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像前辈一样书写星辰大海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张扬分享采访故事。

11月16日的北京,大风呼啸,但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里,中国记协组织开展的“守护理想之光——好记者高校行”首场活动却很温暖。本场为载人航天工程专场活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中国航天报社总编辑赵屾、新华社音视频部记者张扬,作为载人航天的亲历者、见证者、记录者,为新闻学子带来关于载人航天的新闻故事。

20天前,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胜利会师,受到国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中国记协党组成员殷陆君说,笔墨当随时代,镜头里有动人的故事。组织这个专场,是从报道对象、报道平台和记者的角度来展开。“今天,让我们共同守望新闻理想之光,学好新闻知识,提高传播本领,共同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科。把中央对我们的要求、社会对我们的需求、自己对人生的追求三者合一,求得最大公约数。为党的新闻事业担负新的使命,贡献精神力量,让明天更美好。”

活动上,周建平围绕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年的发展历程,介绍航天人筑梦苍穹的新成就。周建平说:“这些成就背后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奋斗故事,需要新闻报道的传递。在30多年发展进程中,新闻媒体为传播中国航天成就付出了许多,对推动实现载人航天工程目标起到了重要作用。”

赵屾以《中国航天报》9次获得中国新闻奖的经验,以及个人从业经历,讲述了自己报道航天事业时秉持的“我要见证”的信念。赵屾说:“我们正处在中国航天事业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之中,是航天时代成就了我们这群航天新闻人。时代造就机会,而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由张扬参与主创的《张扬对话王亚平:重返太空的183天》今年自荐参评中国新闻奖并获得一等奖,她用31个小时不眠不休采访飞船发射的报道案例,向新闻学子生动展示了重大报道的魅力。

在现场,嘉宾和新闻学子还进行了深入交流。一位“航天迷”学生向周建平提问,未来的登月报道应该有什么特色?周建平回答道,好的新闻报道一定要深度挖掘重大场景背后的动人故事,记者要做好充足准备,要有独特视角。“中国人登陆月球毫无疑问将会是未来中国航天事业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那时候将是你们职业生涯最活跃的时期,我希望你们将来能用独特的视角,来报道这项伟大的事业。”

有学生询问嘉宾的新闻理想有没有发生变化?对此,赵屾回答说:“新闻是我今生特别喜欢的职业。做一个好的标题、写一段好的文字、拍一个好的现场、来一场头脑风暴式的选题策划,是值得每个新闻人欣慰和自豪的。”

针对学生提出的航天报道如何创新等问题,张扬回答,航天事业是一个浪漫又理性的事业,本身自带流量、高光与关注点,新闻人要在做好事实性报道的基础上,挖掘背后的动人故事,“受众关注的方向一定是我们要报道的方向,同时在报道方式上还要结合更新的传播手段呈现给受众”。

活动引发在场新闻学子的共鸣与共情。“3位嘉宾的分享让我看到航天事业的一角,两位记者的亲身经历,更让我看到了记者这个职业在航天事业中扮演的角色和散发的光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21级本科生梁乾说,希望自己也能像两位记者前辈一样,坚定梦想,书写星辰大海的故事。

“好记者高校行”是动员全国新闻界共同参与、展现新闻人风采的活动,接下来还将在更多高校新闻院系陆续开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中国人民大学   神舟   闻人   故事   中国   学子   星辰   前辈   航天   大海   记者   航天事业   新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