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巨变影响1亿人!中国金融要动“大手术”,国家释放5大信号

中国金融,不能再学“华尔街模式”!

2024年,中国金融业即将迎来一场“变革地震”,参考2021年的互联网、教育行业大改革。

这是今年秋天,一系列国家高层会议发出的明确信号。

作为经济的血脉、资金的中枢,中国金融业的巨变,接下来也将引发产业结构的大变革,影响上亿人的收入……


一、中国金融现存5大问题

中国金融业发展到现在,成绩如何?

从10月31日,时隔6年举办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公告来看,国家高层总体持批评态度。

参考会议公告里说的,“(目前)金融领域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有的还很突出,金融乱象和腐败问题屡禁不止,金融监管和治理能力薄弱。”

在高层会议公开外发的公告里,能出现这样的语句,证明批评是非常尖锐的。

当年,顶层会议说的毕竟比较笼统,中国金融现在具体有哪些问题,柏年再结合另一份官方公告,给大家做解读。

这份官方公告,是11月22日中国人大网披露的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参会人员对“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报告”的意见和建议。

相关参会人员(即人大常委),指出了我国金融业现存的5大问题:

第一大问题,中国金融业过去学习美国华尔街,过度膨胀,侵蚀实体经济利润。

金融行业的收入,对应的是实体产业的成本。

参会人员指出,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接近8%,高于“发达国家俱乐部”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4.8%的平均比重,也高于欧盟3.8%的平均比重。

那么哪个国家金融业占GDP的比重,和中国一样呢?

美国。

2022年,美国金融业占GDP比重为7.5%(中国甚至比美国高一点)。

各国金融业占GDP比重

过去十几年,美国华尔街一直是中国金融业的“榜样”。后来乘着“房地产热潮”“金融自由化”的东风,中国金融机构们乘势而起,体量现在变得和美国同行一样。

但问题在于,美国金融业之所以庞大,是因为他们可以借着美元的国际货币的地位,在全世界攫取利润,回馈美国经济。

人民币又不是国际货币,中国金融业能在全世界赚钱么?显然不能。

中国金融机构能做的,只是给国内企业做资金中介,同时瓜分国内实体经济的蛋糕而已。

所以现在国内金融机构过度膨胀,就是侵蚀实体经济利益的结果,这种情况必须要遏制。

做个类比,就好像当年社区团购大肆扩张,是通过挤出菜市场小商贩们实现的。最后等到官方出手,社区团购企业大多是什么下场,大家都能看得见。

接下来讲第二大问题,金融机构“嫌贫爱富”,政治站位不高。

民间有句俗语,讲银行干的通常是“晴天打伞、雨天收伞”的活儿。

你不需要资金时,银行拼命往你手里送钱。但是等到你真的需要钱了,银行反而认为你信用状况不好,不愿意给你贷款了。

这种运营模式,目前在国内导致了两个结果。

第一个是,真正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贷不到款。

第二个是,当前房地产企业非常需要银行资金支持,但是银行却不断抽贷、断贷,加剧了烂尾楼问题。

当然,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不给民企、房企放贷很正常,毕竟金融机构是讲风险的。

市场化运行机制下,金融业天然“嫌贫爱富”。

但是问题来了,中国金融业中,国有资产占比7成,它不是一个纯市场化的行业。

不能年景好的时候,众多金融机构凭借着政府牌照赚垄断的钱。等年景不好了,就抽身事外,仿佛与我无关。

拿烂尾楼举例,过去房地产大扩张的时候,金融业与地方财政、房地产企业“三方捆绑”,形成利益共同体。金融机构们向房地产领域放贷、收息,可赚了不少钱。

现在房地产形势恶化,过度扩张的房地产企业,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地方政府也裁减支出、降薪又缩编(具体影响参考柏年的往期文章《万亿“特别国债”为何此时发行?地方财政已经不能再等》);

到了金融机构这里,总不能置身事外,把问题全都扔给购房者吧。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强调金融机构要“服从大局、提高政治站位”。

