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快评 - 足协推“冠名新规”,到底为哪般

1月3日,中国足协发布了新赛季联赛各项规定,并公布了新赛季外援政策和转会窗日期。新规提出,将开放俱乐部对各级梯队的商业冠名。此外, 中超外援累计注册7人上场5人。

新规发布后,立即引发广泛关注。支持者有之,质疑者也有之。在质疑者中,对“折腾”保持警惕态度颇具典型性。

确实,在一场比赛可以同时上4个外援的现状下,本土球员的出场机会就已经受到限制,如今一下子允许同时上5个外援,简直是震撼性的变化。这算不算“折腾”?

这事得两面看。实际上,如此改变,是与亚冠接轨。如果竞争对手都这么干,你不这么干,那就明摆着吃亏。至于“保护本土球员”的命题,一直以来都面临考问。当我们发现这几年,本土球员青黄不接的情形并没有改观,而不思进取的风气反而有所抬头的现状时,就该知道,我们的球员最需要的不是所谓的“保护”,而是在严峻的生存环境中“摔打”——这当然是一把双刃剑。

说到冠名一事,众所周知,3年前,“中性名”新规实施。此后,伴随着争议声,一些投资人选择退场。中性冠名很难说不是一份美好的理想,但在现实的窘境中,人们无法忽略商业赞助对于一个俱乐部、一支球队的重要性。而显然,商业赞助的一大前提就是“有利可图”,如果投资人忙了一通发现,名利两不靠,那赞助的意义在哪里?投资人又不是来做慈善的。就此而言,对冠名规定作出调整,也是一种“纠偏”。正如足协负责人在接受专访时所言,中国足协经过审慎研究分析,认为俱乐部要求完善俱乐部和球队名称的建议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不必讳言,这种“合理性”其实也源于不同的意见。

熟知中国足坛的人士都知道,如今我们所处的低谷有多么深。在一些球队陷于欠薪和纠纷之中,连生存都困难,而我们的联赛并不能像某些人所言的那样“推倒算了”的情况下,让俱乐部得到救命的资金、生存的资格,再重要不过了。在中国足球基础薄弱、处境艰难的情境中,这种务实的思维,恐怕还应该伴随我们较长一段时间。

几年间,规定改了又改,令人眼花缭乱,也很令人不适。但应该看到,一些规定出台于不同时期,当事实已经证明某些规定不适用且制造了阻力,加以修改也就不奇怪了。而这样的场景确实提醒管理者,决策当慎重、当讲科学,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拍脑袋”。

换言之,一项经过“审慎研究分析”后出台的规定,应该有着基本的期限,而不能朝令夕改或不停地“涂改”,否则不仅消解了规定的权威性,也会对联赛造成伤害。这个教训,当牢记。

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足协   球员   审慎   外援   合理性   俱乐部   中国   本土   联赛   球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