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00后开始立遗嘱、给自己办葬礼,并不仅仅是因为惧怕死亡


“To 我的父亲、母亲:

如果有一天,我先于你们而离去,请不要悲伤,该吃饭照常吃饭,该打麻将还是打麻将,我不过换一种物质形式而已。其实并没有什么。”



根据中华遗嘱库公布的数据,2020—2021年的立遗嘱人群中,00后一共有223人,近一年增长了14.42%;90后立遗嘱总人数较去年相比也增长了80%。



也就是说,立遗嘱这件看起来跟年轻人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事,如今被越来越多90后、00后划进待办清单。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立遗嘱,是因为惧怕死亡吗?当代年轻人的生死观是怎样的?


根据丁香医生《2020 国民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有 53% 的人会担心自己突然猝死,(我就是其中一位)。其中有 6% 的人经常担心甚至每天担心。


奇怪的是,年龄岁数较大的人对猝死的担心比例呈下降趋势,反而是 95 后、00 后担心自己猝死比例更高,分别占比 60%、58%。


(数据来源:丁香医生 2020 国民健康调查,N+47138)


这么说来,年轻人是真的怕死吗?


从数据上来看,是的。


不管是不是年轻人,其实每个人都害怕死亡,在死亡面前,任何的困难都不是同等量级的。


很多困难我们熬过去之后,或许会调侃道「这东西熬过去就好」,但经历过「死亡」为命题的人,从鬼门关走出来后,都会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自古以来,尽管是见过「最大」场面的帝王们,都是「怕死」的,他们一直沉迷于追寻「长生不老」之术,更何况我们只是个普通人?体检报告不合格吓得少吃了一顿肉,明天立马跑步锻炼身体。


那既然都怕死,为什么年轻人更怕死呢?


来看一下这几则新闻:


某 996 公司职员经常通宵工作,年仅 25 岁猝死身亡;


25 岁体检报告,各项指数不达标。医生说:25 岁的年纪,65 岁的身体。


新婚小伙确证癌症晚期:癌症已经越来越年轻化?


大家一定看过相关的新闻案例。


现在的年轻人作息时间、饮食规律并不健康,熬夜通宵吃外卖,已是生活常态。外加快频的生活节奏,较差的居住环境,以及工作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下,自我感觉自己并不是太健康。所以每回看到这样的新闻,都会有代入式的去想:这会不会是说这自己?自己会不会英年早逝?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年轻人更热衷于上网浏览信息,而媒体常会以类似「年仅 25 岁就 x 癌晚期,这几件事一定不要做!」等标题的吸引,重复且强化了一个概念——癌症离年轻人越来越近。


被媒体「放大」的推动下,观念的形成就来自于重复和强化,以及共情力感受到别人猝死等现象,进而想到自己。它使得我们更加恐惧「死亡」这一件事情。


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死亡焦虑」的心理现象,这个是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四大焦虑之一。


一位订立遗嘱的00后女孩说:“立遗嘱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以后会更加认真地活着。”


越来越多人在网上写下遗嘱,当代年轻人,通过对「死亡」的想象,来缓解「生活」的焦虑。


01

这届年轻人,已经提前立好了遗嘱


“担心自己突然不在了,没来得及给爱的人留下什么。”


“不提前交代清楚,要是出了意外多憋屈。”


“无法确定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如果没交代点啥就走太遗憾”。


总而言之,这一届年轻人走进中华遗嘱库的理由五花八门。


2020年,中华遗嘱库推出了“微信遗嘱”功能,遗嘱数量在一年间猛增了7万份。立遗嘱变得更加年轻化、普遍化,最小的遗嘱人只有17岁。

知乎一名叫@啾啾的网友说:


“在我爸突然去世时,很想知道他究竟对死亡是怎么想的。”


“他会有什么话要对我说?对这个世界说?会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对留下的东西会想怎么处理吗?但是他没有机会说,也没机会对我们任何人说,就走了。”


我就在想,我不想走得这么遗憾。”


一位立遗嘱的23岁的外卖小哥说,因为送餐赶时间,在车流中受伤甚至死亡的情况不在少数。


因此提前拟好了一份遗嘱,万一自己遭遇意外,爸妈好有份保障。


另一方面,随着疫情的蔓延,也随之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于死亡的认知。


网友@小叶在网上写下这样一段话:


“以前我从没有想过死亡这件事,因为我觉得这种事情离我特别远。直到疫情的出现,看到新冠逝者家人痛哭的视频,看到每天都在新增的感染和死亡数字。让我越来越觉得,死亡与年龄无关,不是年轻就可以远离。”


“我们其实可能离死亡很近,所以想到了立遗嘱这件事。”


据中华遗嘱库公开的数据显示,在新冠疫情最严重时,全国留下微信遗嘱的数量最多。


而最高峰时,小程序一天能收到上千份微信遗嘱。


从谈遗嘱色变,到90后、00后立遗嘱成为一种现象,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一名叫陈凯的主任认为,这种对生死态度的转变,恰恰是一种理性的态度。


安排“身后之事“,与其说是终结,不如说是延续,也让死亡不再是一片虚无与黑暗。


它并不代表人们对死亡没了恐惧和焦虑,而是让人能够在制定遗嘱的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过往的人生和将来。


02

90后、00后立遗嘱,能立什么?


