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刚 - 凉州不凉 武威更威

文/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吴 刚 图/ 本报全媒体记者 张 谨

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

2023年10月19日至20日,我有幸参与了“‘天马行空,自在武威’全国党报(新媒体)甘肃武威行”活动,对这座丝路名城来了次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考察——作为一名从未到过“比西安更西处”的南方人,关于西北、汉唐、大漠、大色块风景、望山跑死马的种种想象,借此机会,得到了一一囫囵亲见。

固沙植草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大工程

武威光是地名就够牛

初到武威,南北温差的感觉出来了,心道:嗯,就是那个“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凉州,果然比吉首凉爽。

武威,又称凉州。“武威”这个名字据说是汉武帝取的,以此表彰霍去病征服河西走廊。有人解读为“武功军威”,窃以为“纵武宣威”更为贴切。历史上,中原朝廷对于新征服的土地,都心照不宣地取了类似的名字,比如湘西的“保靖”“永顺”“永绥”等。包括吉首的旧名“镇溪”,应为“守镇五溪”之意,至于后来叫“所里”,盖因明代在此建“镇溪军民千户所”,乡人前往千户所,就说去“所里”,犹如后世去“县里”“市里”“省里”一样,时光流逝中,以讹传讹,到民国时期,吉首老城变成了“乾城县所里镇”。

武威的地名,在两汉之间还闹出了一次危机。王莽篡汉后,推出了一系列奇葩政策,尤其热衷于改地名。有人做过统计,和西汉末年对比,新莽的郡从西汉的106个增加到116个,连增带改,一共多了91个新郡名,只有25个保留了原名;全国的县从1587个变成了1585个,其中730个县被改了原名。武威没能成为“幸运25郡”之一,惨遭“天马行空”地改名为“张掖”,隔壁的“真·张掖”只有更惨,被改了个诡异的新名——“设屏”。我们看《汉书·地理志》中,一大堆“莽曰”,为我国史书中唯《汉书》特有的专用词汇,十分搞笑。更搞笑的是,南阳、河内、颍川、弘农、河东、荥阳六郡,按顺序被王莽改为“前队”“后队”“左队”“右队”“兆队”“祈队”,合称“豫州六队”——有没有后世“生产队”的既视感?这也是王莽被网络瓜友怀疑是六七十年代的生产队员穿越西汉的“论据”之一。

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区,上层发电与下层种养结合,创造更多价值。

“武威”是郡名,“凉州”是州名。“武威”对应的是“张掖”“酒泉”“敦煌”,合为汉代的“河西四郡”;而“凉州”对应的是“甘州”(张掖)“肃州”(酒泉)“瓜州”(敦煌),这些州名,都是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割据政权恢复或者改的。

甘州和肃州,合起来就是“甘肃”。我国以这种组词方式得来的省名,还有福建——福州和建州(建瓯)、安徽——安庆和徽州(黄山)、江苏——江宁(南京)和苏州。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知道贾诩和韩遂都是武威人,马腾马超崛起于此,感觉武威很牛,打仗很厉害。后来读书,知道这片土地不仅是中原通向西域的丝路东段,历史上还是乌孙、月氏、匈奴、羌人、鲜卑、吐蕃、党项、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占据过的地盘,你方唱罢我登场,每一次登场都伴随着惨烈的杀戮。从兰州机场开往武威的大巴车上,看着远方光秃秃的山和路边稀疏发黄的草木,很容易想起“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诗句,也很容易理解“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苍凉。

对武威有感觉,还因为武威出土的一件文物——“马踏飞燕”铜奔马。这是中国旅游标志的原型,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旅游业的媒体人,对此有莫名的亲切感,对“马踏飞燕”的出土地“雷台汉墓”,必须到现场致敬。在武威博物馆。我看到了等身的铜奔马复制品,觉得马踩着的“飞燕”不怎么像燕子,没有剪刀尾。后来发现这个铜奔马还有个更为正式的名字“马超龙雀”,而“龙雀”是传说中的生物,没有人见过,也就不会有人说像或者不像了,稳当。

武威都是被干旱逼的

到达武威的那天,我看了手机上武威和吉首两个城市的天气预报,在湿度一项,武威低于20%,吉首高于70%。

湿度大,绝不是什么好事。超过60%以上,就会让人不舒服,尤其是最热和最冷的那些天:三伏时节,由于体内体外都是高温高湿,人体难以散热,人就会憋得烦躁,无处可逃;三九时节,体内温度高,体外温度低,高湿度的空气以其优秀的导热性,帮助环境更快地夺取人体热量,让人感觉更冷,同样无处可逃、十分烦躁。有人说“南方的冬季是魔法伤害”,其实无论冬夏都是“魔法伤害”,而“湿度”决定了DPS(Damage Per Second,秒伤害,衍为伤害值)。

武威的湿度很低,除了身为南方人的我觉得呼吸上略有不太适应之外,体感十分干爽,貌似出汗了也没有粘巴巴的感觉,真舒服。

但当干爽变成干旱,就不利于人类生存。

武威地处大陆腹地,远离海洋,西南面是巨大的祁连山系,东北面是腾格里沙漠,中间的狭长地带是平均海拔2200米左右的荒漠和绿洲,年降水量只有200毫升,年蒸发量却有2000毫升。

