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南关县角口上,有家三个老汉开的刀削面馆~

留住记忆 记住乡愁

大同古城是大同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不可估量的稀缺资源。古都情结扎根于每个大同人的心灵深处。大同日报新媒体编辑部开辟专题栏目《老照片故事》,以珍贵的老照片来讲述大同故事,留住古城记忆,记住大同乡愁。

第一季共60期已圆满推送,《老照片故事》第二季,继续挖掘古城记忆,寻找时光深处的大同文化底蕴。


光阴的故事里

尽是岁月变迁

在泛黄的老照片里

总有一段段美好回忆


老照片里记录着泛黄的故事

老照片里藏着每个人的秘密

老照片里收藏着老大同人的记忆


那些沿街的商店、银行

菜店、理发店里

曾经包容着老大同人的职场生涯

那些胡同、大院、街巷

排房、筒子楼

曾经收纳着老大同人几辈人的

平凡生活……


第八十一期

讲述人

张成全

原工作单位:大同市同力橡胶厂

我家原来在南关南街住,就是现在红旗村委会那个地方。我1952年出生,在我正长身体的时候,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能吃一顿饱饭成了我家当时最大的奢望。

我父亲在工程公司上班,每天早起我妈给我父亲搅一块稠粥,我父亲给我留两口,那就是我的早饭。而母亲的早饭就是搅完稠粥余下的锅巴。

南关南街城墙处 宫品仁摄影

当年,我下学回家最为迫切的事情就是搬笼屉,看看里面有没有什么可吃的,幻想着里面能有一块玉米面窝窝头,没想过有比这更好的东西。每月就供应那么一点点白面,根本就经不住吃,等着过个节或是谁生病了才能吃点白面。但就窝窝头这点愿望多数情况也要落空。

我妈一见我回来,就说“等等,我正做着呢!”做啥?不是玉米面窝窝头就是焖山药擦块垒。当然也有吃面的时候,但那面有一多半是白菜叶子。那时候,好多人都羡慕有个农业社的亲戚,那样就能从农业社的地里搞点人家摘菜剩下不要的白菜叶子、苤蓝樱子,接和(大同话“掺和”)着改善改善,有吃的总比没有强。

其实那时候我们供应的粮食并不少,一直都是成人每月二十八斤。无奈当时的副食严重缺乏,人们肚子里没有一点油水,吃多少都像掉进了无底洞。

张成全的老照片

有一年的冬天数九天,我妈让我帮助同院的赵老大妈去大队领半斤粉面回来。老太太是农业社的,有和我们市民户不一样的供应。我记得那天天气出奇的冷,肚子里没货就更显得饥寒交迫。等我领回那半斤粉面,灰迷处眼、浑身颤栗,样子十分狼狈。我给赵大妈送去粉面,老人家还从家里的瓮里捞了两个腌蔓菁,这可是难得的好东西。我妈赶紧把我迎回家里,让我上炕窝窝(大同话“暖和暖和)。片刻,我妈在灶台的锅里填了一瓢水,又起身到瓮里抓了两把玉米面撒进锅中。不一会热气慢慢地在家里升腾起来,一股玉米面的香味扑面而来。那是我这辈子闻着最香的味道了,至今我都忘不了。

我眼巴巴地望着玉米面糊糊在锅里翻腾着、咕嘟着变得越来越稠,没一会儿糊糊终于熟了。我捧着我妈递过来的糊糊碗,暖暖的温度从手里传到心里。我慢慢转着碗边一边吹一边吸溜着糊糊,沉浸在无比的幸福之中。一碗下肚,我妈又给我划拉锅底,又凑了一碗。正喝着带劲的时候,忽然感觉有哪儿不对劲。我妈自从给我盛上糊糊就坐在那儿直直地看着我喝糊糊,也不吱声。年少无知的我没有多想,就知道呼噜呼噜喝糊糊。虽然当时没想明白,但这一幕始终像刀刻一样记在我的心里。

成年以后,我忽然醒悟,我妈看我饥寒窘迫的模样,实在是心疼我,无奈又只能熬两碗玉米面糊糊,觉着对不住我。还有她也在抵御着玉米面糊糊的诱惑,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为了儿子母亲舍得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呐!等我年过古稀,我越发体会到了母亲的伟大。几十年过去了,我妈也早已作古。但每每想到这些,我便想起她来。

南关城墙旧影 翟勇供图

我小时候饿怕了,对吃的形成了条件反射,看见吃的就想吃,好像肚子是个永远填不饱的洞。为此,也有过尴尬的时候。那年,我已经到同力橡胶厂上班了,挣钱了,也敢自己出去到饭店吃个饭。好的吃不起,就经常吃碗刀削面。南关县角口上,有家三个老汉开的刀削面馆。铺面不大,里面也就放了四五张小方桌。其中一个老汉骑着一辆日本的僧帽自行车,老是擦得亮闪闪的。在当时,大多数人能骑一辆国产的飞鸽、红旗、凤凰车就觉着挺牛了,老汉的僧帽车轻便漂亮,自然十分引人注意。我记不住削面馆有啥字号,现在想想那应该就是南关刀削面的前身。他家的削面吃着筋道且有嚼头,煮多长时间都不粘。面稍子里的肉是用大块肉卤完了又切成手指肚大小,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吃着特别香,给人吃了回味无穷的感觉。

南关南街 翟勇供图

我经常去他家吃面,面分大碗小碗两种,大的三两粮票,小的二两粮票。我知道自己能吃,一般去直接买一大一小两碗,可还老觉着没吃饱,心想“要不吃个一斤粮票的吧!”也就是两大两小。吃了几回还不尽兴,总觉着缺点什么。终于有一天我放了个胆子:来个一斤半粮票的,三大碗三小碗端上来,满满摆了一桌子。这时过来个后生看了看,问我:“还有人呢?”我不好意思,怕人家说我能吃,连忙说:“有人有人,一会儿就来了!”坐在那儿,我左一碗右一碗,没一会儿把这六碗面吃了个精光,把对面的后生看了个目瞪口呆。我也闹了个不好意思。这些面下肚,这回我可真是吃饱了。几十年过去,回想起我一气吃六碗刀削面,真过瘾!

南关南街

现在生活条件比过去不知好了多少倍,真是想吃啥吃啥,想啥时候吃啥时候吃。许是原来惯下的毛病,我现在最看不得是人们的剩饭,剩饭是多么大的浪费,真是犯罪呀!前人曾言: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回想过去生活困苦艰难,先辈们付出了无数血汗,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今天。由奢入俭难,由俭入奢易,勤俭节约、杜绝浪费,啥时候都不能忘了我们的中华美德啊!

张成全近照

陈雁秋

大同资深摄影人陈雁秋先生拍摄了很多大同古城老照片,作为老大同人,他为这座老城拍下很多珍贵的影像,为我们记录下老街古巷的点点滴滴。同时,他也正在收集整理老照片里大同人的故事。

上面这个地方您熟悉吗?如果您与这个地方也有故事,期待您分享出来,请在留言区写下您的故事,或投稿给我们。

投稿邮箱:hy1200@126.com

策划 | 贺 英
责编 | 周建新
审核 | 邓 琳
监制 | 杨 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老汉   农业社   窝窝头   玉米面   刀削面   粮票   糊糊   古城   同人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