根据“白皮书”公布的数据显示,跟00后相比,90后的遗嘱中涉及房产的较多,占七成的比重。


除此之外,与其它年龄段的人群不同的是,支付宝、微信、QQ、游戏账号等“虚拟财产”的纳入成为90后、00后一个突出的特征。


“我要把省下来钱留给父母,把还没用的文具留给姐姐,把游戏账号给我哥。我怕男朋友会睹物思人,所以我只打算留给他属于我们的情侣手链……”


这是一名大三学生记在笔记本上的遗嘱事宜,为严谨起见,她还在遗嘱署名处按下了自己的手指印。


另一边,一位叫做@一丁的知乎网友,打趣写到:


每隔一个阶段,就会更新自己的网络遗嘱内容。比如上次修改,就把她的猫从爸爸改成了给前男友,原因是爸爸前阵子应酬太多没照顾好她的狗,因此剥夺了他的猫猫继承权。



立遗嘱,本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而当这些字眼和年轻人相连,竟然没有丝毫避讳,更多是大方地讨论和思考。


另外,不少人会把遗产留给那些在生命中给过自己温暖的人,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谢意。


他们都是通过以上种种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来延续自己存在的意义。


这让我想起了《寻梦环游记》里的一句话:「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


当人们习惯了谈“死”色变,也许有很多人还不知道,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将它视为自然的生命周期,这种能力其实是可以学习的。


广州大学的胡宜安教授,是“生死学”领域里的先行者之一,早在2000年就开设了《生死学》这门选修课。


他认为缺少了生命教育,很多生命会像沙滩上的大厦一样脆弱。


在过去的20多年里,他一直和年轻人探讨着濒死体验、疾病、自杀、安宁疗护、安乐死等与死亡相关的问题。


生死学的第一个作用是化解死亡的神秘性。了解死亡的具体方式和人类在濒死时的体验,可以使死亡“祛魅”化。



生死学的另一个作用,是给活着的人松绑。


03

对死亡“祛魅”,给活人松绑


10月28日,网传成都一名25岁女子提前为自己办“葬礼”,还请朋友吃席,相关话题也冲上热搜。


"下葬"的女孩叫小汪,今年25岁的她,参加过许多朋友的婚礼。

望着婚宴上洋溢喜悦笑容的新人,转念一想,自己也似乎到了适婚年龄。

然而小汪的情感并不顺利,因为家庭缘故,她与相处3年的男友分手。

这件事让她陷入了精神内耗,"想死"的心愈演愈烈。

小汪说,自己的婚宴是吃不着了,那邀请大家来吃自己葬礼的席吧。

想起以前在电视剧中看到过活人给自己办葬礼的剧情,于是小汪说干就干,举办了自己的葬礼。

起初小汪也担心自己的逆天想法会被反对,但没想到朋友们都大力支持自己,还找到了一家花艺培训基地来办"丧事"。

神奇之处是,场地方居然也同意了这样的想法。

她躺在灵床上,迎接自己的"死亡"。

葬礼最初气氛还比较欢乐,有说有笑。

但随着哀乐播放,灯光昏暗时,参加葬礼的朋友们很快泪眼婆娑,他们谈小汪,谈对死亡和生活的看法,好像真的失去了一位挚友。

葬礼结束之后,大家都去拥抱小汪,恭喜她重获新生。

年轻人现在做出什么"不合常理"的事情,都好像能被理解:这么做,一定有他的道理吧!

所以出现小汪的葬礼,也不必见怪。

她这么做,的确有她的道理:

她是留守儿童,缺乏关爱,加之精神内耗已成为了心病,所以举办葬礼,迎接新生。

就像奇葩说辩手陈凌岳说的:


“我们应该接受死亡的必然性,这能够让我们更加珍惜时间,以过好余生。”



或许现在的我们工作很累、生活很糟、自己很孤独。在同时,我们也要知道,在死亡面前,任何的困难都不是同等量级。


或许现在的我们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但并不妨碍,我们在人生的盒子里留下自己想要珍藏的东西。


或许,我们无法预测死亡最终到来的时间。但是,却能通过这样一次机会,想清楚自己究竟要怎么活。

你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吗?

最遗憾的事是什么?社交账号要交给谁?

那些想对爸妈、朋友或爱人说的话,为什么不能现在就说出来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葬礼   遗嘱   疫情   中华   怕死   焦虑   生死   担心   年轻人   数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