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游正在复苏,导游去哪儿了?

这几天,中国边境口岸挺热闹。

继多项入境游促进措施实施之后,我国又对法国等6国单方面采取免签入境政策。从12月1日至3日,相关国家人员入境数量持续上升,6国共有近1.8万人次入境,日均入境人次较11月30日增长39%。

我国对法国等6国实施免签入境政策。潮新闻记者 丁珊 应陶 叶怡霖 摄

随着国外旅客纷至沓来,国内入境游热度攀升。然而,面对正在复苏的市场,不少旅游企业却犯了难:游客回来了,小语种导游去哪找?

一直以来,我国小语种导游人数与入境游客需求量不成比例,缺口较大。加之疫情三年,让原本短缺的情况变得更加严峻。

为何小语种导游如此紧缺?人都到哪里去了?这个行业前景如何?

供给不足

这段时间,浙江新世界国际旅行社人力资源经理林国强非常忙。

除了公司年底盘点,他还有一个很重要任务:为公司寻找小语种导游,以应对接下来可能爆发的入境游市场。

小语种指除了英语以外的其他语种,比如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俄语和阿拉伯语等。小语种导游指可以熟练运用上述语言为游客服务的旅行社工作人员。

“原来的4个人全部离职了。”林国强说,这类导游主要负责带入境旅行团。没团的时候,还兼职计调的工作。现在他不得不通过招聘网站、人社局线上平台等多个渠道招人。前两天,他还专门跑了一趟浙江外国语学院,看看是否可以合作。

小红书上关于小语种人才的就业情况是热门话题之一。图源:小红书截图

事实上,小语种人才供给不足问题一直困扰文旅行业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疫情前我国约有60万名导游,普通话导游占比约90%,外语导游约10%,其中英语占大头,小语种不到3%。

再反观我国入境游人数。

疫情前,2019年全年入境旅游人数1.45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9%。其中外国人3188万人次,增长4.4%。虽然疫情有所影响,但是从今年开始,在一系列政策刺激下,入境旅游人数在逐步恢复中。

可见,我国小语种导游数量与入境游客需求量不成比例,缺口大。这类型导游在行业里属于“凤毛麟角”,再加上三年的疫情冲击,大批人员流失,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这个问题不仅让国内旅行社无奈,国外旅行社也头疼。尤其是近年来与我国经贸人文往来日益密切的国家,比如俄罗斯。

黑河口岸出境大厅,等待返程的俄罗斯游客。潮新闻记者 陈黎明 摄

随着中俄免签政策实施,中俄两国互访游客数量激增。2023年第三季度,俄罗斯对华商务旅游航班需求是去年同期的10倍。中国已经成为俄罗斯第二大差旅目的地国。

上个月,在中国举办的2023CITM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上,俄中俱乐部旅游协会会长谢尔盖·张石表示,俄罗斯人对赴华旅游的兴趣正稳步增长,但目前在中国,俄语导游的培训水平满足不了俄罗斯游客的需求。

浙江外国语学院文化和旅游学院党总支委员,环地中海研究院副研究员乔桂强认为,外语导游已经不再是单纯提供旅游服务的工作人员,他们已经承担起了国际传播和文化交流的关键角色。导游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入境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会影响外国游客对于中国旅游产品的整体体验,需要引起重视。

人去哪里去了

“肯定不回去了。”

