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能替代石油的“可燃冰”,怎么没人吹了?中国开发进度如何?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早在上世纪的60年代里,一些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可以燃烧的冰。这种冰由于外观像冰但却可燃而得名为可燃冰。但实际上却是水气化合物。

因为其遇火可以燃烧,且呈现出固体的状态。所以这种气水化合物又被称之为固体瓦斯。殊不知这种形象的表达却让很多人莫名地产生了可燃冰可以替代瓦斯的想法。

虽然可燃冰被世界公认为是清洁高效的能源之一,可开采的难度十分之大。因为从科研人员的发现可燃冰的地方便可看出。同时据相关资料显示,大部分可燃冰都在深海之底。

而这很显然是当前人类所无法企及的地方,因为人类的科技水平还无法支持可燃冰的大规模开采。也就是说,当前石油能源的地位仍然是不可动摇的。但可燃冰也有着自己的优势。

那就是前景广阔。只需要人类突破当前的科技水平上限即可。2017年5月18日,我国向世界送去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中国成为第一个可以在海域中连续稳定开采可燃冰的国家。

这项试开采的实验海域便在南海北部的神狐海域。美国一家媒体还连连称赞道:中国的突破将会推动整个世界广泛使用清洁能源,世界的格局必将因此而改变。

可燃冰的形成

可燃冰最早是由一位英国化学家偶然在海域中发现的。其形成是细菌吞噬有机物的残留遗体而释放出了大量的甲烷气,这些甲烷气又在深海的环境下被水分子簇拥着而缓慢结合。

最终得到了可燃冰的雏形。这其中的关键便是深海深处的水压较大,但同时水温较低。水压较大赋予了甲烷气的存在形态;而水温较低则保证了水分子与甲烷气的结合。

可以说,可燃冰的形成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可燃冰的复制现在还在探讨和进行当中。原因是可燃冰的生成是在极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之下,可不可以复制尚未可知。

除此之外,这种结构特性是否可以复制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验证。综上所述,我们便可以总结出可燃冰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水温要低、二是气压要高、三是有稳定的气源。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可燃冰的清洁程度十分之高。因为其组成成分就很清洁了,点燃燃烧它又会产生什么污染呢?显然是不会的。

可燃冰的前景

前已提及,可燃冰是世界公认的清洁能源。世界各国都在竞相追逐开发力度。目前世界上有超过一半的国家和地区发现了可燃冰存在的样本,也得知了可燃冰的覆盖率十分之广。

至少比现今的油气资源的分布要更为均匀,而且储量也十分可观。据现有资料的保守估计显示,全球海洋中的所有可燃冰资源加起来大约可以满足人类社会1000年的发展需要。

这无疑是一个十分庞大而惊人的数字。就目前的情形来看,如果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完全替代成可燃冰的话,世界的污染必将得到极大改观。除此之外,可燃冰的实际蕴藏能量十分巨大。

但世界各国的实际勘探与开发进度却十分缓慢。因为可燃冰的形成有着极为苛刻的条件。而当前人类的技术还没有做到大规模范围内的发展成果共享。

换言之,可燃冰这种资源目前是数量极其稀少的战略战备性资源,为各国所秘密垄断。尽管它是全人类的财富,可是却抵不过国家利益的诱惑。

中国的开发现状

目前中国已经具备了成熟的开采技术。自从2017年试开采获得成功以来,中国就加大了对于可燃冰的开发与研究力度。中国现在主要采用的技术是水力压裂和解码技术。

即在相关海域上建立钻井平台,将大量高压而低温的水注入到钻井之中,使海底的可燃冰资源分解成为可以利用的天然气和水。再把天然气运进输送管道之中运回地面。

目前的开发现状是还在进行积极试验,并探索商业化运作的可能性。现在已经有很多个国家级的科研团队深入到可燃冰的开发与利用之上。这个速度肯定是很快的。

因为中国一直致力于清洁能源的替代与使用。政府也给予了许多能源企业相当大的政策优惠力度,使得一些在能源领域中势力靠前的能源企业参与到可燃冰的试采工作上来。

总而言之,可燃冰在我国的开发与利用还要一段日子才可以进入到千家万户之中。但这个日子必定不会遥远,因为人多力量大。而且清洁能源的使用在未来是常态。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你就能真正看到可燃冰替代石油,成为最主要的能源。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中国   铁粉   甲烷   水温   海域   深海   进度   人类   能源   石油   资源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