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钱前走进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为学生们揭秘“种子的力量”

新京报讯(记者杨菲菲)什么是种子?种子如何改变世界?野生稻和杂交水稻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12月21日,在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和五年级小学生们面对面,畅聊“种子的力量”。在这节特殊的科学课上,钱前为学生们分享了中国丰富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水稻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做出的贡献以及中国在杂交水稻方面的探索及成果。

钱前院士在清华附小分享种子的力量。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这是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北京科学中心和新京报社承办的“院士专家讲科学”——2023年科学教育行动活动现场。

钱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作物种质库主任、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院,是我国著名的水稻种质资源学家,长期从事作物种质遗传资源学研究,在水稻遗传种质资源发掘创新、重要农艺性状解析与分子育种等领域取得一系列在生产上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研究成果。

“致敬‘中国攻克杂交水稻难题50周年’”,讲座正式开始前,钱前特意提及了这个意义重大的时间节点。随后,钱前从什么是种子、一粒种子改变世界、野生稻成就杂交水稻和稻亦有道四个部分,分享了如何从水稻育种成就看种子的力量。

钱前解释,种子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农作物生产正是人类利用种子惊人的繁殖能力的过程。那中国有多少种种子?钱前告诉同学们,中国拥有丰富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有粮、棉、油、果、蔬、茶、糖、桑、草等340类作物2180余种,种子总量超过54万余份。随后,钱前介绍了水稻在国内和世界范围内经历的“绿色革命”。随着水稻种子的不断优化,水稻的年产量也不断提高。数据显示,到上世纪80年代末水稻年产量比70年代初平均增产60%以上,解决了19个发展中国家粮食自给问题。

清华附小的小学生们在聆听讲座。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杂交水稻是怎么来的?钱前表示,中国是第一个将杂种优势应用在水稻生产上的国家,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团队发现天然不育野生稻,开创杂交稻新纪元。钱前继续向小学生们介绍了三系杂交水稻和两系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以及在一系杂交水稻上的探索。

钱前说道,自1979年起,杂交水稻远播五大洲近70国,为各国粮食增产和农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杂种优势利用,凝聚几代水稻育种人智慧,结合多种不同特性的种质资源,使品种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最具代表性的学科。”

“水稻育种历程凝聚数万人的坚守,铸就了科学家精神。”在向中国水稻育种家们致敬的同时,钱前还分享了自己心中的科学家精神,即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勤奋好学的钻研精神和不断攀登的创新精神。在讲座最后,钱前还向小学生们发出邀请,“欢迎大家有机会去我们作科所参观,了解更多种子的知识。”

清华附小的小学生们边听边记笔记。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我们中国现在还在努力研究新的杂交水稻吗?目前在研究杂交水稻方面有什么注意事项?”讲座结束后的互动环节,清华附小五年级4班的黄家宁率先提问。钱前表示,目前中国仍然在努力研究新的杂交水稻,“要考虑环境,你看现在冬天特别冷、夏天特别热,有台风有洪灾,自然灾害频发,我们研究的水稻要耐寒耐热。”钱前举例,上世纪80年代,黑龙江的水稻种植面积只有200万亩,后来使用了耐寒的水稻品种之后,现在黑龙江的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了7000万亩。

五年级3班的赵梁昕甜好奇最新的杂交水稻从播种到收获需要多长时间。钱前回答,目前,最新的杂交水稻从播种到收获只需要60天,远低于一般水稻150天至170天的成熟期,产量越高周期越长。

五年级7班的包都阳十分关注台风等自然灾害对中国的水稻生产的影响。“钱老师说台风对海南这样的沿海地区有影响,但是对一些内陆地区来说,影响会小一点。”包都阳告诉记者,自己十分关注会影响全球的自然现象,“老师的解答也回答了我心中的疑问。”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杨许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清华   院士   中国科学院   种子   种质   附小   水稻   农作物   中国   力量   小学   资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