地理环境决定文明样式。干旱,也许是武威人类活动最底层的逻辑起点。

干旱,植被就难以生长,生态就十分脆弱,在地里刨食就更加艰难——和沙漠抢地盘、在沙漠中活下去,就成为武威一项“自古以来”都无法回避的基本工作。

武威人在沙漠里玩起了奇幻雕塑艺术

武威市古浪县的八步沙,就演绎了一个“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的动人故事。

八步沙是一个风沙口,“一夜大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20世纪80年代初,郭朝明等6位村民,以联产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从第一代治沙人“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到第二代治沙人创新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实行造林管护网格化管理,再到第三代治沙人全面尝试“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新技术,从防沙治沙、植树造林到培育沙产业、发展生态经济,闯出了一条“以农促林、以副养林、农林并举、科学发展”的生存发展之路。他们用40多年的时间,完成治沙造林30万多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近45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6000多万株,一点一点把沙漠变成了绿洲,变成了家园。

富民新村正在举行一场村际足球赛

在八步沙,我们看到沙质的土地上长着一些不大的树,更多的是灌木和草,茫茫一大片,有一种稀疏的荒凉。每一棵植物的下面,依稀有人工固沙的痕迹。总感觉这些草木,每一株都憋着某种坚韧的意志,努力地横向生长,似乎正在拼尽全力去覆盖住更大的面积。见惯了湘西茂密植被的我,第一次产生了“植物有人格”的“错觉”,想去聆听它们与风的对话,想给它们同为众生的尊重。

有人采摘了几颗“沙枣”分给大家吃。试吃一枚,咬破果皮,感觉吃了一口干沙,虽然略有微甜,但异物感、口渴感十分强烈。武威人对抗恶劣自然条件的努力,或许就像这些沙枣:用薄薄的果皮,把沙子包住,还要让它发出甜味。

“与天斗”的更大震撼,来自武威市民勤县的红崖山水库。民勤是个三十年前就知道的甘肃县名,因为当时有种“民勤葡萄酒”卖到了湘西,味道不错,价格亲切。这次来到民勤,没有看到葡萄也没有喝到葡萄酒,却被红崖山水库的标语“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GET到——从无人机画面中看到,茫茫的裸露山体与沙漠之中,静卧着一汪巨大的湖泊,岸边的沙地得到水的滋养,树木欢长,在蓝天暖阳下,漾动着秋的绝色。

这座亚洲最大的人工沙漠水库,距武威市区60公里、民勤县城30公里,设计库容1.48亿方,灌溉面积90万亩,最大蓄水面积25平方公里,以农业灌溉、保护和改善生态为主,兼防洪、旅游等功能,是民勤县境内唯一的地表水源调蓄工程,也是全县人民赖以生存的生命工程。

就像人类离开了生存条件优越的非洲才被逼着发生文明一样,武威,可能就是被干旱逼的,才有了今天的样子。

飞速发展的武威市

武威因地制宜很来事

从更大尺度的时空视角看,也许我们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地形地貌,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关键看你怎么对待。

如果我们懂得这些理由,并顺应其既定的规则和特性,服务生产生活,那么我们就可能找到了“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实现人类和自然界双赢。

武威市凉州区九墩滩的“光伏治沙”,就极有“因地制宜”的意味。

这是一片300多平方公里的原生沙漠,降水少,晴日多,光照强。“十四五”期间,武威抢抓国家打造河西地区千万千瓦级大型风光电基地的战略机遇,在这片沙漠布局了光伏治沙示范园区,设计装机总量1500万千瓦、理论年发电量260亿千瓦时。

260亿千瓦时是个什么概念?湘西的碗米坡水电站,多年平均发电量约8亿千瓦时;世界上最大的三峡水电站,发电量也才堪堪超过1000亿千瓦时——也就是说,建成后的九墩滩光伏发电总量,理论上约等于32个碗米坡,或者1/4个三峡。

目前,园区已入驻光伏企业11家,实施光伏发电项目13个,总装机容量已达220万千瓦,规划的三条通场道路已有两条建成通车,大数据调度中心现已建成投运,基建及生产生活用电工程、通讯工程、绿化工程已建成投运。

红崖山水库是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坚决不做第二个罗布泊

那天,暖阳高挂,我坐在还没有被光伏板遮蔽的原生沙丘上,感受到沙面的微温。面前,是无人踩过的整洁沙面,偶尔可见不知道何种野生动物留下的蹄印和爪印,远方,祁连山的雪盖清晰可见,和蓝天分割出一道蜿蜒的边界线。

另一侧,则是一望无际整齐的光伏板,板下已经生长了许多沙地植物,甚至已经开始种植(嫁接)肉苁蓉、锁阳等名贵药材——沙漠,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和稻田、菜畦、鱼塘、牧场一样,成为服务人类生产生活的“驯服”场地。

“因地制宜”的还有“苏武沙漠”。武威人“天马行空”玩起了旅游业,将苏武牧羊的这片沙漠,打造成“沙漠雕塑国际创作基地”,拉来国际国内许多艺术家“站台”,创作了数百个造型奇特、意境奇葩的雕像,错落伫立在漫漫黄沙之上,且逐年增多,成为一座荟萃人类想象力的热门沙漠景区。

“因地制宜”的还有“富民新村”。武威将祁连山下那些生存条件极苦的村民们整体搬迁到条件相对优越的河谷绿洲上,利用光照温差等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出了“日光温室精果蔬+舍饲牛羊养殖+大田饲草种植”的产业发展组合拳,累计建成日光温室422座、养殖暖棚940座,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园、海升集团智能玻璃温室相继落地投产,以串收番茄、草莓、古浪香瓜为主的优质果蔬产销两旺,1000多名群众实现就地就业,走出了一条具有武威特色的“脱贫致富路”。

……

走马观花,我当然看不见武威的全景。却也从碎片化的体验中,强烈地感受到武威有一种澎湃的气机——在新时代的加持下,凉州不凉,武威更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民勤   王莽   武威市   奔马   吉首   张掖   湘西   因地制宜   沙漠   感觉   吴刚   武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