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首秭归县


三峡大坝,拦住了一泓清水,站在大坝上,对岸的的秭归县城若隐若现,阳光照亮了城市建筑,一带沙洲横亘江中,迷雾散去,一幅水墨画卷展现在眼前。



秭归县位于三峡库区东南岸,与三峡大坝隔湖相望,被誉为三峡水库“库首之城”,是屈原、王昭君故里,龙舟之乡。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秭归占据了长江黄金水道的绝佳位置。



秭归,古代叫做归州,从西汉王莽时期设立秭归县,设县超过两千年历史。与大多数中国古代县城一样,秭归从秦汉时期一路走来,历经变迁,或夔子国、或兴山、或归州、或长宁,但秭归是主线,不论叫什么,隶属关系在哪里,秭归终究还是秭归。现在,秭归隶属湖北宜昌,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一个人,照亮两千年的悠长岁月;一条河,奔涌出中华文脉的辞赋源流,自古秭归就在中华文明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屈原被誉为“楚辞之祖”,他的《离骚》、《九歌》、《九章》《问天》、《橘颂》等成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源头之一,而他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为后世仁人志士信奉和追寻的理想信条。屈原,是中国人的骄傲,更是秭归的骄傲。王昭君也可算作秭归人,尽管现在王昭君故乡属兴山县,但历史上兴山大多数时间都属于秭归,因此人们还是习惯将昭君故乡归为秭归。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有沉鱼落雁之貌,以良家女身份入汉宫,深宫冷寂,见不到皇帝,于是自请嫁匈奴王呼韩邪为妻,两年后呼韩邪死,“从胡俗”又嫁呼韩邪长子复株累单于。纵观昭君一生,当属于悲情人物,而屈原又何尝不是。



秭归的端午节是非常热闹的节日,屈原是端午的不变主题。“五月五,过端午”,一千六百年前人们就把端午与屈原联系到了一起。在秭归人们端午要过一个月,五月初五为“头端午”,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这一天出嫁的闺女要回娘家,称为“躲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赛龙舟,“宁荒一年田,不输一季船”,祭祀、招魂,端午进入高潮;“五月二十五”为末端午,送瘟神,亲友相聚,唱诗作赋纪念屈原。




秭归是中国搬迁次数较多的县城之一,二十世纪末众所周知的三峡水库搬迁之前,历史上曾有六次整体搬迁,这六次搬迁分别发生在1236年、1241年、 1242年、1368年、1371年、1561年。六次搬迁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或为躲避战乱、匪患,或为江水漫溢。县城选址,需要考虑地形、水源、交通、气候等多重因素,而秭归历史上的六次搬迁,由于时间仓促,选址不当,导致无法持续发展和存续,因此县址屡屡搬迁,无法安定。



上世纪八十年代,三峡水电站建设获得立项,以175米水线为基础所涉及到的搬迁人数超过百万(约140万)。秭归地处库首,搬迁量非常大。据统计,自三峡移民工程启动至搬迁结束,秭归总共搬迁人口约十万人。记得当年有一则报道说,秭归是三峡移民工作最早的地方,诞生了第一位三峡移民。原来的家园淹没在水中,而新的家园在水库边诞生。 这次由三峡大坝建设而进行的第七次搬迁,是秭归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搬迁,县址搬迁到茅坪镇。


网络图片: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秭归县城


网络图片:老县城中的古城墙

新县城非常适合人居,原来狭长的长江变成一座巨大的湖泊,浩渺如镜。三峡大坝在大山的陪衬下如一条巨龙横亘眼前,一道高耸山梁大部分山体被水淹没,露出的部分探入湖中,这就是秭归人心中的木鱼岛。屈原祠、清烈宫等历史遗迹被整体搬迁到新址,与三峡大坝涵养起来的一池碧波相互呼应,构成了和谐的山水环境。

新秭归,是座宜居的县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秭归县   兴山县   兴山   秭归   昭君   屈原   端午   水库   县城   移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