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汤寨里的“杨神仙”


文&图/时兆娟



杨国超,八零年的猴子。属猴而不类猴,他长相敦厚,轻言慢语,脸上有着现代人已经少见的拙朴和羞涩。很难让人想到,他就是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汤寨杨氏膏药”的传承人。

说到医道,说到传承,杨国超的眼神亮了。

从他记事开始,老来得子的父亲,就把他当做家族事业传承人,带着他认识各种中草药,教他药物不同的炙取方法,观摩祖传膏药的熬制,并向他讲述引以为傲的家族历史。

杨国超家所在的金汤寨,位于中国最古老的高速公路——夏路的一条支路旁。这条路北起“大禹治水”功高受封所在地禹州,穿独树——金银店——焦湾岗而来,向南穿过刘秀征战夜宿过的歇马店,翻蔡山口直下信阳,湖北而去。

金汤寨三面环水,四围高墙,寨高河深,防卫严密,是成语“固若金汤”的由来处。

村中八十五岁的老人王长亭还记得,解放前金汤寨内设镖局,仅骡马店就有七个。一到日落天黑,人喊马嘶,每晚最低有一百五十匹驼货的牲口、商旅在此打尖夜宿。加之寨子北为山区,南部丘陵,跌打损伤常有发生。

杨氏膏药由此应运而生。先祖杨乾君(1759—1827年)医德高尚,疗伤无数。杨氏膏药也随着南北的过客而享誉州县,声名远播,传古及今已超八代。

最让杨家骄傲的病例,是四世祖杨永亮救治方城赵铭珊眷属的故事。赵铭珊官居三品,是晚清方城的名门大户。家中眷属生了恶疮,赵氏管家派人来请杨永亮。说是请来治病,却迟迟不让见病人。到了饭时,一群早到的白胡子医先儿纷纷落座。同行们不约而同忽略了年轻的杨永亮,把他尴尬地晾在了一旁。

原来这些方圆比较有名的老医生,已经反复会诊半月之久了,各种内服外敷方法用尽,病人不轻反重。请来杨永亮,也只是抱着一丝希望,试试运气罢了。

杨永亮年轻气盛,一再坚持,要先看看病人。杨永亮搭脉问诊,一语惊人:“这是病人肝气郁结,痰湿过重所致。加之日久天长,内里边已变化,脓色发绿,名字叫做绿液疮。”

他语调铿锵,当时立下军令状:如果治不好,连饭也不在这儿吃。赵家让人找来接脓的瓦盆。杨永亮取出火针,裹上棉花,蘸足香油,点燃火苗,烧热银针,照准疮病位置一针扎下,果真窜出绿臭的脓液。所有的人都被惊住了。

半月之后,病人恢复如常。赵铭珊设宴款待杨永亮,酒酣面红,一再举酒致谢:“你这么年轻,连内里脓液颜色都能说准,这隔皮断货的本事,就是神仙也不过如此……”命人送上一份厚礼,坚决要杨永亮收下。

杨家医所规模也由此扩大了,“杨神仙儿”的名头也被乡邻一代代传扬下来。

一代代的“杨神仙儿”就立足古镇金汤寨,东达西至,南看北诊,收徒传术,济世救人。在那个“穷人有三怕,恶疮、秃子、瘿蛋(甲状腺肥大)大”的贫苦时代,杨氏中医曾经治疗过多少人的疾患,终止了多少人的痛苦,挽救过多少人的姓名,连他们自己也记不清了。

因为很多病人,已经和一代代的“杨神仙儿”一起,变成了天上的星星,变成了滔滔东去的脱脚河里的朵朵浪花。不变的,是人们口中“杨神仙儿”的尊称没有变;是在中医光芒黯淡的日子里,方圆几十里人们翻山越岭来看病的习惯没有变;是杨家“医者仁心,病患至上”的初心没有变。

杨国超记得,记忆中家里有一张石头条几,经年堆满着罐头、白糖、点心等那年月非常珍贵的礼品。家里经常住有四乡八堡慕名而至的学徒。就算飘着雪花的夜晚,家里也燃着笼火,众人围坐四周,爷爷讲医授徒。

有时鸡叫两三更,幼小的他从梦中醒来,还能听到师徒们在热切地讨论。那些不经意的话语,一点点把中医的种子扎根在小国超的心田。

到了杨国超的父亲杨广德这里,更是将杨家医术声播乡远。杨广德1953年4月参加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在独树、榆林、郭桥等处多次调动,历任多地的卫生所长。

当时交通不便,卫生条件差,外科疾病也多,杨广德每到一处,病人都纷至沓来,不管是陈年老疾,还是新患苦痛,见到“杨神仙儿”就有了主心骨,有了盼头。一段时间后,当地外科病患减少,杨广德又被上级调往别处,开辟新的战场。

七十多岁的村邻时中原记得,1969年,自己结完婚的第二年,父亲换了“搭背疮”,从初起的小红疙瘩,发痒,到后来的发疼,蔓延,越来越重,创面大到一张手绢都盖不严,长夜呻唤苦盼天明。无奈来请“杨神仙儿”广德医生。邻居二十多岁的王长亭被叫来帮忙打下手。

