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迈向高收入经济体面临哪些挑战?一书揭秘

北京日报 | 作者 宋立刚 周伊晓

随着人均收入超过1万美元,中国与高收入国家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越来越小。中国要在过去40多年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增长潜力,还需应对一系列挑战。

中国城市化的趋势

大都市将成为人口集聚的主要空间,人口迁移将逐渐从“乡-城”移民转向城市间移民。城市发展将从数量的快速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从宏观社会经济格局来看,到2035年,中国将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中国的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进入以服务业为驱动、以消费为主导的阶段。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将以高质量和高效率的科学发展模式、城市系统的持续优化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为主要标志。

根据预测,2035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72.4%,人均GDP将达到36000美元。摩根士丹利发布的《中国超级城市的崛起:城市化的新时代》预测,到2035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75%。在高质量和高收入的发展阶段,中国的经济和产业结构将更加平衡和有效,创新将通过发展驱动力和城市群集聚机制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大中小城市的协同发展机制将更加成熟。

城市化进程可以被描述为一条略微平坦的S形曲线。当城市化率超过70%时,经济发展将由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高科技产业所主导,人口增长将转向“低生育率和低死亡率”的模式,人口增长率将趋于稳定,城乡差距将越来越小,城市化后期阶段的主要驱动力将是信息化和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放大了一个国家内部地区之间的差异,企业将根据这些差异在全国范围内分配资源和组织生产。在这一阶段,城市之间将出现新的生产分工。

在中国当前的城市化阶段,城市的竞争力及其主导产业的活力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教育、科研和体制机制发展,而传统的地理和自然资源优势的作用已经相对弱化。城市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已基本成型,城市管理越来越受法律和标准化流程的约束,这将使得经济调整和改革变得更加困难。在中国城市化的后期阶段,需要更多的制度改革,以进一步提高城市竞争力和产业活力。

中国城市化发展展望

当前,中国的城市化已经进入发展的新时代,2020年至2050年将是关键的发展时期。在城市化的上半场,城市发展主要集中在增长率上。然而,随着城市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城市未来将专注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其中包括提升城市化的质量和效率,形成低碳、绿色和高效的城市发展模式,同时继续推进城市治理的现代化。

技术革命将提高中国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效率,那些拥有规模经济和完备基础设施的城市将吸引到技术、知识、人才和资金等要素,依靠城市庞大的消费市场,可以顺利实现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型,从而增强区域经济活力,一批新兴产业、企业和产品将涌现出来并有效地保证城市的长期竞争力。

到2050年,中国的城市空间资源将得到更好利用,城市规划将更加精细,城市环境将更加宜居。城市将不再盲目扩大规模或依靠土地出让收入来推进城市建设。未来,中国城市的发展将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高度协调。城市管理者更加注重指导城市空间规划,保持合理适度的发展强度,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城市管理者还应建立可持续的投融资模式,投资重点必须转向提高城市整体竞争力和满足更高水平的居民需求上来。投融资体系将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地方债券、地方财政收入和开发性金融,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

2020年至2050年,空间发展的主体将是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的效应将充分显现。到2050年,中国三大城市群预计将拥有30%的人口,创造超过60%的GDP。据估计,到2050年,中国19个城市群将吸引全国80%以上的城市人口,占据全国65%的城市建设用地。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其他技术与城市治理系统的深度融合,可以极大地改善中国的城市治理,提升公共服务的智能性、便利性和可及性,并有效解决各种“城市病”。城市管理者将鼓励更多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和社区的自治活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促进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根据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城市化的下一阶段,中国必须为产业体系、社会经济体系、市场和技术确立高效、低碳、绿色和包容的发展目标,从而创造一条新型的城市化道路。新技术创新的发展和应用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和新一轮改革带来的制度红利,将是中国城市化独特的驱动机制。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总体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一些重要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一些行业也位于全球价值链的顶端。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得到突破和应用,其中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等技术进步最具代表性。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与新基建相关的政策都得到了推进。在需求方面,新基建有助于稳定增长和就业、服务消费升级和更好地满足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供给方面,新基建将为创新和发展创造基本条件,在中国努力抢占全球技术创新高点之际更是如此。

为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国必须充分利用并释放庞大的国内市场潜力。城市化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将使城市消费群体不断扩大。同时,消费结构和消费潜力的升级,可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在城市化进程中,区域再平衡仍有很大空间。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已经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北上广深等超大城市的发展优势不断增强。此外,杭州、南京、武汉、郑州、成都和西安等大城市也已经成了新的区域增长极。

在城市化的中后期,阻碍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依然存在,改革的制度红利依然巨大。第一,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农民工劳动力的市场化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从而快速提升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第二,通过消除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数据和其他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改革要素市场,鼓励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要素双向流动。第三,通过改革垄断性行业提高产业竞争力,引入竞争中性原则。第四,通过实施积极的开放政策,提高中国城市的国际竞争力。这包括以“一带一路”、海南自贸区和上海自贸区为代表的重大机遇,以及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的进一步开放。

(作者宋立刚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克劳福德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讲座教授;周伊晓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克劳福德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中国   基建   要素   经济体   城市群   竞争力   人口   阶段   产业   城市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