第三个问题是,金融机构监管混乱,造成舆情事件,损害政府公信力的问题。

2022年夏天,“河南村镇银行取款难”事件,引爆舆论热搜。

复盘整个事件,起码存在着两个监管漏洞。

第一个是涉事的河南村镇银行,向大股东违规贷款,间接投资房地产领域。违规贷款操作没有被当地监管及时发现,最终造成损失。

第二个是涉事银行以存款的名义,向储户兜售高风险的理财产品,欺骗消费者,也没有被监管及时叫停。

类似的事件发生不是第一次,2019年包商银行暴雷,也涉及到大股东违规贷款的问题。

这背后,则是中国金融业长期“多头监管”,监管职责不清、不细的问题。

20年前,我国金融业形成了“一行三会”的监管格局。央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各管各的。

旧的金融监管体系

在此之下,还有各级地方金融监管,负责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7类金融机构管理。

一方面,是监管机构“山头林立”,另一方面,则是金融机构同业往来异常频繁。当一项业务分属两家监管机构时,谁该管谁的,说不清楚。

这种职责不清,就给金融机构绕开监管牟利的空间,并且最终酿成了种种风险。

第四个问题,是金融效率下降的问题。

有参会人员指出,“今年以来,货币供应和信贷增长速度较快,企业部门杠杆率上升并没有带来投资增速提升,信贷拉动投资的作用在下降”

什么意思呢?就是今年银行放了很多贷款,但是并没有形成有效投资和GDP、拉动就业。

那这个贷款干什么去了呢?

另有参会人员指出,“我国M2增幅高,M1增幅低,两者不相匹配,原因之一在于货币资金在银行间空转,或在银行与大企业之间轮流转”

说白了,就是大企业从银行这里拿了低价贷款,反手就买了理财产品,让资金在银行间空转了,浪费了金融资源。

第五个、也是最后一个问题,是金融腐败的问题。

绝大多数时候,金融机构暴雷,不能只怪宏观经济形势,基本上还对应着相当程度的金融腐败。

例如,刚才柏年提到“河南村镇银行事件”。

事件发生后短短2个月,包括银保监会河南监管局政策法规处处长、案件稽查处副处长在内,7名河南金融系统官员相继落马。

同样的,包商银行事件之后,整个内蒙古银监系统被查。国家纪委专门发文,直指当地原监管班子与监管对象“猫鼠一家”,反映出金融领域腐败问题相当严峻。


二、金融改革5大方向

那么既然中国金融存在很多问题,重要的是接下来该怎么改。

国家相关会议,也给出了5大方向。

第一个,就是金融行业停止增收,向实体经济让利。

金融业要向实体经济让利,类似的提法不是第一次。

但是这是第一次,在国家高层会议上将我国金融业发展情况,和OECD国家的平均情况进行比较。

今天,如果我国金融业立刻对标OECD,那么金融业增加值(员工薪资+税前利润),基本上要较现在缩小40%。

当然,突然缩减40%不现实。更可能的情况是,未来金融业停止扩张,等着中国GDP自然增长。

柏年算了一下,按照现在GDP的增长节奏,这基本上意味着中国金融业的员工薪资和税前利润,要停止增长10年,才能缩减到当前OECD的占比

对于目前金融从业者来说,这将会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工资10年不涨,很多人的生活都会天翻地覆。

第二个,就是加强监管对于商业银行具体业务的指导,提高政治站位。

在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方面,11月27日,央行等8部委印发“金融支持民营经济25条”。

里面提出:银行对于民企的贷款增速,不得低于全行平均贷款增速;合理提高民营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等

在房地产方面,监管部门拟定了50家房企“白名单”,据传万科、龙湖等民营房企在内,监管要求银行对这些房企不抽贷、不断贷。

同时,监管还提出了对于房地产贷款增速“三个不低于”要求。

柏年认为监管意思是:

现在有很多行业存在一定风险,银行钱贷出去、可能有坏账。但是银行要和实体经济共担风险,必要时拿自己的利润填进去,这是经济发展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第三个改革方向是,全面提高监管部门层级。

过去,国家金融监管职能归于“一行三会”。经过今年3月的机构改革之后,现在监管职能多数归于“国家金融监管总局”。

在此之上,最高层还成立了“中央金融委员会”,负责领导和协调其他同级别部委的金融工作。

此外,为了强调“党管金融”的特性,“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从“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中分离出来,专管金融系统党的组织、纪律工作。

