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教授揭露残酷真相:童年被严重透支的孩子,很难形成健全人格

童年是个体人生经历当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阶段。

在很大程度上一个人童年的经历会极大的决定其之后人生的走向。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也说: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则用一生治愈童年。”

由此可见童年的重要性。

然而一个人的童年究竟会过得怎么样,

这并不是一个能够被个体本身所决定的因素,甚至往往无法通过自己去决定。

因为在未成年人的生活当中,其大部分生活乃至想法都被自己的父母所主导。

在中国这样的情况则更甚,因为我们的文化当中长幼秩序和尊卑礼仪,决定了我们的代际关系势必会由长辈来主导。

甚至有很多个体知道成年之后也仍然会受到这种影响。

除此之外,随着时代的发展,

如今的未成年人也受到了很大的其他方面的压力。

一个最明显的方面就是很多未成年人所遭遇的学业上的“内卷化”冲击

——相比于一些80后乃至90后的童年而言,他们童年是无忧无虑,

充满了快乐的,在课余时间基本就是通过各种娱乐方式来为自己的童年增加色彩。

但如今的未成年人,尤其是在校园当中的学生,其大部分课余时间都被各种和课业相关的内容所占据。

我们甚至可以说如今的未成年人生活当中,

这种生活节奏被视为是合理的“教育”。

那么这种观念真的正确吗?

关于教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和观念有明显的差异,同时这种理念也不断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初期,教育的概念还远远尚未产生的时候,

其实教育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必要的生存手段和方式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一代一代延续下去,以此来保证种群和文明的延续。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们观念的变化,

教育逐渐成为了一种提升个体社会竞争力的关键手段。

因为教育能够在多个方面去改造个体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

到了现代社会,由于本身的受教育水平已经成为了个体立足社会的重要资本,所以如今的教育行业本身也变得高度的产业化。

就拿国内许多家长们的看法来说,教育的重要性本身已经不是塑造未成年人人生的过程,而是最终的一纸文凭。

在很大程度上,这种观念的产生也是造就了所谓的“孔乙己的长衫”

——人们只知道学历的重要性,

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合理的平衡未成年人生活当中的教育和本应该获得的快乐。

这一点从国际上现有的普通文化环境下所培养出的人才素质也可以看出:

以中国学生为代表的东亚学生,在世界各国的学生群体当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勤奋刻苦和学习能力突出;

但是在整体的科研环境和成果上,却总是不如西方国家。

除了评价体系本身的西方视角之外,“中国教育体系下为什么很难出人才”也成为了一个长久的问题。

这两个现象的对比也从侧面印证出教育观念在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差异。其实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大部分的教育创业者都不得不去思考一个问题:

自己当下从事这个行业是否还坚持着初心?教育本身是否秉承着最初的理念?

根据教育部去年发布的《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

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85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93亿人,专任教师1880.36万人。

而在2021年“双减”政策之后,各类课外补习机构更是有1000万左右的教育从业者面临失业。

这些教育从业者在日常的工作当中是否能够坚持教育的基本理念?还是参与这些教育活动的未成年人们又正在经受这样的生活呢?

想必大部分未成年人和他们的家长都是清楚的。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随着社会发展,很多人把对教育看法的重点放在最终的结果上,势必就会导致最终曲解了教育的内涵。

我们知道,东西方的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像实用主义这样的思潮还是源于西方的。

但起码在如今的教育过程当中,我们的趋势显得更加的有实用主意倾向——家长更倾向于让子女去学习。

他们认为“有用”的,或者是能够在教育和考试体系当中提高成绩的内容;

至于那些真的能够塑造个体性格和心性、能够从长远角度出发,对个体成长产生极大影响的科目,则往往会被家长视为是“无用”的。

此外,在课堂教育当中,西方人更加重视对于学生本人心性的激发和唤醒,并非一味地灌输式教导;

但是在中国的大部分课堂当中,应试教育体系的存在,以及传统儒家思想当中“学而实习之”的教育理念,

是的,很多课堂上都是在一遍遍的重复已有的知识内容,意在使学生在重复的过程中强化对固定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最终考出好成绩。

这样的差异是普通的文化传统和国情决定的,但最终却切实的导致国内的许多学生在理解能力和执行力上超出同龄人。

但创造力和吸收新鲜事物的能力往往偏差。

但是对于很多未成年人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他们会愈发的发现人生和生活并不像考试那么的简单,

充满未知性和随机性的各种考验不会像有固定解法的许多试题一样容易应对,相反,此时更重要的是随机应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创意。

其实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以来,国家和教育部门已经从宏观上做出了许多改变来应对当下的教育问题,

无论是中招考试“分流”还是“双减”,出发点都是好的。

但最终在教育理念的把握上,还是不能忘记激发比说教更重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耶鲁   童年   未成年人   中国   人格   真相   差异   残酷   个体   观念   教授   能力   孩子   人生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