王长亭亲眼看到,广德叔解开自己的药械包,用明晃晃的小刀,一点一点地清创着,割下来的腐肉要有二两重,露着里边“呼沓呼沓”跳动的横隔膜。任是身强力壮的王长亭,也吓得转头不敢再看。

第二天,杨广德来给换药,揭开敷布,长出一口气:“颜色变过来了,截住了。”父亲的命被“扳过来”了。救命之恩,没齿难忘,父亲每到过年都派时中原来看望恩人,两家人也世代友好,亲如骨肉同胞。

时中原说,每年春节他去杨家,真是热闹非常。因为杨家很多的干儿、干闺女都要来。那些干亲,基本都是患者痊愈后无以为报,他们用最大的敬意,采用方城人最高的礼节、也是最淳朴的方式,把自己的孩子寄养在杨家门下,要儿女以父母之礼回报杨家,嘱托后代莫忘杨家的大恩大德。

金汤寨老支书、村邻杨青玉也记得,广德叔有一种本事:把头朝内长的毒疮移个头朝外长,然后择准时机再做手术。脓疮又没有思想,居然能依令而行,真是太神奇了!


都说“上阵父子兵”。父强,子不弱。杨氏膏药传到了第八代传人杨国超这里。杨国超从小耳濡目染,深受家学文化熏陶,唯爱岐黄。

从五六岁开始,他便跟着父亲炮炙药材。从烧火开始做起,到跟着大人采药、收药;从一旁观看治病,到逐渐开方、上手治病,他的药学素养和从医水平都不断提高。

真是既得父亲真传,也深得父亲喜爱。后来,杨国超又到河南仲景国医学院学习深造。回来后,更是将现代的医疗手段、方式方法和古法传统融为一体,将杨氏医法推进了一个高度。

十多年前,杨楼镇一位患者家属来到杨家诊所,含泪哭诉说小女儿患了“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在临市医院医治无果,连院长都无奈而惋惜地亲自把他们送到门外,目前只能在家里等死。他请求杨医生去一趟,“死马权当活马医”,最后拼下运气、尽尽心意!

老爷子杨广德虽然年过古稀,早已退居顾问。但像是瞬间穿越,不仅精神抖擞,且当机立断,让儿子国超备齐诊疗包,他要一并出诊。

一听“老杨神仙”亲自出山,患者家里不大的院子里几乎站满了人。国超掀开小女孩儿腿上的覆料,一口冷气涌上心头:整条小腿几乎没有了肌肉,露着里边的筋骨,连骨心油都在不断往外沁出……整个惨不忍睹。这种病中医称之为“铁骨瘤”,是令人闻之色变的恶疾。

老爷子沉着冷静,指挥着儿子国超,就在乡村,在患者家里,在简陋的条件下,父子同心同力,上演着传统中医救死扶伤史上一幕悲壮的人间大戏。

这个小女孩儿,现在是一名初中的优秀学生。而对她的救治,也成为杨广德医生的医史绝唱。他杏林积福,悬壶一生,在垂暮之年,还用自己的微光,点亮了一个孩子的生命之灯。

所以,女孩儿的父母多少次眼含热泪,一遍遍向别人讲述恩人的恩情,传扬着杨家的美名……

新一代的“杨神仙儿”国超也有着满腹的故事。他不善言辞,但说到一个个患者,他的眼神明亮。

他说到那位从市医院转回县医院的患者,在他被患者亲戚请去诊看时,绝望到连都没有睁眼看他一下,却在喝下了他开的汤药后破天荒睡了个安稳觉,醒来后患者让儿子穿破大雾、顶着满头霜花,天不亮就赶到了金汤寨,敲门声着实把自己下了一大跳;

他说到城郊的大陈、小陈都是他家的病人,也是他家的常客,老弟兄去世后儿子们又成了家里的常客,成了亲密的朋友;他说到东山的农妇乳腺患ai,全家抱头痛哭,绝望之时娘家老爹一语惊醒病中人,现在全家幸福,每年都来瞧望……他熟悉他们,就像熟悉自己的家人,他清楚地记得她们娘家哪村、婆家哪庄,住在村子的哪个方位……

采访中没有听到杨国超抱怨过一句——他的患者,中医的地位,或者来路上的困难或者艰难……想来这些应该是有的。大概是因为他的心里装着极大的热忱,这些热忱把困难和艰难熬烂了,照亮了。也或者,是无视了。

他的目光炯炯,只专注于他的事业、他的家学、他的热爱、他的病人、他的成长……他把女儿送入医学院,他让儿子幼小时就跟在身旁,手把手地教,他想让他们成为下一代的中医,把家学传承下去,发扬广大。

他说:“俺爹说过,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祖上都能做到那么好,如果到你手里干不好,传不下去,那就是你无能,你就是不孝子孙!”然后,笑了起来。

(已实地采访当地老人杨青玉、时中原、王长亭、王明山,部分病例及照片由杨国超提供,如有不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联系修改或删除)(2023.11.9)

*作者︱时兆娟:方城县作协副主席,现任教方城七小。「青眼有加qyyjtcq」专栏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金汤   方城   广德   神仙   中原   膏药   长亭   病人   患者   父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