当被问及是否还要回去当导游时,傅军的回答很干脆。干练的寸头、笔挺的西服、锃亮的皮鞋,现在的他早已不是从前的“小傅导”了,而是跨境贸易公司的业务主管。

傅军,山东青岛人,今年37岁。2010年从北京毕业来到杭州,进入一家国际旅行社做法语导游。

疫情发生之后,傅军休息了很长时间。看着同事一个个离职,他也在网上疯狂投简历。差不多一年时间,他靠着给人翻译材料过活。

2022年找到了现在的工作。由于他对公司开拓法国市场大有助益,再加上口才出众,很快就升职加薪了。

“导游这个职业很锻炼人。”但是,他也坦言再也回不去了。工作不稳定,加上年龄增长,精力也跟不上了。

傅军不是个例。据业内人士预测,疫情三年,至少四成小语种导游彻底转行。很多人凭借优秀的外语能力,去了物流、外贸企业和培训机构,收入高还稳定,基本不会回来了。

除了带入境团,莉莉还带出境团。受访者供图

当然,凡事无绝对,有人离开,也有人选择留下。在黑龙江黑河市一家国际旅行社担任俄语导游的莉莉就是属于后者。

她是一名“70后”,本地人。1990年从黑龙江大学俄语专业毕业后成为了一名俄语导游,一干就是30多年。疫情三年,黑河口岸一度关闭,她都挺过来了。

为何不转行?热爱是一方面,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当地并没有像江浙沪这边有很多物流和外贸企业可以去,转行就意味着要离开家;二在黑河做导游还是能赚到钱。

黑河在黑龙江省北部,与俄罗斯远东地区阿穆尔州隔江相望。这儿也是中俄边境线上唯一一座通航的城市,拥有独特的边境文化,文旅资源丰富。旅游业是黑河重要的产业之一。当地从事中俄出入境旅游的旅行社就有上百家。

“快熬出来了。”莉莉说,今年9月,中俄互免签证团体旅游业务正式实施,生意又好起来了,他们公司现在接了大概上千个团。

在浙江外国语学院西语学院副院长张禄彭看来,为了更好地生活,调整职业方向无可厚非。尤其是遇到疫情,有人离开,有人留下,都是很正常的。但是,这几年很多小语种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就业选择行业时,首选外贸,其次是教培,最后才是文旅。这种择业顺序也是导致小语种导游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

职业前景乐观

过去三年,许多小语种导游转了行,但是也有不少人又干回了老本行。说起回来的理由,他们的理由比较一致:看好这个职业的前景。

施洋是上海一家国际旅行社的意大利语导游。95年出生的她,性格爽朗,做事麻利,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很清晰。

疫情期间,不用带团,她在家当起了小语种博主。通过自己摸索,学会了拍摄、剪辑视频、写文案,她把过去几年带团的视频都拿出来做成短视频,居然收获了不少粉丝。

为何笃定这个职业?施洋坦言,一方面是她想到处去走走看看,这个职业可以帮助她拓展国际视野;另一方面成为一种“稀缺人才”还是蛮享受的。

“我认识几个前辈,他们现在是这个领域的‘香饽饽’”,她说现在很多地接旅行社都安排不出小语种导游,只有让英语导游临时充当翻译,但是效果并不好。未来,要想提高入境游客的旅行体验,最终还是要靠对口的小语种导游。

施洋的观点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赞同。

一位旅行社负责人表示,真正在行业里干得久的小语种人才,他们对职业的忠诚度比一般旅游从业者都要高。也只有怀着踏实心态来做这一行,才能享受到职业带来的成就感。随着我国出入境游的不断发展,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多,职业前景比较乐观。

实际上,国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已经在大力支持小语种人才的发展和培育。

近日,文旅部答复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关于加强导游队伍建设管理 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答复称,目前存在外语类导游,特别是小语种导游欠缺的问题,将加强对外语类导游的人才培养和储备,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优化外语类导游人才供给,为入出境旅游市场发展提供好人才支撑。

同时,答复还涉及到了薪酬制度。文旅部称,根据《旅游法》《旅行社条例》有关规定,旅行社安排导游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应在包价旅游合同中载明导游服务费用;旅行社聘用导游的,应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并向其支付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的劳动报酬。

对此,张禄彭认为导游是旅游业的排头兵、先锋队,为旅游作出了巨大贡献。一个优质的旅游目的地离不开大批优质导游的支撑和聚合。未来,我们国家在对小语种文旅工作者的培养上,还需要增加他们的国际文化视野,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意识和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黑河   导游   俄语   俄罗斯   疫情   中国   旅行社   游客   职业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