新的金融监管框架

在政府系统中,政府如果要干什么大事,通常先安排相关人事。

今年,金融监管系统出现如此大的人事变动,我们就能预测到明年,金融监管的风暴来的有多猛烈。

第四个改革方向,就是金融机构的合并、裁撤。

中国金融业效率低、监管混乱的原因之一,就是金融机构数量太多,“小散乱”问题突出。

于是今年,金融机构的合并、裁撤浪潮已经开始。

在银行业中,今年已经有5家风险较高的村镇银行被大行收购,变为分支网点。

此外,最近市场还传出3大AMC(目前财务状况不佳)并入中投公司的传闻。

在机构合并裁撤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大量人员的调整,很多岗位有可能从此消失。

最后一个改革方向,就是金融反腐的全面加强。

根据《华夏时报》的统计,11月份中纪委共披露了13名金融系统干部处分。今年以来,共有90名金融系统干部被查。

需要注意的是,能被中纪委通报的人,不是小鱼小虾,至少是“省管干部”及以上级别。

柏年算了一下,今年金融系统被查人数,大概占到中纪委披露总人数的13%,金融反腐力度空前。

同时,国家纪委表示还要“倒查10年”,追缴在腐败案中相关金融机构获取的不合理利润。也就是说,不但腐败分子个人赚的钱要吐出来,其所在公司赚的钱也要吐出来。

6月份,中央办公厅还发文禁止了厅局级以上领导干部配偶子女等,不得从事私募股权基金业务,进一步堵住金融行业利益输送的漏洞。


三、金融巨变,如何影响普通人?

到这里,讲了这么多金融业即将到来的变化,除了影响从业者之外,还会如何影响普通人呢?

柏年觉得有3个点,值得大家注意。

首先,对于还没有入行的学生、年轻人来说,未来10年是金融业褪去“高薪光环”的10年。它不但不能再为普通人提供高薪,有没有相关岗位都不好说。

受影响最大的,柏年认为是目前选了文科方向的学生。

文科就业总共五大类,语言、新闻、教育、法学,经管金融。

其中教育类由于出生人口减少,未来面临就业危机。新闻类,在张雪峰的科普下,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

未来,再加上经管金融类萎缩,文科生的就业路径是越来越窄的。

相比之下,理工科则受益于产业升级和金融让利,就业面会相对更宽。

如果家里有孩子、或者自己即将要选专业的话,能选理科就选理科。

其次,对于广大参与资本市场投资的基民、股民们来说,金融业让利,不但意味着向实体企业让利,也意味着向投资者让利。

过去几年,中国的基民股民们吐槽最多的一个点,就是资本市场光让基金经理、证券公司们赚手续费、赚管理费,基民股民们却亏钱。

当前在“金融业让利”的指导方针下,基金公司、证券公司、银行降佣金的大趋势已经开始

根据《证券时报》的统计,今年以来已经有1/3的公募基金产品在监管的指导下陆续降费,主动权益基金的平均管理费率,从去年底的1.43%降至1.17%,托管费率从0.24%降至0.20%。

基金产品的管理费、托管费,对应着可是基金经理、银行方收入。相关费率的下降,则意味着基金公司和银行经理们,要割掉自己的收入转移给基民。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对于更广大的制造业从业者来说,“金融让利”意味着自身收入的增长空间。

还是那句话,金融业的收入就是制造业的成本。

从数据来看,2020年之前的10年,是金融业占中国经济比重扩张的10年,也是制造业萎缩的10年,两者的幅度是基本一致的。

这背后,代表着中国的“经济蛋糕”,从制造业瓜分到金融业。

10年代,制造业GDP占比萎缩,金融业同步扩张

制造业毫无疑问是中国经济和就业的支柱,2022年从业人数高达1亿500万。在中国经济增速下行的今天,如何保证最广大工薪阶层的收入能继续增长?

除了众所周知的“产业升级、做大蛋糕”以外,国家给出的答案,就是要求未来10年,金融业要把过去切进来的“蛋糕”,再还给制造业。

固然,这会牺牲一小部分金融业者的利益,但是上亿人也将因此而受益——这就是国家现阶段的抉择,这就叫“共同富裕”。

~全文完~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文章写得不错,欢迎关注我,转发、收藏并随手点个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国家   巨变   金融业   美国   金融机构   比重   中国   实体   中国金融   贷款   信号   大手术   银行   金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