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逆子7步法,达到5个以上,我劝你赶紧生二胎

什么都给孩子最好的,对孩子有求必应,那是溺爱,不是智慧之爱,只能养出不懂感恩的孩子。

真正对孩子好,就要从小给他立规矩、划界限。

作者 | 枫子

在网上看到一位妈妈的求助:

“14岁儿子沉迷游戏,被没收手机后,竟直接将拳头挥向我,我该如何教育他?”

评论区,有网友一针见血指出:“有这种现象的就是本来就没管好。”

还有网友则支招:“14岁的孩子已经管不了了,算是废了,还不如趁早生个二胎,重新开练。”

虽是调侃,却也不无道理。

在教育学上,孩子的成长,有两大“水泥期”。

一是“潮湿的水泥期”:3-6岁,这个阶段的孩子,85%的性格、习惯和行为方式,可以得到很好的塑造。

二是“正凝固的水泥期”:7-12岁,这时期的孩子,性格、习惯、和行为方式正逐渐固化,定型。

孩子过了12岁,也就像水泥一样基本成型,这时再来纠错,自然很难。

教育不可逆,如果不想养出逆子,父母就要有所警惕和反思。

尤其是下面这7种教育,最容易把孩子养废,父母们一定不要再做了。

家长群曾疯传一个“牛肉面”故事。

每天放学后,奶奶都带着孙子去学校旁的餐馆吃面。

一人一碗牛肉面,奶奶每次都把自己的牛肉全夹给孙子,乐呵呵地看着孙子大口吃肉。

有一天,奶奶去窗口端面时,提前把自己碗里的牛肉都夹到孙子碗里,孙子没看见,便觉得是奶奶把肉藏起来了。

任凭奶奶怎么解释,孙子都不信,还一边大声叫嚷一边在奶奶碗里掏,把全部面条都掏在了桌子上。

故事虽短,却暴露了大多数家庭的通病:总是把孩子放在家庭C位,给孩子特殊优待。

比如,吃的喝的都紧着孩子先,给孩子特别照顾;一家人的开销用度都是普通的经济型,却给孩子享用高配型。

这种被捧得高高在上的孩子,往往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对他再好,他也觉得那是理所应该的,不会知道感恩;

反之,你稍微忽视了他,他就会心生不满和怨恨。

所以,如果不想养出自私成性的白眼狼,就不要给孩子特权感。

而要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孩子,注重丰富孩子精神世界和品行修养,而不是在物质方面优待孩子。

生活中,很多父母容易走入一个误区:把爱孩子,等同于满足孩子。

于是,孩子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哪怕孩子的要求任性无理,也一味满足。

事实上,无条件的爱 无原则的满足。

事事满足孩子,喂大的是孩子的胃口,害苦的是父母自己。

就像法国教育家卢梭说的:

“你知道用什么办法准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

父母满足得越多,只会让孩子有“受之无愧感”,觉得你理所应当满足他一切。

一旦你因为无能为力而拒绝孩子时,他不会理解的你的苦衷,只会心生怨恨。

乃至,会因为被拒绝,而骂你,揪你头发;将拳头挥向你,对你拳打脚踢;甚至,敢将刀子捅向你,要你的命。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一定要趁早让孩子明白:很多东西不是你想要,父母就要满足。

不妥协,不溺爱,学会对孩子说“不”,克制他的任性,才不会养出一个只会索求,不懂体贴人的孩子。

电视剧《虎妈猫爸》中,有这样一幕:

女孩茜茜,不想睡觉,躺在搭好的小帐篷不肯出来。

爷爷奶奶只好双双扮做仆人,跪在地上,哄茜茜:

“亲爱的公主,马车给您备好了,来请小公主殿下上马吧。”

但茜茜还在无理取闹:“妈妈你跪下求我,爸爸你跪下求我,我才出来!”

而茜茜之所以会这样高高在上,对长辈没有半点尊重,就是因为爷爷奶奶平时太宠茜茜,什么事都求着茜茜。

而生活中,这样的家长并不少:

孩子不好好吃饭,父母边哄边央求;

孩子不好好学习,父母边下跪边哀求;

孩子叛逆不听话,父母边磕头边哭求;

他们以为,自己的卑微可以换来孩子的回心转意,结果却是变本加厉的肆无忌惮:

不吃饭的孩子,跟父母讨价还价,动不动就拿不吃饭威胁;

不学习的孩子,见母亲跪下,反而拿起手机发朋友圈轻蔑、调侃;

叛逆的孩子,见母亲磕头一脸无动于衷,冷眼旁观。

教育,最重要的是原则,是底线,是规矩。

父母放低姿态的同时,放弃的是自己作为家长的立场和权威。

而一个孩子若对父母没有敬畏,自然不懂尊重和感恩。

父母“护犊子”,看似是爱,实则是害。

在网上,就有个熊孩子,每天早上五点就大喊大叫,严重扰民。

平时,还到处欺负别的小孩,往电梯吐口水,说脏话。

大家怨声载道,但熊孩子家长每次都当面袒护:“他还是个孩子......”、“他才多大,你跟孩子计较什么?”

