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徒步何处去?大罗山这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道值得一走!

文图:张康道

2023年12月3日,阴有小雨。就近去巡山,也是不错的选择。于是约上铭兄、朱院、杨子等一同前往龙湾茅竹岭,登茅竹岭古道,经马鞍岭、青水湖生态墓地,至瓯海大道浃底隧道山背折回,下至山西岙,结束当天旅程。全程约5.7公里、近3小时。大家一致评价,该条山岭不错,有许多人文古迹值得推介分享!

走近人文古迹丰厚的茅竹岭古道

茅竹岭古道因山岭曾多植茅竹而得名,又名丁公岭。它位于龙湾区瑶溪街道白楼下村到状元街道的茅竹岭上。据碑记,它始建于南宋末年(另有一说,为唐天宝元年。个人认为,至少在唐代永嘉盐场存在时,该山岭是有的)。海拔约100米,长500米、宽1.5-2米。是77省道开通之前永强到温州的陆上主通道。该古道有东、西两个主入口,东边在瑶溪白楼下村二圣观附近,西边就在状元茅竹岭隧道西出入口靠山一侧。

是日,我们车停龙湾状元茅竹岭公交站附近,就往茅竹岭隧道口出发,从隧道口旁边的步道上去,就是西入口了。当看到龙湾文保单位茅竹岭古道的石碑时,一条原汁原味的古道就呈现在我们眼前,它引领我们一路前行,发现许多美好的从前。

这一路,最让我惊诧的是,其台阶条石雕刻有防滑的花纹、绳纹、云纹,且每阶用三、四条铺就,两旁置边沿石,历经数百年风雨仍保存犹好。近些年,我爬过不少的山岭,却从未见过修得如此工整、又匠心独具的古道,实属罕见!它体现了古代工匠精神,值得能工巧匠去学习考察。

这一路,一定要在“茅川精舍”前停下脚步,仔细考究。它是一座具有明代风格的古建筑,明弘治9年,王瓒殿试高中榜眼后,致仕回乡,在此处建了这个路亭,取名“茅川精舍”,以供路人休憩,并写下了《茅川精舍记》一文与《茅竹岭西庄》诗。你若静下心来,仿佛听到了古人在此吟诵“江清似此谁同渡,山好吾金更有诗。茅竹岭西千树竹,繁阴如盖坐多时”……

据清光绪《永嘉县志》载:“茅竹岭又名丁公岭,以八行丁廉夫所居”。早在北宋皇佑年间(1049~1054),人称皇佑三先生之一的丁昌期、丁廉夫父子寓居茅竹岭,构筑“醉经堂”,聚徒讲学,后演变为茅川私塾,为龙湾区内最早的教育场所。据我们观察,该房舍西南角屋顶已经坍塌,需要尽快修复!

这一路,还有温州市文物古迹保护点“平山禅寺”(平山寺)。因寺在茅竹岭岭背山坪而得名。该古寺始建于清嘉庆六年(1801),寺内立有刻于嘉庆六年十二月的“奉宪勒石”,巴哈布撰的古碑,记载嘉庆三年风灾后抵任永嘉知县,任上请豁免七都坍坏涂田三千余亩粮额。

该古道上尚有牌楼,路旁有古(仿)亭及古井等。该古道还是古时出入永嘉场的重要通道、休息驿站。早在唐代肃宗乾元年(758),永嘉盐场的食盐,就通过该岭运向四面八方;嘉靖时期三度任当朝首辅的张璁张阁老,都曾从这里进京参加考试;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的舰艇数次侵犯温州都被茅竹岭炮台击退……

茅竹岭,是一条有着丰厚人文古迹的千年古道!

路过马鞍岭古道

我们从茅竹岭的另一个牌楼出来,按指示牌选择向马鞍岭陶土矿(遗址)方向上山,直抵御史桥村头屏山休闲园,一条花岗岩铺就的山岭自西向东穿过,这便是马鞍岭了。

马鞍岭古道,因该岭与前岩两峰对峙,形似马鞍,故名。它起于瑶溪底岭下村,一直延伸到状元御史桥村东南,海拔约100米,全程2公里许。

岭背有陶土矿遗址,1922年,底岭下村民发现高岭土,进行小规模经营性开采,为附近陶业厂家提供原材料,据说烧出来的碗质量好,市场很畅销。

马鞍岭也曾是军事要地。相传明代,倭贼频扰,沿瓯江而上,结伙抢掠,民怨载道。于是,四乡团结,八方支援,奋起抗御,望烽烟为号,挞倭寇遁逃。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共永嘉县委领导下,爱国志士曾在这一带抛头颅洒热血,开展地下活动。

抵达英桥王氏后裔移居地山西岙

我们在休闲园御史亭修整后,从右侧沿公路上行至青水湖生态墓地,走过管理房后,原攻略是直接沿右侧水泥步道下山,但左侧的一个路牌标识让我改变了主意,先往拜佛尖方向前行,当抵达瓯海大道浃底隧道山背,看到千古流芳石牌坊时,因考虑时间及返程开车便利,我们选择折返、下山,选择桉树群方向一路到底,就是目的地山西岙了。

山西岙村,据山西岙村委余建金书记提供的信息,在明万历年间曾叫丁家岙,村民原来都是住在尖山头水井边上,后因被火烧了,迁移到方山西边这里,因方山西部山岙称山西岙,村取岙名。这应该最接近官方的村名解读。个人推测,也有可能是相对于永嘉场(今龙湾永强一带)而言,它的地理位置处在山的西面,又在山岙里,故得名。最早应该是英桥王氏(永昌堡)后裔的移居地(有待考证)。

到了山西岙村,一定要去王氏宗祠参观一下。在门口,我们看到龙湾区文保单位王诤墓(祠)的石碑。开始还以为是墓、祠合一,碰巧遇到当地王氏族人,他解释说,这里是祠,王诤墓在丁家岙山坳里。也幸好碰到当地人,才专门从宗祠围墙的另一侧开了小门让我们进去一探究竟。

据门口石碑记载,祠通面宽26.6米、进深26.6米,现存建筑为晚清风格。里面还有几个石碑等。

该村的历史名人,当然首推王诤。据相关资料介绍,王诤(1508-1581),字子孝,号竹岩,龙湾区状元街道山西岙村人,英桥王氏后裔。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及第。先后担任过溧阳县令、山东道监察御史、大理寺左少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等职务。史籍说他关心老百姓,为政廉明,有“铁御史”之称。

该村尚有2棵古榕树,在大桥头桥边,我们就看到一棵有100多年树龄的无柄小叶榕,仍焕发着勃勃的生机。

当我们结束行程,填饱肚子返程的时候,天空下起了毛毛细雨,队友杨子说,真是天空作美,让我们平安、舒服地返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方山   罗山   古道   永嘉   精舍   山岭   御史   山西   石碑   状元   隧道   冬日   深厚   文化底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