车到了外滩,顶着烈日“到此一游”后,就匆匆去了上海火车站.......

匆匆而来,匆匆而去。

两晚住宿的费用,是我下班去结的。

后来他还在同学群里说,“白去上海一趟,还没进老同学家一趟,门槛太高了。”

说的我无语了,无力争辩。

一个熟悉他的同学替我说了一句,“大热的天,你空着手,去人家干什么?住酒店不比住家里舒服?”

我犹豫了再三,还是没退出初中同学群,但从此潜水了。

老婆这次再调侃我,“还订购你同学腊肠么?”

让我想起了这段往事,想起了描述上海人的两个词语,说的真好,“拎得清”、“边界感”。

老同学做的似乎没有错,没把自己当外人;

有朋自远方来,我做的似乎欠点火候,毕竟没有鞍前马后。

难道是20年交错的时空文化偏差,让我们感觉之间的交往有了那么一点隔阂?

说起来,还是因那200块的腊肠而起,一开始,我就不该去麻烦别人。

大街上,不有的是么?非要吃黑猪肉灌的腊肠么?[捂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腊肠   上海   外滩   初中   同学   块钱   差价   猪肉   老家   酒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