后来,熊孩子更加肆意妄为,把班上一女孩打受伤住院了。

熊父母不仅照常护短,还赖账不赔偿。

女孩哥哥气不过,在熊孩子回家路上,把他狠狠打了一顿,打得他肋骨骨裂,鼻梁骨断裂,全身都是伤。

《家庭教育》一书中说:

“家长不负责任的托词,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强化着这样一个印象:孩子你没错。”

父母一直当面袒护,孩子就永远认识不到对错,他的坏行为就会不断升级,越来越无法无天。

所以,千万别在该让孩子明白道理的年纪,放纵孩子的坏。

爱孩子,就要有规矩地约束,也有教训地惩罚。

孩子才能学会明是非,懂规矩,有教养。

有不少这样的家长,不允许孩子在学习上有半分懈怠,却允许孩子在生活上懒散。

在他们看来,孩子只要成绩好,在其他事情上懒一点没关系。

其实不然。

你放纵孩子不叠被,不整理课桌,东西乱放,孩子就会养成邋里邋遢的习惯;

你无视孩子做事拖沓,任由他磨磨蹭蹭,孩子就会变得没有时间观念;

你纵容孩子不修边幅,不讲卫生,马虎度日,孩子就会养成无所谓的生活态度。

最终,不仅消磨掉了孩子的意志和行动,也腐蚀掉了孩子的积极心态。

让孩子在得过且过中,滋生各种坏毛病。

看过这么一个公式:早期教育花1公斤的气力=后期教育花1吨的气力。

帮助孩子克服惰性,家长要趁早“言传”、“严管”和“身教”。

即:指导孩子做计划,定目标,安排好自己的时间。

严格管教,让孩子按照计划养成细致认真,有首有尾的良性习惯。

最后,父母自身也要勤快,给孩子树立榜样,帮助孩子克服懒散。

一个孩子,只有学会克服生活的懒散,保有对生活的积极和勤奋,他才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马雅舒曾在综艺《妈妈是超人》中说:

“我应该是一个很好妥协的妈妈,每次只要孩子哭,我的这个坚持就已经掉到零下了。”

节目中,女儿不想吃饭,想吃雪糕,她不同意,可女儿一哭她就无奈妥协了。

女儿不想去幼儿园,哭得撕心裂肺,她一心软,也差点抱女儿回家。

女儿发脾气打人,她本想让女儿罚站,道歉,结果女儿一哭,她也就什么原则都没了。

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孩子都是研究父母的专家。”

孩子擅长察言观色。哭闹,只是他在试探父母的底线。

所以,若孩子一哭闹,你就妥协,他就会把哭闹当成要挟父母的武器,来达到自己目的。

同时,他也会因为不知道行为的边界和底线,变得越来越任性难管。被养废,就是早晚的事。

所以,当孩子无理哭闹时,父母不妨使用李玫瑾教授给出的方法:

“不要打,不要说,不要走开,只做一件事,就是一定要陪伴他,告诉他:这样做不对,你要闹就闹吧。”

既让孩子知道,即使再怎么哭闹,父母也不会因此妥协让步。

又让他明白,虽然你的行为是错的,但父母依然爱你。

无法自立的孩子背后,往往站着包办一切的家长。

曾看过一个新闻,有个海归硕士,回国6年不工作,白天睡觉,晚上打游戏,全靠82岁患有尿毒症的妈妈供养。

妈妈每月退休金3500元,光治疗费就要2000元,剩下的只够自己和儿子勉强度日。

为了让儿子出去工作,妈妈只好将其告上法庭。

镜头前,妈妈懊悔不已:

“是我教育不对,样样包办,他从小样样现成的,依赖惯了。”

很认同一句话:“优秀的孩子,不是宠出来的,而是用出来的。”

父母替孩子做的每一件事,只会成为孩子永远不会做的事。

父母样样包办,也只能养出寄生虫式的巨婴。

真爱孩子,就应该让孩子在家务的琐碎中学会独立,在生活的磨砺中学会成长。

这,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高尔基曾说:“爱孩子,那是连母鸡也会做的事,而真正教育他们则是一件大事。”

惯子如杀子,溺爱不是爱,而是对孩子最深的伤害。

以孩子为中心,过度袒护、包办、满足,是喂给孩子最毒的药,甜一时,苦一生。

以孩子为重心,过多祈求、妥协、纵容,是对孩子最隐蔽的捧杀,以爱之名,给孩子的未来埋雷。

行之有法,爱而有度,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养育。

点个赞吧,愿父母们都能少一点溺爱和娇纵,多一些管教和狠心,助力孩子成就美好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孙子   逆子   步法   溺爱   规矩   奶奶   水泥   家长   女儿   父母   妈妈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